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寧
后臺回復“聽課”,聽免費課程
后臺回復“寫作”,加入寫作群
1
用壞13部手機,寫就8本書,這就是寧夏農婦馬慧娟的寫作之路。
1980年馬慧娟出生于寧夏西海固一個叫黑眼灣的小山村,可能大家想象不出這里到底有多貧瘠,電視機《山海情》便是以這里為原型拍攝的,那里常年干旱少雨,生活艱苦,土豆和粗糧是飯桌上的固定伙伴。
跟大多數作家一樣,馬慧娟從小就喜歡讀書,雖然家庭不富裕,但是父母也盡全力托舉,支持她讀書,無奈家庭負擔太重,在初中畢業那年,16歲的馬慧娟只能輟學,回家干農活。
后來的馬慧娟說:“1996年的秋天,16歲的我輟學了,坐在老家黑眼灣的山梁上,哭得一塌糊涂,想著以后可能沒有機會走出大山了?!?/p>
2000年的時候,她感覺再也沒機會讀書了,所以把課本都扔進火爐里,連同她的夢想,一起化為灰燼。
2
可能就像張德芬說的:“每份痛苦背后必然有一個大的彩蛋在等著你。”
同年在“閩寧協作”的影響下,她和黑眼灣的命運改變了,趕上了生態移民搬遷的春風,他們陸續搬遷到了紅寺堡,馬慧娟和鄉親們終于走出貧瘠的大山。
雖然離開了黑眼灣,但彼時紅寺堡是“天上無飛鳥,地上沙石跑”,在沿海出生的人無法想象這是多么惡劣的景象。
馬慧娟回憶時提到,起風時面對面都看不清人,吃飯時碗里經常刮來沙子,留在湯底。
直到現在她都有吃飯不喝湯的習慣。
在18-30歲這整整12年間,她沒有讀過一本書,媽媽拿回家的別人不要的舊報紙是她唯一能汲取到的文字,就這些舊報紙,她也看了一遍又一遍。
后來日子越來越好,寫作的心便活絡起來。
2008年,手機開始出現在玉池村,馬慧娟也想買一部手機,結果遭到周圍人的質疑:"你一個農婦,整天玩手機寫東西,能掙幾個錢?還不如多種點地呢!"
馬慧娟心里苦笑,難道種地就是她的全部人生?
但她不想多辯駁,農閑的時候,別人不是打牌,就是坐在村口閑聊,而她則是去溫棚打工,一點點把錢攢下來,買了人生中第一部手機,花了500元,那個時候的馬慧娟不知道,正是彼時對于她來說巨款的手機,改變了她的命運。
那時候她注冊了一個QQ號,網名就叫溪風。
“紅寺堡五月的街上飄著槐花的香味,季節已經到了初夏,這片土地上才有了一絲綠意?!边@是馬慧娟寫下的第一條說說。
漸漸的,她開始一有時間就在QQ空間寫說說。
3
對馬慧娟來說,手機并不是通信工具,而是她的生產工具。
干完農活,中途休息時,別人三三兩兩聚在一起聊些家長里短,她默默掏出手機,獨自蹲在一邊摁手機、寫小說。
勞作一天后,她蜷縮在簡陋的床鋪上,摸出手機,敲下一個個文字。
手機屏幕的微光,照亮了她的夢想,也照進了鄉村的夜色。
就這樣,她成為了別人眼里的另類農婦。
那個時候親媽不理解的說:“你天天在網上寫這些能變成錢嗎?一個農村女人,天天在網上寫這些東西,難道還能改變農民的身份嗎?”
老公也給她甩臉色,經常不高興的說,“再好的手機到你手上都得壞,哪個農婦像你一樣,一天到晚逮著機會就玩手機?!?/p>
網友也發出質疑,有人說:“都窮成這樣了,還玩文字寫作?”
馬慧娟雖然無奈又心酸,但是她仍舊沒有因為別人的質疑就放棄寫作,她始終相信,悶頭努力,只要不下牌桌,便不會輸。
農閑時,她便在田野間埋頭寫作,寫生活的這片土地,寫這片土地上的人,寫這里發生的人生百態。
在這個剛開始盛興的網絡世界里,馬慧娟通過文字,認識了許多素未謀面的人。
她也用自己的文字,慢慢影響和感化到很多網友,開始有人鼓勵她更好地寫下去:
有網友鼓勵她將“說說”堅持寫下去,記錄自己的生活;
有網友得知她因為流量不夠用,只敢寫“說說”這類短小的文字后,為她充了100元話費,并鼓勵她寫長文日志,想寫什么就寫什么,不要因為流量而委屈自己;
有網友則把她寫的日志投稿到《黃河文學》,還收到了編輯部寄來的930元稿費。
就這樣從幾十字寫到幾百字再到幾千字的散文隨筆,皇天不負有心人,馬慧娟熬過來了,完成了從0到1的突破,她的作品陸續發表在文學期刊上,初中學歷的她也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
這位用手機敲下上百萬字的農婦,出版了8本書,前后摁壞的13部手機,也因此被人們稱作“拇指作家”。
也因為寫作,馬慧娟實現了自己從小的夢想——走出了大山。
登上過《我是演說家》舞臺,當過全國人大代表,至今出版了《溪風絮語》《希望長在泥土里》《農閑筆記》《走出黑眼灣》《出路》等作品。
4
很多人經常說自己多么熱愛寫作,可就是要么沒時間,要么坐在電腦前,腦子都是空白的。
無論如何,既然喜歡寫作,那么就開始行動起來,哪怕一天只寫100字,只看一頁書,像馬慧娟一樣,一開始也是從幾十字寫起的。
俞敏洪曾經提到過一個“撿磚頭思維”。
小時候,他的父親是一名木工兼瓦匠。
每次干活回家走在路上,只要看到廢棄的磚頭,父親都會撿幾塊回家。
積年累月,院子里就堆滿了小磚頭,那個時候俞敏洪很不解。
直到有一天,父親拿起工具,在院子里開溝挖槽,就要蓋間房子。
沒想到當時他以為的廢棄磚頭,現在竟然積少成多,變身成了一間房子。
這不就像寫作嗎?
積少成多,水滴石穿,做個長期主義者,不要被眼前的困難擊退。
像馬慧娟一樣,從幾十字開始寫起,從身邊的事著手,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
馬慧娟剛開始寫作的時候,也沒想到自己有一天能賺到稿費,能出書,憑著一腔熱愛,經年累月的寫作,曾經碼下的文字,都成了她走出大山的磚。
看到過一句話,努力到命運都不好意思“視而不見”,也就只好你要什么便給什么了。
馬慧娟在那么貧瘠的土地上,還要干農活,都能有精力寫作,我們更不能認輸。
作者介紹:
方寧,湯小小寫作班釘子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