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證明,是害怕自己不夠好
電影《讓子彈飛》中,小六子明明吃了一碗粉,卻被誣陷給了一碗粉的錢吃了兩碗粉。
他百口莫辯,為了證明自己沒有偷吃,剖開自己肚子給別人看。最終的結果,小六子確實證明了自己,也確實痛苦地死去了。
至于有沒有真正在意他到底吃了幾碗粉,好像并沒有。
這個故事看起來荒謬,可是卻是一個我們非常容易陷入的“自證陷阱”。
別人的某句話,某個眼神,某個動作,都可能刺激到我們的心弦。
讓那些忍不住解釋的話語,從心頭直接沖到嗓子眼,恨不得一股腦說出來,努力自證。
當然,我們并不是對所有的話,都會有解釋的欲望。
往往是當對方的話語,恰好戳中我們潛意識里對自己的懷疑,我們認同了對方攻擊的話語,才會情緒激動,喉嚨哽咽。
比如一個覺得自己微胖的女孩,每當別人說她胖了的時候,她總會忍不住說“我要減肥”。
因為那些對她身材評價的話,正好印證了她心中“我不夠美”的念頭。
比如一個從小出生在重男輕女家庭的女孩,每當別人對女性有職場歧視的時候,她總是忍不住去解釋女性的能力和價值感。
因為那些歧視女性的話,正好印證了她心中“女孩可能不如男孩”的疑惑。
那些我們氣急敗壞,心生委屈的時刻,跟那個剖腹自證的小六子多像啊!無論我們多么氣盛,都無法掩飾我們對那些否定的認同。
人的心理有一個規律——我們不會對與自己無關的情緒產生反應。
我們想要解釋,是因為我們懷疑自己,真的是別人口中的樣子。一邊懷疑著自己,一邊又為自己開脫。
事實上,我們在解釋的時候,對方未必真的在乎我們的理由是什么。
我們拼命地解釋,到底在向誰證明
有一位來訪者小蘭,曾經給我講過她買蛋糕的故事。
她非常喜歡吃甜品,但是每次買之前都會內心掙扎好久。一小塊甜品,要二十多塊錢,一次買三塊的話,就要花六七十塊錢。
這個價格確實不便宜,但是沒有貴到消費不起,或者需要自我譴責的程度。
可小蘭每次走進蛋糕店之前,似乎腦海中都有兩個小人在打架。一個小人在說:就一塊蛋糕而已,又不是買不起,人生得意須盡歡。
另一個小人在說:幾十塊錢夠買很多日用品了,能買一大袋蔬菜,吃幾塊蛋糕有什么用?
我讓她閉上眼睛,察覺一下自己,那些“證明自己沒有那么不懂事”的話到底在對誰說?那些阻止她買蛋糕的話,誰經常對她說?
小蘭說,自己小時候家庭條件不好,每當要花錢的時候,媽媽總是會苦大仇深地教育她一頓,說家里賺錢不容易,每一分錢都沾著父母的血汗。
工作以后,媽媽雖然不再總是強調錢的問題, 可是小蘭還是忍不住為自己辯解。那個聲音似乎在跟媽媽解釋:我想要,我配得,我的需求并不羞恥。
我們拼命自證的聲音,并不是證明給具體的某個人,而是證明給內在的父母。
所謂內在的父母,指的是每個人都會在成長過程中,不自覺地形成自己內心深處的父母形象。
內在父母是我們內化的真實父母形象,長大之后,即使我們不在真實父母身邊生活,內在父母也是無處不在的。
內在父母就像我們的頭頂有一根隱形的手指,或者對我們指指點點,或者對我們撫摸安慰。
而我們內心自我證明的沖動,也往往來自內在父母,來自我們渴望解釋自己,渴望被愛被認可。
我們到底為什么,總是在自我證明
“自證陷阱”其實是一種防御機制,它讓我們自我保護,讓我們與消極的聲音battle。
但是更多的,自證帶給我們的,是自我剝削,與自我否定。
我們為什么總是習慣自我剝削,讓腦子里的兩個小人玩精神內耗的游戲呢?
第一,我們太渴望被認同、被看見。
如果內在父母的形象比較消極或者不健康,比如常常批評、否定或者忽略自己,那么我們可能會感到自卑、不安全、無助等不良情緒。
這時,當我們受到他人的攻擊或批評時,比如被指責做錯了什么,我們就會很容易產生強烈的自證沖動,試圖證明自己并不是這樣的人,從而重新獲得自己對于自身價值的認同。
我們太渴望被認同,太渴望被溫柔相待。
第二,我們的內在父母過于嚴苛。
就像外在父母那樣,嚴苛的內在父母很可能經常地評判你,并且長篇大論地教訓你。
很多時候,內在父母會直接做出一個重大的人生決定,而毫不理會我們真實的感受,就像外在父母對我們做的那樣。
我們與內在父母的內部對話中,總是出現“應該”的那一面,總是發出“你應該這樣做”和“你不應該這樣做”的聲音。
可真實的我們,也總是忍不住冒出頭來,解釋自己真實的感受。
第三,我們無法信任別人,無法信任自己。
當我們在自證的時候,其實也是在傳遞一種信號:你不會信任我,我也不信任你。
尤其是當我們的內核不穩,自我評價體系混亂的時候,總是會患得患失,預設自己是不夠好,不值得被信任的。
同時,我們也不信任別人的強大。
我們覺得只有通過證明,別人才能看到自己,而不是他們本身就足夠安全,能夠容納真實的我們。
除了你自己,沒人值得你去辯白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中說:沒有一種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強烈,也沒有一個法官比我們自己更嚴苛。
我們總是渴望被別人溫柔對待,可往往對我們最嚴苛的,就是我們自己。
之所以要與自證陷阱和解,也恰好是因為,我們需要與嚴苛的自己和解。
第一,擺脫“自證陷阱”,停止自我證明
當一個人想要誣陷你偷吃了他的東西時,他根本不在意你是否真的偷吃,他只是想看你氣急敗壞,剖腹自證的樣子。
就像那些說你“有點胖了”“沒有女人味”“工作不用心”的人,他們完全不在乎你本身的樣子,只是想要站在高位對你進行精神霸凌而已。
唯一的方法,就像一笑而過,停止證明自己。
每當想要跟對方解釋的時候,不妨先默默說一句:讓我解釋,他配么?
第二,與內在父母,溫和地對話
每當內心有那些熟悉的,被指責的聲音時,我們先不要急著去辯護,急著去跟自己爭吵。
而是試著深呼吸,試著平和地表達自己。
每當心中有兩個小人打架的時候,都應該先閉上眼睛,想象出自己童年的樣子,然后用現在自己的形象,去撫摸那個小孩的頭,并且告訴她:
我已經長大了,可以滿足你的需求。你值得擁有更好的,你可以享受生活。
第三,建立穩定的自我評價體系。
我們喜歡自證,是經歷了一個“先認同,后否定”的過程。
而我們之所以認同對方,是因為我們本身自我評價體系就不穩定,本身就是風雨飄搖的。
在向別人辯駁之前,我們先穩住自己,確定自己到底是什么樣的人,才不會被他人思想左右。
把自己的事情還給自己,把別人的事情還給別人。
如果有人誣陷你偷吃了他的東西,不要急著剖開自己的肚子。
誰質疑誰舉證,他如果真的這么懷疑,應該自己用眼睛去看,而不是等你去證明。
如何擁有不糾結的一生?你了解自己的潛意識嗎?《深入潛意識:解密你不知道的人生》音頻課也許會給你思路。這套課程是曾奇峰首個大眾實用心理課,總結近40年臨床經驗,歷時1年打磨,從生活中最常見的現象入手,原汁原味的曾氏心理學幫你快速入門心理精神分析流派。
曾老師畢生的追求和理想:讓精神分析那些生澀難懂的智慧成為家喻戶曉的常識。我們可以從這套課程中感受一二,關于父母如何制造孩子的人格、親密關系與自由的代價、沖突的煩惱與價值……曾氏精神分析帶著對孩子、家長、及每個人的關懷,對人一切行為的深入理解,讓人溫暖,同時擁有重新思考的動力。
開始預約心理咨詢
BREAK AWAY
01
02
0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