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烏克蘭發動“蛛網”大規模無人機特種作戰。據烏克蘭國際文傳電訊社,烏方出動117架無人機,精準打擊俄軍戰略航空兵基地,41架俄軍戰機被擊中,包括至少12架可攜帶核彈頭的圖-95MS,初步估算造成俄方70億美元損失。
俄烏戰爭對陸戰形態的影響,可能類似于太平洋戰爭對海戰形態的影響:太平洋戰爭使得海戰從巨艦大炮進化到了航空母艦時代,俄烏戰爭可能使得陸戰從重裝坦克進化到了無人機母艦時代。
那么,烏克蘭到底是用什么無人機攻擊的俄羅斯轟戰機呢?
據分析,此次參與襲擊俄羅斯軍用機場的,主要是“奧薩OSA”FPV無人機。“蛛網行動”中,奧薩被藏匿于卡車運輸的木箱內,遠程控制發射,襲擊了俄羅斯5個軍用機場。
奧薩無人機是一種FPV小型無人機,負責高精度自殺式攻擊,由烏克蘭本土First Contact公司研發,2024年初啟動人工智能驅動設計,具備目標識別和定位能力。
其具備封閉式框架結構,采用堅固的實心框架,電子設備集成內部,抗干擾能力強,適合復雜環境運輸。
奧薩FPV續航15分鐘,時速150公里,配備滑橇輔助起飛,適應粗糙跑道,可以通過人工智能分析飛機易損部位,提升打擊精度。
這種電驅的小型無人機,其基本構造與民用消費級無人機幾乎一模一樣。而在民用無人機領域,中國公司大疆無疑是龍頭中的龍頭。
在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前,中國就向烏克蘭出口了大量民用無人機,主要為大疆消費級產品,如Mavic系列。
據稱烏克蘭通過海外公司,如波蘭UMO公司,在國際市場采購了超過2500架大疆Mavic 3系列無人機。而烏克蘭政府也承認通過“私人捐贈、志愿者采購”等方式獲取無人機。
2025年第一季度,根據媒體援引烏克蘭海關消息,烏進口無人機達12萬架,其中98%來自中國,但未說明具體采購模式。這些民用無人機通過軍事化改裝,出現在了俄烏戰場。
中方自2023年7月31日起,升級了對部分無人機的臨時出口管制,禁止軍民兩用型號出口用于軍事目的。大疆等企業自2022年4月起也暫停俄烏業務,明確反對將產品用于軍事沖突。
但需求總會催生新的灰色渠道,最終這些無人機還是大量流向戰場。
事實上,在無人機領域,中國產業鏈的優勢非常巨大,大規模生產無人機,幾乎離不開中國供應鏈。
據稱,深圳企業生產的開源飛控板(如基于Mission Planner系統)占烏軍FPV無人機保有量的67%,支持GPS/格洛納斯雙模導航以應對俄軍電子干擾。
而其他低成本消耗品,如FPV機架、無刷電機、鋰電池等基礎部件,90%都來自深圳華強北供應鏈,甚至單機成本可被壓縮至300美元(西方同類產品1500美元以上)。
這凸顯了中國制造對世界的改變,龐大的產能極大地拉低了成本,以至于一種新的戰斗形態得以被發明,非對稱的優勢得以被建立,俄系重裝甲敵不過蜂群無人機。
從某種程度上,烏克蘭的總后方,是華強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