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脈中的精神圖譜重構——深層解讀《修行者——觀洛陽瀍河回族區東關大街十八號“孔子問禮居”官舍遺址有感》
《修行者》原文:三十弘志奔洛邑,官舍執禮拜賢老;去子驕氣與多欲,醍醐灌頂創仁學;心止一處即廟堂,身靜體動皆道場;五善化舟無人渡,澄明覺醒立蒼茫。
在洛陽瀍河回族區東關大街十八號的歷史塵埃深處,趙星福(字憶海,號弘樂)揮筆寫下《修行者》一詩,于孔子問禮的古老遺址之上,繪就一幅縱貫古今的精神修行長卷。這位出身洛陽新安軍人世家,師承國學泰斗曾仕強的文化踐行者,身兼“環球國際旅游皇后大賽”組委會秘書長、“世界漢字文化藝術節”創辦人等多重身份,憑借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獨到的藝術眼光,將儒道哲學融入洛陽瀍河遺址的時空坐標。在歷史縱深與現代語境的激烈碰撞中,不斷探尋精神覺醒這一永恒命題。
一、志啟洛邑:溯源求道的謙卑之行
“三十弘志奔洛邑,官舍執禮拜賢老”,詩人用凝練且極具張力的文字,重現了春秋時期孔子的精神朝圣之旅。當時,周室衰微,禮樂崩壞,身為魯國司寇的孔子,深知“禮失而求諸野”的道理,毅然踏上前往洛陽的道路。洛陽作為周公制禮作樂正統的傳承之地,不僅留存著周代典章制度的原始文獻,更匯聚了以老子為代表的智者群體。在東關大街十八號的官舍內,孔子行束脩之禮,虛心求教。這一細節,既彰顯了儒家“三人行必有我師”的謙遜品格,又與道家“上善若水”的處下智慧不謀而合。正如《禮記·曲禮》所說:“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孔子的虔誠禮拜,不僅是對周禮儀軌的尊崇,更表明修行者應以空杯心態叩響智慧之門。
二、破執開悟:思想蛻變的智慧共鳴
“去子驕氣與多欲,醍醐灌頂創仁學”,詩人將《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的記載化作精神覺醒的鮮活畫面。老子以“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的箴言,直指孔子因學識淵博可能產生的傲慢,以及推行周禮過程中潛在的功利之心。這場跨越學派的對話,實則是兩種思維范式的深度碰撞:老子主張“致虛極,守靜篤”的內省之道,與孔子“克己復禮”的外求之路在此交匯。當老子的智慧如醍醐灌頂,孔子突破了對禮制的機械遵循,將“禮”升華為“仁者愛人”的哲學內核。這一轉變正如《周易》所言“窮則變,變則通”,標志著儒家思想從制度層面的傳承,邁向人性本質與倫理秩序的哲學構建。
三、圓融境界:儒道互鑒的修行真諦
“心止一處即廟堂,身靜體動皆道場”,此句構建起儒道修行的辯證統一。儒家“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的入世情懷,與道家“大隱隱于市”的超然境界在此達成和解。“心止一處”既呼應《大學》“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的修身次第,又暗合《道德經》“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的守一之法。這種融合體現在王陽明“事上磨煉”的實踐哲學中——無論是孔子周游列國的奔波,還是老子函谷著經的靜思,都可成為證道的道場。正如禪宗所言“搬柴運水,無非妙道”,修行的本質不在于形式的差異,而在于能否在動靜之間保持“此心光明”的澄明狀態。
四、證道蒼茫:自我覺醒的終極升華
“五善化舟無人渡,澄明覺醒立蒼茫”,詩人將修行推向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五善”既可以對應儒家“仁義禮智信”的五常之道,也能關聯道家“居善地,心善淵”的上善哲學。這些道德準則如同渡河之舟,然而終究需要修行者自己掌舵。《莊子·大宗師》中“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的論述在此得到印證:真正的覺醒是對自我主體性的深刻認知。當修行者實現“澄明覺醒”,便完成了儒家“成己成物”與道家“見獨”境界的融合,以“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視野,獨立于蒼茫宇宙之間,展現出“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精神擔當。
五、多維哲學架構:傳統智慧的現代轉型
(一)修行路徑的螺旋式發展
詩歌以“求禮—破執—圓融—證道”的進階軌跡,展現了修行過程的辯證發展。從洛陽問禮時對周禮的考據學習(知識積累),到老子點化后的思想突破(認知重構),再到儒道融合的實踐智慧(知行合一),最終抵達精神覺醒的自由境界(天人合一),完整詮釋了“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的哲學內涵。
(二)文明基因的互補共融
儒道兩家在詩中形成動態平衡,儒家的“修齊治平”為修行注入社會責任,避免陷入虛無主義;道家的“道法自然”則消解儒家實踐中的教條化傾向,賦予其靈活的應變智慧。這種互補性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延續與發展,在宋代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欲”與陸王心學“心即理”的論爭中,也得到了充分體現。
(三)修行范式的現代轉型
詩中“廟堂道場”之辨,對現代社會具有深刻啟示。在快節奏的當代生活中,修行不再局限于寺院道觀,而是演變為“在辦公室修專注,于市井間煉心性”的日常實踐。正如《壇經》所言“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真正的修行應是將精神追求融入柴米油鹽的生命實踐,在世俗生活中實現精神的超越。
孫武(右一)著名武術教練、國家一級運動員,陳氏太極拳第二十四代傳承人與世界漢字文化藝術節組委會秘書長趙星福先生到“孔子問禮居”參觀。
《修行者》一詩以洛陽遺址為時空坐標,將孔子問禮的歷史事件轉化為跨越千年的精神對話。詩人通過對這一古老故事的現代詮釋,不僅實現了對中華文明軸心時代智慧的創造性轉化,更為現代人提供了在物欲橫流中守護精神家園的方法論指引。在傳統文化復興的時代背景下,這首詩彰顯出古老智慧在當代語境下的強大生命力,為我們探尋精神覺醒之路提供了深刻的啟示與思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