IPP評論是國家高端智庫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官方微信平臺。
導語: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動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實施數字鄉村強農惠農富農專項行動”。作為農業大省,廣東在鄉村電商發展和特色農產品數字化轉型上是名副其實的“領頭羊”。艾媒咨詢近日發布的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農產品電商銷售規模達16025億元。其中,廣東省以3120億元的規模領跑全國,且連續六年蟬聯全國榜首。期間,一批批掌握技術、善調資源,善用平臺的“新農人”、“農創客”和“村播”不斷涌現。
近日,光明網刊登了華南理工大學數字鄉村與文旅可持續發展重點實驗室主任吳志才教授與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林輝煌研究員共同撰寫的文章。文章講述了抖音等數字平臺助力廣東城鄉融合發展的典型案例,圍繞人才、資金、文化三大要素,探討數字平臺在推動城鄉要素雙向流動、文化共融、產業協同中的實踐路徑。
*文章來源于光明網,系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數字化賦能鄉村全面振興:理論內涵與實踐路徑研究》階段性成果。原標題為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持續實施數字鄉村發展行動,發展智慧農業,縮小城鄉‘數字鴻溝’”。城鄉融合發展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我們以走在數字化轉型前列的廣東為調研區域,收集、整理和分析以抖音為代表的數字平臺助力城鄉融合發展的典型案例,嘗試總結數字平臺助力城鄉融合發展的實踐經驗。
推進城鄉融合發展,關鍵在于暢通城鄉之間的人才、資金、文化等要素的雙向流動。它們分別對應著城鄉發展的核心動力、資源配置效率和社會認同基礎。人才、資金與文化構成的“鐵三角”,三者既獨立作用于城鄉系統,又通過“人才帶資金、文化引人才、資金育文化”的閉環產生乘數效應。當前中國城鄉融合已進入深化期,數字平臺通過統籌人才、資金、文化三個維度,有助于實現從“物理結合”到“化學融合”的質變升級。
人才融匯,培育“發展動力源”
人才是城鄉發展的核心要素,人才流動直接決定知識、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傳遞效率。傳統的“農村→城市”單向輸出只有轉變為“農村?城市”雙向循環,才能為城鄉的發展提供核心的發展動力。
數字平臺助力知識創新擴散。通過抖音等數字平臺,促進新思維、新技術、新理論等創新資源在城鄉之間雙向流動,不僅能加速城市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還能促進農村地區的產業升級和農業現代化。例如,抖音平臺提供了直播等大量低門檻工具,讓傳統的農業生產有了新的發展空間。“銀發新農人”借抖音等數字化平臺,不僅極大拓寬農產品銷路,更借助短視頻內容產出與跨區域互動,突破傳統農業知識傳播的時空限制,催生“數字學徒制”模式。經驗豐富的老農通過直播展示嫁接技術、病蟲害防治等實操技能,年輕農戶則借彈幕實時提問、獲取反饋,為農業知識創新與傳播搭建起全新平臺,推動農業生產力實現代際躍遷。
2024年來自全國產業帶地區的1.7億款商品,在抖音電商售出154億單。圖源:新華社
數字平臺優化人力資源配置。雙向流動的人才機制有助于優化人力資源配置,這既能緩解城市的人才過剩壓力,又能為農村引入急需的專業人才,促進城鄉人力資源的均衡發展和高效利用。抖音作為一個開放共享的數字平臺,一方面通過技術普惠賦能新農人,提供了包括直播、智能剪輯、AR特效等大量低門檻工具,農戶借助平臺開辟了農業生產、銷售新路徑,實現生產能力的躍遷;另一方面助力城鄉文化擺渡人的數字實踐,抖音的社交屬性為城與鄉的文化交流和交往提供數字化中介,讓個人創造力與鄉土文化擁有碰撞的機會。
抖音在廣東的實踐證明,數字平臺不是對城鄉差異的簡單彌合,而是通過激發人的個體潛能,讓城鄉在差異互補中實現共生進化。無論是“銀發新農人”“返鄉新創客”,還是“數字新鄉賢”都通過在地激活、跨界融合和文化重構,實現了資源交換、文化對話與價值共創,為城鄉融合注入新的動力。
資金融通,打造“資源配置器”
資金是城鄉經濟發展的血液,資金在城鄉間的流向與規模,直接反映融合的深度與可持續性。首先,城鄉產業融合需要資金支持產業鏈的延伸和協同創新。資金在城鄉產業之間的流動和配置情況,能夠反映城鄉產業的關聯度和協同發展水平,是衡量城鄉經濟融合的關鍵因素。
其次,資金的流動激發了城鄉市場的活力和改善投資環境,使鄉村投資價值進一步凸顯。隨著城鄉經濟融合的深入,鄉村地區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投資環境日益改善,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資金注入。最后,資金的流動反映了城鄉消費活力,推動鄉村整體經濟社會環境的提升。資金的流動不僅促進了城鄉商品和服務的交流,也推動了鄉村地區消費市場的繁榮,進一步提升了鄉村生產生活的質量和水平。
茂名市電子商務協會數據顯示,2023年茂名荔枝產業呈現顯著結構性變革,全年總銷售量達59.77萬噸,其中電商渠道雖僅占12.8%的銷售份額,卻以18.42%的同比增幅貢獻了1.19萬噸增量,成為推動市場轉型的核心驅動力。相較于傳統渠道的平緩增長,電商滲透率的快速提升有效重構了銷售格局。這種變革直接惠及產業鏈上游,高州地區荔枝果農平均收益同比提升20%,通過減少中間流通環節,終端價格優勢向生產端傳導,形成了更合理的利潤分配機制。
作為典型企業,名園農業通過電商渠道實現量價齊升,2024年電商渠道銷售收入突破2500萬元;供應鏈企業小蜂嗡嗡農業科技依托抖音電商平臺,自2022年起連續三年保持約50%的復合增長率。產業升級還催生集群效應,帶動干果加工、冷鏈物流等配套產業協同發展,形成完整的荔枝產業生態鏈。
5月20日,廣東首個以荔枝文化為主題的開放式特色服務區——包茂高速柏橋服務區正式投入運營。圖源:新華社
廣州城市近郊的花卉產業在抖音等數字平臺的助力下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通過抖音電商,花卉種植基地和產業園得以直接面向全國消費者,鮮切花等產品通過直播帶貨和內容營銷迅速打開市場。以廣州荔灣區芳村花卉市場為例,抖音平臺的推廣不僅提升了其知名度,還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批發商前來采購,帶動了周邊土地價值的顯著上升。據統計,花卉之都產業園的建設帶動了周邊土地的增值,從原來的300元一畝漲到了3000元甚至5000元一畝,增加了村民的地租收入。2023年芳村花卉市場周邊商業用地價格同比上漲約15%,產業園周邊的物流倉儲用地租金也增長了10%以上。
此外,廣州作為全國花卉產業的重要樞紐,積極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助力其他地市的花卉產業發展。例如,廣州與梅州、清遠等對口幫扶城市合作,推廣花卉種植技術,建立標準化生產基地。據統計,2023年廣州對口幫扶地市的花卉種植面積同比增長20%,年產值突破5億元,帶動當地近萬名農民增收;梅州、清遠等地通過廣州花卉電商渠道實現的銷售額同比增長35%。這不僅促進了區域經濟協同發展,也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撐。
2024年,廣州花卉種植面積約32萬畝,交易額超過150億元,花卉出口覆蓋80多個國家和地區。圖源:新華社
文化融合,生成“社會黏合劑”
文化融合是消除城鄉隔閡的社會基礎。城鄉文化價值的互認與重構,能夠增強共同體意識。當城鄉居民對彼此的文化有深入了解和認同,能夠跨越地域界限,形成共同的文化認知和情感聯結,從而增強城鄉居民的歸屬感和凝聚力。
另外,文化產業則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增長點,通過挖掘城鄉文化資源,發展文化旅游、創意農業等產業,能夠為城鄉融合帶來經濟收益,同時提升城鄉的文化軟實力。
廣東精神在數字時代被賦予了新內涵:從“世界工廠”到“文化碼頭”,從商品輸出到價值傳播,廣東正以城鄉共生的數字敘事重構認知坐標。
新農人陳麗容自學英語,通過抖音平臺用雙語介紹家鄉風貌、文化與特產,這種“土味”與“國際范”的碰撞,打破了“農村=落后”的刻板標簽,向世界展示廣東新農村、新產業形象,以“知識型勞動者”的身份重新定義了農民的職業內涵。
2024年,“新農人”陳麗容推介茂名土特產的短視頻,迅速走紅全網。圖源:央視新聞
一群活躍于城鄉的“后浪”,以陳楷銘、林熙悅為代表的一群少年,生動展現了傳統文化在新一代身上的扎根與生長,還有像沈綿鉞、陳夏賢這樣的青年文化創作者,他們在地方文化的浸潤下成長,扎根在土地上,重新理解家鄉,承擔“轉譯”的工作,傳播著廣東“年輕的故事”。
以抖音為代表的數字平臺催生超越時間和空間的“城鄉價值認同共同體”。城鄉價值認同歸根結底是觀念認知的轉變,其中內含著情感紐帶的修復,文化自信的提升。鄉土文化的傳播滿足了當下現代人對田園生活的向往以及對鄉村質樸情感的追尋,緩解了城市生活帶來的壓力與疲憊;傳統文化的回歸則增強了他們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讓他們在城市中找到文化歸屬,進一步拉近城鄉在文化層面的距離,逐漸彌合城鄉之間長期存在的文化鴻溝,為城鄉融合營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
陳麗容的直播串聯起生產者與消費者,形成跨地域、跨階層的價值傳播網絡;小時遷、小獅子的視頻引發國內外觀眾的共同關注和認同,沈綿鉞、陳夏賢用鏡頭記錄民俗文化。這些鮮活的案例都激發文化傳播者從“被動傳承”轉為“主動創造”,受眾則從“好奇觀看”轉向“價值認同”,最終推動城市資本、技術、人才向鄉村逆向流動,為鄉村發展注入新動力,更為中國鄉村樹立新形象。
攜程平臺的數據顯示,2024年鄉村民宿供給和鄉村民宿訂單量穩定提升,同比分別增長19.6%和近24.3%。圖源:新華社
數字經濟時代,以抖音為代表的數字平臺通過流量重組-場景再造-價值共創的立體化機制,構建了城鄉要素雙向流動、文化共融、產業協同的創新生態體系,其內在邏輯可凝練為三重路徑:以流量重組,打破要素流動的時空壁壘;以場景再造,重構文化交流的交互范式;以價值共創,激活多元主體的協同創新。
數字時代的廣東,正以“傳統不守舊、創新不忘本”的智慧,在抖音等數字平臺的催化下,將開放基因轉化為城鄉融合的“超級接口”。
本文作者:
吳志才 華南理工大學數字鄉村與文旅可持續發展重點實驗室主任、教授,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林輝煌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員,廣東省“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指揮部專家智庫專家委員
(點擊圖片閱讀更多林輝煌的文章)
IPP公共關系與傳播中心
排版 | 周浩鍇
審校 | 劉 深
終審 | 劉金程
林輝煌:中央這場經濟會議,有五對關系至關重要
林輝煌:應對關稅戰,中國有兩大底氣來源
如何打造區域優勢農產品?
關于IPP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是一個獨立、非營利性的知識創新與公共政策研究平臺。IPP圍繞中國的體制改革、社會政策、中國話語權與國際關系等開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知識創新和政策咨詢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IPP的愿景是打造開放式的知識創新和政策研究平臺,成為領先世界的中國智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