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消納難題,“新能源第一大省”山東啟動了“八大行動”,試圖探索出一條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新路。
5月15日,山東省人民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山東深入實施“八大行動”、推動新能源高水平消納情況。
山東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新聞發言人,省能源局黨組書記、局長胡薄詳細介紹了“八大行動”的具體措施和明確目標:到今年底,山東全省光伏、風電總裝機比例由目前的3.2:1優化到2.6:1;完成2000萬千瓦機組改造及核定;年內新增壓縮空氣儲能100萬千瓦左右;年內新增電化學儲能200萬千瓦以上……
“堅持‘發、調、儲、用’各環節協同發力,通過優化新能源裝機結構、深挖電力系統調節能力、加快新型儲能發展、豐富就近消納場景、激發綠電使用需求等,多措并舉提升新能源消納能力。”胡薄說道。
華夏能源網(公眾號hxny3060)注意到,在此次新聞發布會之前,4月21日,《山東省2025年新能源高水平消納行動方案》(山東消納方案)對外發布。這是迄今為止新能源大省第一份較為系統的消納行動方案,方案逐條逐項地列出了結構優化、火電調峰、新型儲能等八個方面、24項重點工作任務。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今年“五一”小長假,山東的負電價又創了新高:從去年同期的19小時迅速攀升到了近50小時。這一愈演愈烈的負電價,給山東的新能源消納問題敲響了警鐘。
愈演愈烈的負電價問題,正在倒逼山東出臺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真正緩解、化解愈演愈烈的新能源消納困局。
對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機占比超過51%、光伏裝機居全國首位、風電裝機居全國第五的山東來說,現在面臨的難題是全國新能源走向主力能源前的一個預演。
實際上,解決新能源消納難題,不能將責任全部歸到電網,更沒有一招制敵、一步到位的捷徑,必須多方發力、系統施策,才有長久解決問題的可能。
山東的八項行動,幾乎點到了目前引發新能源消納難的每一個方面。山東的探索,大方向上看是走在了正確的道路上,一旦取得成功,將成為一個樣板,為其他省份甚至全國的新能源高水平消納提供現實可行的路徑參考。
新能源第一大省:甜蜜的煩惱
新聞發布會上,胡薄展示了山東省的新能源裝機成績單:
2024年6月,在東部沿海省份中,山東新能源裝機規模率先破億;10月,歷史性超過煤電。目前,山東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機1.25億千瓦,占比超過51%。其中光伏裝機8514萬千瓦,居全國首位;風電裝機2669萬千瓦,居全國第五。
山東能夠實現光伏裝機量國內排名第一,與當地的資源稟賦密不可分。相關數據顯示,山東地區水平面年總輻射量在1400—1550kWh/㎡之間,屬于太陽能資源II類地區“很豐富地帶”。
然而,山東成為光伏第一大省,并非全靠“先天條件”,更靠“后天”的努力。
2016年底,山東累計光伏裝機量僅為4.55GW,排名遠低于新疆(8.62GW)、甘肅(6.86GW)、青海(6.82GW)、內蒙(6.37GW)、寧夏(5.26GW),甚至還不如東部省份江蘇(5.46GW)。
2016年6月,山東光伏發展迎來突破口。國家公布2016年光伏領跑者技術基地名單,山東占兩席,分別位于濟寧和新泰的采煤深陷區,合計規模1GW。此外,山東早在2017年就開始大規模開發分布式光伏,比2021年能源主管部門在全國推廣“整縣推進”分布式光伏早了4年。
一路走來,山東的光伏開發連續多年成為全國第一。當然,“吃得咸魚要耐得渴”,光伏裝機增長過快也帶來一系列消納難題,為了化解難題,山東也相繼出臺若干政策措施。
比如,2024年,山東發布文件,鼓勵分布式光伏自發自用為主,并對余電上網部分電量的電價政策進行調整。
同年底,山東又大手筆推出了新能源入市新政:2025年到2026年新增分布式光伏可自主選擇全電量或15%發電量參與電力市場,到2030年,新能源全部電量都要入市交易。
可以說,在2025年之前,山東對光伏發展的政策思路是,利用市場化手段去促進消納,但底線是不限制光伏裝機、不降低增長速度。
但是,嚴峻的消納問題,促使山東不得不在政策思想上做出大調整。尤其是愈演愈烈的負電價問題,甚至遠超歐洲負電價之王——德國。
2022年,山東電力現貨市場有176天全天最低電價小于0元/kWh,其中135天出現-0.08元/kWh的最低負電價。
此后,隨著光伏裝機的迅猛增長,負電價問題愈演愈烈。2023年4月29日—5月3日,山東用電負荷下降、日間時段新能源大發,嚴重的供大于求使得電力現貨實時交易累計出現46次的負電價。
其中,從5月1日20時至5月2日17時,連續實時現貨出清負電價時段長達22個小時。最低價格出現在5月2日17時,為-0.085元/kWh,這相當于發電商要以一度電8.5分錢的價格付費發電。
2024年,山東負電價問題又有所惡化。在2025中國風能新春茶話會上,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透露,2024年山東省風電、光伏全年電量占比13%左右,全年負電價小時數973小時。
2025年,山東的負電價形勢還在惡化。“五一”小長假,在5月1日-6日的144個小時中,山東電力現貨交易市場出現了46個小時的實時市場負電價和50個小時的日前市場負電價,其中5月1日-5日幾乎每天上午8點到下午16點,都是負電價時段,負電價一般為-0.08元/kWh。
作為對比,2024年5月1日-5日五天假期,山東負電價小時數還只有19個小時,且假期末兩天未出現負電價。
如果照此趨勢,2025年山東的負電價小時數,恐怕要超過1000小時。這絕對是光伏難以承受之重。如此演化下去,整個新能源價格體系都要出大問題。
高水平消納的山東探索
面對負電價以及新能源消納困局,山東將如何有效應對?從“八大行動”中,透露出了哪些不一樣的思路?
首先就是有效控制并降低光伏裝機的比例,同時提高風電的比例,這在全國來說是首次明確提出了“重風抑光”的政策。
毋庸諱言,負電價以及新能源消納難題,主要就出現在光伏大發的中午時段,“打蛇要打七寸”,解決負電價以及新能源消納難題,需要有勇氣向也已嚴重過剩的光伏裝機“開刀”,降低光伏裝機的系統占比。
為此,山東消納方案還提出要“加快發展風電”。快速提升風電裝機規模,減少電力系統調節壓力。在今年底將光伏、風電總裝機比例由目前的3.2:1優化到2.6:1,以發揮風光互補特性,有效緩解光伏發電出力“午間高峰、夜間低谷”問題。
其次,對于電力占比較高的火電,山東明確提出了“火電調峰增強行動”,對火電“壓艙石”的定位為靈活調節、系統支撐。
目前,山東省存量煤電機組的容量仍超過1億千瓦,如何利用以及改造好煤電,對新能源高水平消納來說非常重要。山東消納方案提出,要加快存量機組靈活性改造,2025年完成2000萬千瓦機組改造及核定;提升新建機組靈活性標準,新建純凝和抽凝煤電機組最小技術出力不高于20%和30%額定負荷。
再次,山東消納方案對儲能給予了厚望,發展方向在壓縮空氣儲能、電化學儲能。
“八大行動”明確,山東2025年將加快發展壓縮空氣儲能,年內新增規模100萬千瓦左右;科學布局電化學儲能,年內新增規模200萬千瓦以上;支持獨立儲能發展,獨立儲能向電網送電的,其相應充電電量不承擔輸配電價和政府性基金及附加;完善儲能市場交易機制,放開現貨市場充放電價差,支持儲能參與電能量市場和調頻、爬坡、備用等輔助服務市場等。
最后,鑒于電網在新型電力系統中的核心地位,新能源消納能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是要取決于電網的能力提升。山東消納方案特別強調電網的作用,內容包括加強省域、市域網架建設,加大配電網改造、農網改造力度,優化電網調度運行等。
“八大行動”明確,夯實500千伏省域主網架,加快彌河新建、海口擴建工程建設。加強220千伏市域主網架結構,力爭年內盡早投產東營富國至裕民線路等工程。實施配電網高質量發展行動,加大農村電網改造力度。
當然,電網建設原不僅僅是硬件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更加重要的是,為了適配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傳統電網需要盡快向新型電網轉型。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方電網專家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李立浧認為,所謂的風光新能源的隨機性、間歇性、波動性,僅是感性的描述,從技術角度來看可將新能源“三性”歸結為不可預測性。這就意味著,新型電網的柔性智能,首先必須針對新能源實現高精度預測,有了高精度預測,電網才能夠走向“無條件”接納新能源。
此外,山東還在促進綠電消費、創新消納模式、深化電力市場化改革、提升用戶側響應能力等方面給出了具體的政策措施。作為配套,這些政策與“重風抑光”、改造煤電、發展儲能等核心措施互為補充,是加強新能源消納的落地保障。
怎樣化解并最終解決掉愈演愈烈的新能源消納難題,是全國性甚至是全世界的難題。山東省較為系統的方案率先做出了探索,后面隨著山東方案的落地以及成效與經驗的總結,無疑將為后發省份提供借鑒。如果山東方案獲得了成功,“八項行動”消納辦法就有望成為樣板,為全國的新能源高水平消納提供參考答案。
(轉載請標明出處,文章來源:華夏能源網,公眾號:hxny306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