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乒女隊剛拿完上賽季乒超聯賽冠軍,這賽季名單一出,山東魯能陣容突然少了一個熟面孔——范思琦,這事不光球迷們納悶,連有些業內人都直呼看不懂,畢竟27歲的范思琦去年還在多哈站拿冠軍,中國大滿貫也進了四強,世界排名一度來到第11,論實力和狀態,怎么也不該被“雪藏——結果一查,她直接轉會去了印度,成了那邊聯賽的標王,轉會費197萬盧比,合人民幣還不到二十萬,首秀兩戰全勝,還拿了“最佳外國球員,獎金卻只有兩千多塊人民幣,別說和國內頂薪比,連乒超一場勝利的獎金都不夠,問題來了,這到底是“降維打擊還是“另有隱情
這事放在幾年前,可能沒人信,畢竟國乒體系一向封閉,主力能自由流動的窗口不多,但這兩年風向變了,國內乒超聯賽雖然牌面還在,但關注度和投入早不如前,頂流隊員不是備戰大賽就是輪休擺爛,二線、三線隊員則進退兩難,有球迷說范思琦這是主動“出走,其實更像是一種避無可避的現實選擇,想想看,山東魯能去年的五朵金花,現在只剩下四人,范思琦沒有在任何國內俱樂部露臉,說明不是單純的轉會,而是主動退出賽道,原因復雜,但絕不是“打不上球那么簡單
本來球員流動是好事,但國乒體系有個老毛病,就是“金字塔尖太高,底部太擠,范思琦這種中生代球員,既不是絕對核心,也不是純陪練,國內聯賽再怎么拼,也很難拿到持續的曝光和資源,反倒是印度聯賽、非洲俱樂部這種海外平臺,反而能給她更多出場機會和自由度,你別說,印度Utt聯賽的外援陣容其實不差,斯佐科斯、迪亞茲、阿庫拉、阿魯納、梅謝芙、韓瑩這些名字,扔到歐洲賽場都是一線水平,競爭強度不輸國內二線,范思琦過去兩場直接全勝,展現了“降維打擊的氣場,但也能看出,她在外面打球,更多是為了熱愛和自證,而不是純粹的收入和榮譽
說起來,范思琦這次轉會印度,成了當季標王,外界關注點卻幾乎全在“獎金太低“掙千元獎金只為打球這種話題上,這種議論其實很扎心,畢竟國乒體系內部的薪資和保障,在全球都算頂級,球員們哪怕打不上主力,光靠聯賽和贊助也能過得體面,但到了國外,哪怕是標王,獎金也就幾千塊,說白了,這不是錢的問題,是環境和平臺的問題,你要是真把錢當第一位,根本不會考慮出國打球——也正因為這樣,范思琦的選擇,才更像一種“自我流放,用球迷的話說,就是“打球不是為了錢,是為了不被湮沒,這種情懷,在職業體育圈其實很罕見
當然,也不能把這事全都浪漫化,畢竟現實里,很多球員出國打球,是因為國內競爭太激烈,資源分配太傾斜,就像范思琦在乒超打不上主力,去印度就能當核心,非洲聯賽還能幫俱樂部蟬聯冠軍,這種“身份落差,其實很能說明國內乒乓球生態的矛盾,你說巧不巧,印度聯賽現在正拼命吸引外援,提升聯賽影響力,中國球員出去打球,反倒成了“外部輸出,有點像足球當年“留洋潮,只是這次輪到乒乓球了
有人說,范思琦這是“擺爛,不想卷了,也有人覺得她是在“自我救贖,但說到底,這既是個人選擇,也是大環境的折射,國乒體系以往靠高壓競爭和集體榮譽感,確實造就了一批世界冠軍,但對那些“夾層球員來說,想要持續高光其實很難,范思琦能主動跳出舒適區,去印度、去非洲打球,哪怕獎金再低,也是一種探索和突破,起碼比在國內坐板凳、消耗青春強,說句實話,這種“走出去的嘗試,未來可能會越來越多
其實,放眼全球體壇,類似案例不少,比如NBA的老將去歐洲淘金,CBA外援到中國養老,歸根結底,都是在找適合自己的舞臺,范思琦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后一個,國內乒乓球如果還想保持長盛不衰,除了培養頂尖選手,是不是也該重新思考一下,怎么給這些“夾層球員更多機會和空間,畢竟,乒乓球不只是金牌和冠軍,更是無數熱愛和奮斗的故事
總結一下,范思琦放棄乒超高薪,選擇出國打球,這事表面看像是“降級就業,但實際是一種“自我成全,她用實際行動證明,熱愛和堅持有時候比獎金和名氣更重要,這種選擇,既值得尊重,也值得國內聯賽和相關部門反思,畢竟,只有讓更多球員能自由流動、追逐熱愛,中國乒乓球才能真正保持活力和多元,最后,祝小范在異國賽場越打越好,也希望有一天,類似的選擇不再需要“點贊回懟,而是能被更多人理解和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