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在2025年6月3日的小米投資者大會上,雷軍透露小米汽車業務預計將在2025年的第三季度或第四季度實現盈利。雷軍還強調,小米將長期堅持硬件利潤率控制在5%。這一策略有助于小米在保持產品性價比的同時,逐步提升盈利能力。此消息背后,是一個令人矚目的逆轉,2025年第一季度經營虧損僅為5億元,單車虧損降至6500元,同比收窄幅度高達86%。
另外,小米汽車23.2%的毛利率尤為耀眼——不僅遠超比亞迪的20.1%,更將特斯拉16.3%的行業標桿甩在身后。高毛利率與虧損收窄的同步行進,揭示出小米汽車在成本控制與產品定價上的獨特競爭力。
然而雷軍真正投下的戰略震撼彈,是長期堅守硬件利潤率控制在5%的承諾。
這“5%結界”在傳統制造業語境中看似違背常理。當行業普遍追求更高毛利時,小米卻反其道而行之。但這一策略并非無源之水,它深植于小米“鐵人三項”商業模式的基因——硬件、新零售、互聯網服務的精密咬合。
小米汽車已非孤立的工業產品,它正融入一個生態協同的精密系統。研發投入的35億預算,不只服務于汽車本身,更是在為整個小米智能生態鍛造技術底座。當車輛成為流動的智能終端,其價值便不再局限于硬件利潤。互聯網服務、軟件升級、生態鏈產品的協同增值,才是小米在5%硬件利潤率之下真正的盈利腹地。
這種“硬件微利換取生態繁榮”的路徑,與特斯拉早期的戰略遙相呼應。馬斯克曾直言:“特斯拉的長期競爭優勢并非汽車本身,而是其作為技術平臺的能力。”小米同樣試圖通過汽車這一高粘性載體,撬動更廣闊的互聯網服務與用戶生命周期價值。
小米2025年Q1財報中的亮眼數據為此提供了有力注腳:總營收1113億元,同比增長47.4%;經調整凈利潤107億元,增幅64.5%。其中智能電動汽車收入181億元,交付新車75869臺,連續6個月單月交付超20000臺。汽車業務正成為拉動集團增長的重要引擎。
從2024年全年看,小米集團總收入達到3659億元,同比增長35%;經調整凈利潤為272億元,同比增長41.3%。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總收入為328億元,交付新車136854臺。當2025年交付目標提升至35萬臺,規模效應將進一步攤薄成本,加速盈利拐點的到來。
雷軍以5%的自我限制為行業設置了一道認知結界。這數字背后是小米對智能出行本質的重新定義,當車輛的價值重心從鋼鐵軀體轉向數據與連接,硬件利潤率便不再是衡量成敗的唯一標尺。
小米汽車從巨額虧損到盈利在望的驚人逆轉,其核心密碼正是這“5%結界”下隱藏的生態邏輯。它代表了一種商業哲學的重構,在智能時代,真正的護城河不是單點利潤的厚度,而是生態價值的廣度與用戶粘性的深度。
當行業還在焦灼于每輛車的利潤空間時,小米已悄然完成了價值創造的升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