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025年6月2日,俄烏兩國代表團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就和平解決俄烏沖突舉行了第二輪直接談判,歷時約一小時,于當地時間下午4時許結束。談判達成了多項成果,主要集中在換俘和遺體交換方面:
陣亡士兵遺體交換:雙方同意在前線部分地區停火兩到三天以交換陣亡士兵遺體,烏方答應了并承諾會盡快研究制定方案。同時,俄方宣布在下周單方面向烏方移交6000具陣亡士兵遺體,如果烏方有俄軍士兵遺體交換,俄方會接收。
戰俘交換涉及多項:
重傷士兵:俄烏將成立醫務委員會用以定期交換重傷士兵,重傷士兵將以“全部換全部”的原則進行互換。
25歲以下被俘士兵:雙方將互換25歲以下被俘士兵,至少各換1000人,具體人數尚待敲定。
俄烏同意交換俘虜和遺體基于下列考量:
人道主義因素
戰俘在被俘期間面臨著諸多生活困境,盡管部分戰俘在飲食、醫療及生活條件方面基本得到正常保障,但極端民族主義者、亞速營成員及外國雇傭軍不享受戰俘待遇,且整體的被俘生活也受到外界關注。換俘能讓這些人員回到自己國家,與親人團聚,這符合基本的人道主義精神。
緩解國內社會壓力
換俘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俄烏兩國國內的焦慮與壓力。對于兩國社會而言,有大量軍人和平民被俘,他們的家屬渴望親人歸來。換俘行動可以安撫這些家屬的情緒,減少國內因戰俘問題產生的社會不穩定因素。
修復雙方互信
換俘有助于修復雙方的政治互信與安全互信,為未來的實質性談判營造氛圍。雖然俄烏在領土主權、軍事結盟、安全保障等關鍵問題上存在結構性矛盾,但換俘這種人道主義行動是雙方在沖突中的一種積極互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彼此的敵意,為未來進一步的和平談判創造有利條件。
政治宣傳需求
烏克蘭方面:從烏克蘭的提名情況來看,換俘人員分為曾參與關鍵戰役或指揮作戰的軍官、曾被俄方視頻公開可供政治宣傳的戰俘、國內已有社交媒體持續關注具有象征意義的典型人物這三類。換回這些人員對烏方宣傳大有益處,能鞏固國內民眾的愛國主義情緒,維護社會政治穩定,有助于烏克蘭凝聚國內力量,持續支持其軍隊。
俄羅斯方面:若己方戰斗英雄落入烏方之手,俄方定會設法迎回,并通過相關宣傳鞏固國內社會共識,助力其特別軍事行動的推進,以達成軍事目標。
國際社會影響
國際社會普遍希望俄烏沖突能夠通過和平方式解決,換俘是一種積極的信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國際社會對俄烏沖突的擔憂,也有助于減少國際社會對兩國的輿論壓力。同時,在國際輿論的關注下,雙方進行換俘也是對國際社會呼吁和平的一種回應。
30天停火被拒絕的可能原因
俄方軍事戰略考量
從軍事戰略角度來看,停火30天可能會打亂俄方的軍事部署和戰略節奏。在戰場上,軍事行動往往是經過精心策劃和準備的,停火會使俄軍失去當前的軍事主動權和優勢。好比讓一個正在順利奔跑的人停下來。目前,俄軍在前方打的正順,大有一鼓作氣的感覺,若停一個月再重新集結,可能會讓士兵喪失斗志,對戰略整體推進造成影響。
對停火條件的要求
俄方可能認為30天無條件停火的提議不符合其對于沖突解決的預期和要求。俄方在此次談判中向烏方遞交了停火備忘錄文件,該備忘錄包含了實現真正持久和平和全面停火的具體方案和步驟,俄方更傾向于在符合自身利益和戰略目標的條件下實現停火。無條件停火可能無法保障俄方在烏克蘭問題上的核心利益,如烏克蘭的去軍事化、承認某些地區的獨立地位等問題,因此俄方拒絕了這一提議。
對烏方誠意的懷疑
在俄烏沖突的背景下,雙方存在著長期的不信任。俄方可能對烏方提出30天無條件停火的誠意表示懷疑,擔心烏方利用停火間歇調整軍事部署,在停火期結束后重新發起攻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