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禮堂不準用!”
1962年的一天,周總理來東北視察時,沖著當地的工作人員發了好大一通火。原因竟然是他看見了一根“特殊”的柱子。
那么這個禮堂究竟有什么問題,竟然讓一向和善的周總理如此大動肝火?
“考個好成績”
1949年,毛主席與周總理乘車,離開了我黨進行革命的最后一個農村指揮所——西柏坡,正式向北平進發。
在出發時,主席笑著說:“今天是進京的日子,我們趕考去!”
周總理也同樣幽默地回答道:“我們應當都能考試及格,不要被退回來……”
從兩位領導人的話中就不難看出,在第一次進京時,他們的心情是壯志躊躇、滿懷期待的,但同樣也是緊張忐忑的。
毛主席帶領著人民走向了革命的勝利,而作為新中國的“大管家”,周總理自然也希望能守住革命的勝利果實,通過人民的考驗。
于是在進入北平之后,他便一直嚴格要求自己,始終保持著革命年代的艱苦作風。
他一開始進京后,先是搬進了中南海辦公廳,在豐澤園居住和辦公。主席過來之后,他便又搬到了西花廳。
這是一間在清朝時期修筑的房子,房頂漏雨,門窗漏風,地面因為都是舊磚而常年潮濕。
由于是臨時做的決定,所以周總理搬過去時,整個西花廳還沒有翻修。
工作人員多次提出維修,但每次都會被總理拒絕。他說能住人就行,現在百姓的生活還很困難,不要把錢花在我這。
但總理畢竟是忙大事的人,經常住這種又潮又冷的房子,時間久了身體也會出現毛病。
工作人員心疼他,于是便挑了總理外出的一天,直接帶著維修工將房子里里外外進行了一次改造。
他們在磚面上鋪上地板,又在早就掉了漆的墻壁上刷上新漆,還將漏風的窗戶打得嚴絲合縫。
除此以外,發了霉的舊地毯、破了洞的沙發也全都換上了新的。
秘書也考慮到總理會責怪他們自作主張,但他一算賬,認為支出并不多,應該符合周總理“盡量節約”的要求。
結果,他們沒想到,周總理回來后看到“煥然一新”的房子,不僅沒高興,反而還朝著他們發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火。
當時總理連門都沒進,直接氣沖沖地離開了,并揚言若是不把東西都搬走,他以后就不回來了。
秘書無奈,只好將新家具都搬走,將屋子換回了原來的模樣,總理才回到了西花廳。
事后,總理語重心長地告訴他們,他身為總理應該做好榜樣,他的一舉一動是會影響很多人的。
若是他任由他們將房子搞得這么好,這樣一級一級影響下去怎么得了?
此后,工作人員們再也沒動過屋子里的一桌一椅,平常都是哪里需要維修修哪里。
后來,周總理在這個舊房子住了幾十年,一直到他去世。
除了在住房上,周總理在吃食上也非常節儉。
吃“少”穿“舊”
戰爭年代過去后,國家的物質條件變好了,但總理的飲食卻依舊與革命時一樣樸素。
他每餐基本都是兩碟素菜,一份湯。而且他吃飯時經常有個習慣,就是每次吃完飯他總是習慣夾起一片菜葉,往碗底一抹,把飯湯吃干凈。
在困難的時候,他與毛主席一樣堅持不吃豬肉、雞蛋,頓頓都是窩窩頭和玉米粥。
炊事員心疼他的身體,總是勸他:“您工作這么辛苦,又吃不多,就不要吃粗糧了。”
但周總理卻態度堅決,他說人民在過苦日子,他也不能忘記人民。
實際上,總理這種時刻牽掛人民的心情已經維持了大半輩子。
當年陜北遭到封鎖時,我軍的生活情況也很困難。周總理通宵達旦地工作,營養又一直跟不上,沒多久就累出病來了。
警衛員心疼不已,但他手上又沒有錢,只好用自己縫制的四雙布鞋,和鄉親們換了一只老母雞。
結果周總理得知后非要讓他將雞送回去,他嚴肅地說道,四雙布鞋怎么能換來一只雞呢?這是鄉親們故意給他們的,他們絕不能占老百姓的便宜。
隨后,他還親自領著警衛員到鄉親家里登門道了歉,將雞還了回去。
可以說,周總理對自身的要求如此嚴格,很大一部分是來源于他對人民的真切關懷。
到了五六十年代,周總理每次到外地視察時,也都是和大家一樣按照標準餐吃飯,從來沒搞過特殊。
即使飯店不愿意收錢,他在離開時也一定會親自付清錢和糧票。
并且不管是工作還是一般的人情往來,周總理也從來不收禮。
有一次,福州軍區副司令龍飛虎,因為非常想念周總理這位老領導,專門托人送了一筐桔子過來。
東西從南運到北不容易,況且再運回去也爛了,周總理想了想后便留下了。然后他又按照每筐25塊錢的價格給對方寄了錢回去。
后來龍飛虎再送一些土特產過來,周總理推脫不掉,也會按照市場價給他錢,甚至更多。
工作人員不解,他便解釋說,自己多付錢,他以后就不會送東西過來了。
果然,在送了兩次后,龍飛虎再也不送東西了。平時想念老領導了,他也只是寫寫信問候一下對方。
除了吃、住外,總理在穿衣上也非常節儉。
在他擔任總理二十多年期間,只有兩雙皮鞋,一雙涼鞋。哪雙壞了需要修,他就穿另一雙。三雙鞋,腳底腳掌換了無數次,他卻一雙也不舍得扔。
衣服也同樣如此。周總理在外,總是一身整齊的中山裝,但其實那件衣服的領口和袖口已經不知道換過多少次了。
因為襯衫穿在里面,只露出一個領子,所以衣服破舊時,總理便會換上備用衣領,其他地方就打上補丁。
有一次,總理訪問埃及,我國駐埃及大使陳家康的夫人徐克立負責幫他洗衣服。
當她見到總理穿如此破舊的衣服后,直接向衛士長發了火:“這種舊衣服,我們使館的工作人員都不穿了,你們怎么能讓總理穿這種衣服?太不像話了!”
衛士長聽了她的話后,苦笑道,難道我們不想給總理做新衣服嗎,可你能說動總理嗎?
徐克立聽后便直接買了三件襯衫,給總理送了過去。結果,總理果然不收,并說衣服雖然破一點兒,但也能穿嘛。
最后還是衛士長代他收下了,但總理卻始終也沒有穿過。
除了這些日常小事外,總理在大事上也有著非常明確的底線。
“這里不能用”
建國后,國家百廢待興,一些地方和部門想修建大的館所,用來招待外賓。
但總理對他們送上來的文件卻遲遲不批,他對秘書說,簽個字很容易,可那都是人民的血汗錢,應該花在刀刃上,他提筆千斤重。
大家也都知道總理的態度,所以有著地方會先修繕禮堂,等總理什么時候過來視察,覺得這里好,可能就會批準了。
1962年的一天,周總理來東北鞍山視察。當時地方正好新蓋了一座賓館,想安排總理住進去。
但他一看到賓館就堅持要離開,并說:“賓館為何要蓋得這樣好?現在很多地方都還很困難,我不能住這里!”
緊接著,他在視察時,還看到了一個正在建造的禮堂。
等他走近一看,卻發現前面的柱子竟然仿造了人民大會堂的樣子,里面更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他當即就怒了:“你們這是把人民大會堂搬到這里來了嗎?這個禮堂不能用!”
聽了他的訓斥后,工作人員也反省了自己,禮堂也停工了。
縱觀總理這一生,他艱苦樸素,十年如一日,從未多花過國家的一分錢。他是人民的榜樣,也是國家的楷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