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羅有話說:
端午節(jié)前,我邀請白澤的創(chuàng)始人拿云媽媽在視頻號做了一場聊天直播,真的就是在我家隨便架上手機做的聊天局,在聊完之前,我甚至都不知道要聊些什么,所以公號就沒發(fā)預告,只是微信社群和微博隨便提了一下。邀請她來做分享,是因為這些年,我們的每次溝通,都會給我一些啟發(fā)和思路,甚至讓我更不焦慮更淡定。所以,我雖然不確定她會講什么,但就是相信對大家會有幫助。
結(jié)果,這場直播,平均停留時長是30多分鐘,看直播的朋友反饋非常好,說有干貨分享,還有思路啟發(fā)。于是,我就和拿云媽媽溝通一下,把直播的內(nèi)容分成多個主題,以圖文的形式來公號做分享(特別有價值的干貨,一定會分享在咱公號大本營的)。今天是第一篇,后面還會有一系列,著急了解全部內(nèi)容的朋友,可以直接去視頻號“六媽羅羅”看直播回放。
再次聲明,我不做育兒博主好多年了,這些年我更多精力在帶自己家孩子,以及研究一些定制產(chǎn)品。因為研究產(chǎn)品極度認真,而且自己畢竟在養(yǎng)孩子,所以開團產(chǎn)品也會有關于孩子的產(chǎn)品。分享學英語的路線,也不是要當什么教育博主,更不是讓大家根據(jù)我養(yǎng)七七的經(jīng)驗養(yǎng)孩子。我推薦的聽說讀寫,聽力先行路徑,被驗證很多年了,只是很多家長不知道,我無非就是研究后決定用給自己家孩子,順手公開,打破信息差而已。
越養(yǎng)孩子,尤其養(yǎng)兩個完全不同的孩子后,對整個世界了解的越多越全面,對信息的分享也會更有敬畏之心。我沒有資格教大家養(yǎng)孩子,拿云媽媽在直播時也強調(diào),我們的分享就是朋友間隨性聊天,并不是兩個育兒專家在教育兒知識,我們舉例的東西都有片面性,不希望大家照搬,只是給大家提供一個角度,以及不同人的視角,如果能給大家一點點思考角度的啟發(fā),就是做這些分享的意義了。
慢慢跑,一樣到終點:
關于學習本質(zhì)的另類思考
文:拿云媽媽
我們把那次三小時直播的內(nèi)容,按照主題分成了單獨的篇章,今天是第一篇,主要會講一下我個人看來:傳統(tǒng)意義上的學習是什么?它分為哪幾種?有什么不同?
每個孩子千人千面,羅羅和我家的孩子都只是其中兩三面而已。另外很多內(nèi)容不能離開現(xiàn)實和當下語境去單獨理解,會出現(xiàn)很大偏差。
我們今天聊完,可能也只能緩解大家?guī)讉€小時或者幾天,過幾天大家又會因為看到很多信息和觀點,再次陷入焦慮,這也很正常,人都會有起起伏伏的情緒。其次,請大家一定切記我們今天的內(nèi)容不是“育兒知識”,沒有一個人能以自己的認知和經(jīng)驗去為別人傳達“育兒”知識,只是為大家提供一些不同的方向來看看而已。
所有今天聊到的內(nèi)容都是個人理解,僅提供不同思考角度。
學習的分類—求知和選拔
我個人會把學習分為:求知和選拔。目前我們理解和看到的常規(guī)學習其實都是圍繞“選拔”進行的。
我自己對學習有不同的計劃和安排。我覺得在小時候,還沒有到那么忙碌的沖刺階段,包括在知識儲備和搭建體系的過程中,我會引導孩子以熱愛和求知為方向。如果從孩子3歲開始就為了未來選拔做準備,那可能真的一生都不會再有那種“毫無功利心”和“不求現(xiàn)實結(jié)果”的求知時間、精力和熱愛了。
人要去搭建完整“底層知識”,把基礎夯實,需要的時間很長很長。
但是如果大家問我要多久?我無法回答,我相信其他人甚至專家也無法回答。這個過程和時間長短,首先每個人大不相同,其次是否一定能搭建完成、完成度多少都是不可武斷的。
舉個例子,比如我從幼兒園開始特別喜歡動畫和科學,我35歲才開始做科普動畫這件事,如果非要問這個最后的涌現(xiàn)結(jié)果,那是花了30年。但我覺得這個積累過程是扎實的,我看遍了動畫、漫畫和各種藝術創(chuàng)造,這個過程中我也一直對科學知識保持熱情,沒有丟棄過,而這一切在30年間沒有任何功利心,甚至我從事的職業(yè)也與此毫不相關,但是最終這個過程導向了我對終身職業(yè)和追求的本質(zhì)改變。
我對自己孩子也是這樣引導:媽媽希望你以求知來看待學問、知識和世間萬物,并且我們和你都能夠接受在選拔這條路上落后很多年。也就是世俗意義上的傳統(tǒng)學習上,可以發(fā)力很慢很慢。
大家可能也會說:你孩子這么“好”,怎么叫落后?是不是有點站著說話不腰疼?我想說:如果要比較,永遠可以比較、甚至永遠沒有天花板。我可以拿他跟大牛們?nèi)Ρ龋€可以跨越時空去跟歷代大牛們比,但是完全沒必要。
可能跟大家常識認知中的情況有點不一樣,越往上,可以比較的人更多。比如在拼天賦的群體里,差異依舊會大到人跟螞蟻一樣,是不是很難想象?因為成長經(jīng)歷和工作關系,我接觸了太多“聰明人”,也就是所謂學霸、學神之類。我都會問一個問題,你見過更聰明的人什么樣?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朋友說:我覺得自己算是稍微背一下“過目不忘”,已經(jīng)不錯了,但是我最厲害的同學是:掃一眼就會。毫不夸張。這些人都是“別人家的神童”,都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別人家的孩子”。
這些案例說明什么?做好我們自己的規(guī)劃和底限就好了,無需看別人。包括我也是,我無需說漂亮話,因為要比較,我和孩子也是被各種降維碾壓。
大家可能還會說:如果我孩子能達到你孩子這樣,我也不需要再跟更厲害的孩子做比較,早就不焦慮了。我也想說一句:也許不會。焦慮的人始終都能有焦慮的點,或者說是在不同階段和情況下有不同的焦慮點。比如一個人做基層工作會焦慮,做管理者會焦慮,創(chuàng)業(yè)還能焦慮。焦慮這件事有些時候不會因為環(huán)境變了而不焦慮,也不是因為孩子怎么樣就會停止,最大根源在于我們自己的內(nèi)心和觀感,所以真的不如先改變和梳理下我們自己。
下面說一下具體內(nèi)容,供大家參考而已。
我覺得想要把一個學科(甚至一個小小知識點)真正學透,也就是求知的一種,就是要能可以忍受前期很慢,或許幾個月沒變化都是非常正常的。
因為想要去真正溯源:
比如可以去把教材上的一個公式自己從頭推導一遍,實在推導不出來,可以去看別人的過程,然后每一步弄明白,過幾天自己再來推導一遍。
比如還會去問這個公式怎么來的?它的創(chuàng)立者或者為它做出重要貢獻的是哪些數(shù)學家?它是一步步怎么發(fā)展的?它的應用是怎么樣的?它如果變成題目會是怎么樣的?它如果改頭換面又會怎么樣?
這個過程大家看一下,并沒那么簡單。我們的前人就是這樣走過來的,當然他們更多是“創(chuàng)造和發(fā)現(xiàn)”,但是也不影響我們重新去溯源看待它。
接下去,我們還需要再進一步把教材例題和課后習題全部弄明白(我一直都會重點提示教材),然后再通過一些具體解題,把每一個題目真正弄明白,發(fā)現(xiàn)自己可以靈活運用,這才算真正學會和過關了。
翻完書、刷點題,無論有多超前和快速,在我個人看來都不叫學會,那只是翻了學了而已,也許真的只是表面功夫,下面的地基很松散,經(jīng)不起任何風吹雨打,總有一天要倒塌,只是這一天可能是初中、可能是高中或者大學。
而我剛才說了一大堆啰嗦的過程,雖然看起來很復雜、很慢,但是它屬于是本質(zhì)和求知,勢必需要時間,也一定會慢,但是也只有這樣才能一通百通。
后期隨著更多時間積累,那種豁然開朗或者開掛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開竅”,它雖然歷經(jīng)漫長歲月,但是這種底層搭建型求知和那種快速學、套模式、學技巧大量做題,完全不同。且這種不同,在年紀小的時候,差異更小,隨著長大差異就會越來越大。所以我們真的更容易在低幼年齡誤看,畢竟越小越提前學,會顯得更厲害。
這種學習方式也可以遷移到別的學科和領域,只需要根據(jù)不同領域做一些改變后,就可以繼續(xù)用。但是純選拔型的學習模式也許搬遷一個領域就不行了,甚至在工作后會顯現(xiàn)更大弊端。
此處有一個觀點:學過真的不等于學會,更不等于學了本質(zhì)
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有人說孩子已經(jīng)學完了,或者教材太差了、教材太簡單了等等。
其實我有些不同意的地方。首先我是覺得教材無論如何有欠缺,編寫團隊還是會比一個普通老師和個人“強”。就像大家難道更愿意相信我編寫的數(shù)學?而不愿意去看正規(guī)教材?
另外這個所謂的學完、看完是不是真的學會?我們總會急匆匆購買各種教輔、課程等等,買東西永遠都不用急,東西就在那里,我們無需搬到自己家里繼續(xù)積灰。
尤其是孩子還比較吃力、并沒有都懂的,是不是可以緩一緩?把教材先完全吃透。
我說的吃透,是對教材從頭到尾都理解。每一個例題、習題是否都會做,且明白本質(zhì),甚至可能還會用不同方法來做。或者還能看到題目外衣包裹下的內(nèi)在是什么?甚至新出現(xiàn)的定理、公式,能不能自己推導出來?如果這套流程真能做到位,那是真懂,也可以往后學了。
我自己也有看過不少孩子是真的邊學邊加碼,前面的沒完結(jié),后面的又開始了。的確學過了,但是也沒真會啊,教輔一大堆,連思考的時間都沒有留給孩子,始終都在趕做題和輔導班,我其實不太知道這樣的意義到底是什么?任何一個問題,其實都是需要時間去思考和復盤的,不然就只是重復勞動,除非是絕頂天才。
給大家舉一個例子,不一定適用,只是我自己孩子的一個例子,就是提供給大家看看不同路徑。我們作為家長從小是不陪寫作業(yè)的(我們能接受各種所謂不太好的小動作,比如扭動、走神)他對新內(nèi)容是要問到“無窮無盡”。就是比如這個定理哪里來?那個公式怎么推?這段知識發(fā)展過程?這個內(nèi)容的開山鼻祖是誰?這個內(nèi)容會串聯(lián)什么別的內(nèi)容?雖然現(xiàn)實中不可能真的窮盡,但是絕不會在前期就放棄追問和探究。
所以我發(fā)現(xiàn):在 “術上”,他雖然慢,但只要給他時間,他肯定能做出來。而且這個慢僅僅是因為他不做題以及沒有訓練應試能力,另外也真的還沒有完成全部底層搭建,所以看起來有點技不如人,但是如果未來真要為了選拔去沖刺,哪怕訓練一段時間去沖刺,我相信是沒問題的。
還有一個點:任何事物都是動態(tài)的,不要用靜止思維看待事物和未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未來到底是怎么樣的?就像70后80后小時候能不能想到今天是一個“網(wǎng)絡”和如此便利的世界。我們的未來會不會是“智能和意識”世界?會不會“腦機接口”改變知識攝入方式?會不會人工智能替代掉大部分不需要創(chuàng)造的重復勞動?
我相信這些都是有可能的,甚至可能還會更加不可思議。因為我們的想象力和眼界限制了我們的暢想,我們無法真正去暢想未來。
那么,比如我們給孩子去規(guī)劃學編程?長大后進穩(wěn)定的工作單位?或者是去規(guī)劃怎么沖擊未來的選拔和考試?是不是也要靜態(tài)和動態(tài)觀點并存。
這件事上,我會用更動態(tài)的眼光去猜想,既不消極,也不一成不變看待。
比如未來的考試方式?是不是我們今天理解的?是不是要把孩子分年齡來區(qū)別?
比如朋友們中,目前孩子才1歲2歲的,他們長大后的環(huán)境也好、選拔方式也好,可能會顛覆我們現(xiàn)在所能想象的,我們?nèi)タ春芏嗪芏喱F(xiàn)在的焦慮分享(要知道這些真的是基于現(xiàn)在且沒有變化眼光的),是不是除了焦慮本身,不一定有參考價值?是不是更加可以在孩子小時候不那么忙的時候給他們保留自由求知的空間?這樣的話,孩子很多底層知識扎實,未來無論選拔方式怎么變,孩子也不會總要去追趕“改變”本身,孩子能更加篤定面對改變和不確定性。
就像我一直跟公司同事說,未來內(nèi)容媒介和呈現(xiàn)一定會變,就像會有電視劇、電影、動畫,也會有二維動畫到三維動畫的改變,甚至裸眼3D也在突破。然后AI出現(xiàn)了,雖然目前AI寫故事也好、做動畫也好,還沒有達到我們“人類”滿意的程度,會覺得它更多是在模仿。但是這才3年,誰能說一句永遠就是這樣?30年后呢?電影還會存在嗎?編劇還會存在嗎?誰能下結(jié)論,也許那時候最需要的是“架構(gòu)者”,就是背后提訴求和想法的人,因為不同的人利用AI或者其它工具,會形成天差地別的差異。
所以哪怕我們今天做科普動畫,也要隨時做好AI替代掉職能的可能,而且也許就是一夜之間。但是我始終很“篤定”的點是什么?因為我腦子里天馬行空,有無數(shù)創(chuàng)意和想法在流淌,我最不怕的就是技術更迭,我個人最希望技術進步,會讓我想做的內(nèi)容出產(chǎn)更快、效率更高、品質(zhì)更強。
這個“篤定”背后的內(nèi)在是:我相信本質(zhì)的力量,我也學習本質(zhì),所以我覺得各種技術會成為加速工具,而不需要害怕和不停追趕,迷失自己。
這個例子就想告訴大家:小時候,就盡量讓孩子們?nèi)デ笾桑磥淼氖澜缫残枰麄儯@不是一句大話。
最后,還有一個就是人要順應大勢所趨。我們總是不相信,未來可能會變,需要的人才和基礎人員都會變。甚至今天看來無比穩(wěn)定的崗位可能未來就沒有了。那么這種太長遠的規(guī)劃是不是先不要犧牲自己和孩子的當下心情去做?尤其是非常焦灼狀態(tài)的。
教育和投入是一個長跑,而且我們必須要想好后面有可能是變動的,如果我們今天所有的規(guī)劃都不允許變動和誤差,那么就會時刻很緊張。大家要記得一件事,人在緊張時候,“動作一定會變形”。
先讓我們和孩子放松下來吧,慢慢跑,一樣可以到終點。
Read More
育兒干貨I好物分享I誠意滿滿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