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湖南博物院圍繞研究深化、數字活化、傳播及服務創新三大維度,發布了一系列新發現、新成就。
由湖南博物院與科技企業合作推進的“探元計劃2024·湖南馬王堆絲織文物智能數字仿真復原”項目,依托前沿人工智能技術,成功構建出馬王堆絲織文物珍品——赭黃色紗地印花敷彩絲綿袍的數字孿生模型,為古老絲織文物賦予“數字新生”。
赭黃色紗地印花敷彩絲綿袍出土于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是截至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印花、敷彩相結合的絲織衣物,體現了我國西漢時期服飾紡織和印染方面的超高水平。其印花敷彩紗、絲綿、絹的三層復合結構以及復雜紋樣和“畫衣”工藝,為脆弱的絲織文物數字復原帶來極大挑戰。
湖南博物院數據中心主任何也介紹,在赭黃色紗地印花敷彩絲綿袍的數字復原過程中,為精準還原“畫衣”工藝,研究人員利用AI輔助紋樣生成,通過多模態文物數據訓練等,最終實現“千花千面”。在AI助力之下,生成精準紋樣所用時間縮短到手繪時間的1/3,“數字做舊”的效率比人工操作提升了百倍,AI工業質檢技術應用于文物仿真“還原度檢查”后,比人工質檢效率提升了20倍。“該項目首次以毫米級精度還原馬王堆絲織品極致復雜的織造印染‘畫衣’工藝,首次同時呈現‘修舊如初’和‘修舊如舊’兩種文物修復理念,并融合應用多項跨領域技術與跨學科文物研究成果,真實復現西漢絲織服飾的垂墜質感與動態效果。”何也說。
赭黃色紗地印花敷彩絲綿袍“舊衣”(上)與“新衣”(下)三維數字仿真模型 湖南博物院供圖
目前,該項目已完成三維仿真衣物模型,并針對衣物復原的極致工藝打造數字化場景展示內容,后續成果將于6月底在湖南博物院展示。
此外,“馬王堆新漢隸字體”“馬王堆紋樣數字基因庫”和“馬王堆AI時空漫游”等項目近期也取得多項成果。
“馬王堆新漢隸字體”依托馬王堆出土的13余萬字帛書數據庫,精準復現篆隸過渡期“蠶頭雁尾、方圓并濟”的筆法特征,既保留了帛書漢隸的精髓與神韻,又兼顧現代字體的規范與使用,該字體計劃于6月發布。
同樣將于6月發布的“馬王堆紋樣數字基因庫”基于3000余組(件)漢代漆器、絲織品紋樣構建系統性漢代紋樣數據庫,實現紋樣高精度還原、文化寓意解讀及二創功能,為設計師們提供“漢代美學工具箱”。基于這些紋樣轉化成果打造的“紋樣新生”成果展也將于6月在湖南博物院開幕,觀眾可以在藝術家、非遺大師的解構與重構中感受漢代紋樣的獨特魅力。
“馬王堆AI時空漫游”則以馬王堆帛畫為藍本,依托AI技術,讓游客化身漢代畫中人,沉浸式體驗穿漢衣、食漢宴、享漢樂等交互場景,開啟“一步越千年”的奇幻對話,推動馬王堆漢墓文化從“庫房硬盤”走向“現代生活”。
文化和科技的融合為文物研究和展示打開了新的局面,在此過程中,如何更好地提升游客和觀眾的參與度?湖南博物院啟動“湘韻新生——國寶守護計劃”,通過非遺技藝復原、數字化傳播及跨界合作等多元方式,復原“元青花人物故事玉壺春瓶”制作過程,以“古法技藝的當代轉譯”為敘事脈絡,展開一場與古代匠人的跨時空對話,讓文物煥發新活力、綻放新光彩。
與此同時,湖南博物院還聯合相關平臺開啟“文物守護計劃”,選取商代大禾人面紋方鼎、元青花人物故事玉壺春瓶兩件 “鎮館”文物形象進行二次創意創作,推出“文物守護”主題端內數字皮膚以及端外文物科普問答系列欄目。將館藏文物及知識科普融入用戶支付、生活等場景,實現文物“破圈”。
來源:中國文化報 記者:張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