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人群的遺傳起源一直是學界關注的熱點,其中“幽靈祖先”的存在長期以來缺乏直接來源的代表性人群。南亞語系族群的起源和擴散模式也一直存在爭議。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團隊等歷經9年,成功捕獲和測序了來自17個遺址的127例距今7100年前以來的云南地區古代人類基因組,填補了東亞和東南亞史前人群遺傳數據的關鍵空白,首次從遺傳學角度精準識別了青藏高原“幽靈祖先”之一,并揭示了南亞語系人群的遺傳起源,深入探討了云南地區作為多元人群交流樞紐的關鍵作用。
01
解碼青藏高原
“幽靈祖先”之謎
團隊此前發表的研究顯示,距今5100年前至今,青藏高原人群的遺傳成分約80%源自9500年前-4000年前的中國北方人群,但剩余的20%來源不明,被學界稱為“幽靈祖先”。
本次研究發現了一名距今7100年的云南興義遺址內的個體(Xingyi_EN),其基因組中攜帶了一種此前未被識別的、深度分化的亞洲遺傳成分。團隊將其命名為“亞洲基部興義祖先”。
進一步分析發現,該遺傳成分不僅在古代青藏高原人群中有貢獻,也在現代藏族基因組中保留,證明以Xingyi_EN為代表的古老人群,正是此前學界推測但未能精準定位的青藏高原“幽靈祖先”之一。
這一發現填補了關于青藏高原早期人群起源的空白,基本厘清了青藏高原人群的遺傳起源問題。
研究表明,該“幽靈祖先”至少在距今40000年前就已從其他亞洲人群分化,并在云南地區長期存續,直到至少7100年前仍有人群攜帶這一成分。
值得注意的是,距今11000年前的廣西隆林個體,也含有興義祖先成分,是興義祖先成分和古南方成分的混合。
不過,該成分在廣西8000年前-6000年前的人群中急劇下降,未在之后歷史時期的人群中觀察到,但在青藏高原人群中得以保留,成為其遺傳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東亞南部的人口遷徙、更替及深度分化祖源的保留
這為高原人群的來源研究提供了關鍵線索,也為東亞人群的遷徙和演化過程提供了新證據。
02
揭示南亞語系族群
遺傳起源
此前,南亞語系族群的起源及擴散模式長期存在爭議。
研究首次通過基因組數據發現,云南中部地區距今5500年前-1400年前的人群,攜帶一種迄今未被識別的獨特東亞祖源,且不同于東亞北方或南方人群。團隊將其命名為“云南中部祖先人群”,并發現這一祖源與當今南亞語系人群密切相關,表明云南地區可能是南亞語系族群的早期核心區域之一。
結合考古學、語言學和遺傳學證據,推測南亞語系族群可能沿紅河流域向東南亞擴張,而非之前認為的印度或東南亞起源。
03
云南:史前人類
多元交流的遺傳樞紐
研究還揭示,早在青銅時代,云南地區已成為不同族群交流與融合的中心,并展現出高度復雜的人群結構:
云南西部,人群以東亞北方祖源為主,與黃河流域農業人群存在遺傳聯系。
云南中部,以云南中部祖先人群為主,成為南亞語系族群的重要基因來源。
云南東部,人群兼具東亞南方和云南中部祖先成分的混合特征,主要來自距今3444年前-3180年前的大陰洞遺址。
▲在距今5500年后,云南地區的人群呈現出多樣化的祖源。
結合同位素研究和植物考古發現,興義人群在距今4900年前,開始從狩獵采集向農業過渡,經歷了狩獵采集(7000年前-5300年前)—采集與農業混合(4900年前-4300年前)—更集約化的農業(3800年前-3300年前)的過程。
其中,7100年前-5500年前這一階段觀察到的遺傳變化,是狩獵采集者內部的轉變。盡管食物結構發生了變化,興義人群在5500年前-3300年前的遺傳結構保持穩定,說明生業模式的變遷并未伴隨外來人群的大規模遷徙,向農業實踐的轉變并未伴隨著祖源成分的變化。
研究團隊還通過對云南金蓮山遺址(2000年前-1400年前)和高寨遺址(2500年前-2100年前)的分析,發現墓葬中的個體可能跨越三到十代以上的家族譜系。這表明,史前云南人群高度重視家族血緣關系,并可能遵循穩定的宗族葬俗。
這為古代云南的社會組織、家庭結構和文化傳統提供了重要的遺傳學證據,也有助于探討東亞地區早期社會形態的演變。
論文鏈接: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dq9792
來源: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責任編輯:王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