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打了3年多,交戰雙方已然都“不是一個人在戰斗”。在烏克蘭這里,其受到了幾十個西方和親西方國家的援助,以北約制式裝備維持著與俄羅斯的戰斗。反觀俄方,為其公開提供外部援助的國家數量雖少,即當下有且僅有朝鮮,但考慮到朝鮮也是“東亞怪物房”中實力不俗的成員之一,故俄軍獲得的諸多武器裝備類支持也不少。繼此前被曝光參與俄烏沖突的朝鮮“主體炮”,也就是“谷山大炮”后,更多的朝鮮技術類裝備出現在了俄軍的手中。
照片上方出現的帶有雙輪構型的裝備
被稱為“107神炮”的63式火箭炮
從俄羅斯國內互聯網上流出的照片來看,有參戰俄軍對所配發的武器裝備進行了拍照并發布到了網上。這其中,一款外形明顯讓人感到眼熟的裝備,想必不少人都不陌生,那就是與AK-47自動步槍和RPG-7火箭筒并稱為“中東游擊戰三大神器”之一的中國63式多管火箭炮。縱向三排、每排四個炮口、可供牽引機動的雙輪炮架,這些都是63式107毫米口徑多管火箭炮的標志性特征。
俄軍獲得的小口徑迫擊炮
炮身上還有朝鮮語銘文
除了這款火箭炮,照片中還出現了一款60毫米口徑迫擊炮。我們知道,在俄軍現役迫擊炮型號中,并沒有60毫米這個口徑,這是因多年的使用經驗讓俄軍認為,60毫米口徑迫擊炮的爆炸威力和殺傷效能都不夠大。因此,在其裝備的各型號迫擊炮中,口徑最小的基本也是82毫米。很顯然,這說明這門60毫米口徑迫擊炮,也是“別人給的”。而從外形來看,該炮與中國曾生產并裝備過的63式迫擊炮尤為相似。
中國63式迫擊炮
只不過,俄軍手中的這些裝備,其實并非是產自中國的原裝貨,而是來自朝鮮的仿制品。朝鮮曾于冷戰時期獲得并仿制過中國63式火箭炮和63式迫擊炮,前者的朝鮮仿制版被命名為75式,后者的名稱暫時不詳,但均大量裝備于朝鮮人民軍陸軍。而今,不只是彈道導彈、152毫米口徑炮彈和122毫米口徑炮彈,就連生產成本和技術含量都低得多的輕型多管火箭炮和小口徑迫擊炮,俄軍都開始大量依賴于朝方,顯然直觀地顯示出烏克蘭戰場對交戰雙方的消耗之巨大。
俄烏陸地交戰形態以塹壕戰為主
而具體到應用場景來想,這兩款仿制自中國的朝鮮裝備,無疑很適合被認為早已打成了一場“爛仗”的俄烏沖突。不難發現,自2023年以來,俄羅斯就基本摒棄了速勝的想法,轉而以“結硬寨、打呆仗”的傳統方式,一點點地消耗和殺傷烏軍,然后一小步一小步地將戰線向前推進。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射程很遠、威力較高,但自身目標大且操作不便的重火力裝備,明顯不適用于激烈而短促的塹壕作戰。倒是便于隨時轉移的小口徑迫擊炮和可由人力拉走的輕型多管火箭炮,更能在此時發揮作用。
冷戰時期的蘇軍
但很顯然,長期以來,俄軍都在此類裝備方面存在著某種空白。這倒也不難理解,冷戰時期的蘇聯陸軍是準備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于歐洲陸地戰場上展開決戰的。極度追求裝備具有高殺傷性且機械化程度極高的蘇軍,自然對威力有限的小口徑迫擊炮和無法實現自行化的多管火箭炮興趣缺缺。畢竟其是要以強調突擊、追擊和反突擊的大縱深作戰理論,對西方打一場機動作戰的。
塹壕中的俄軍
然而,在烏克蘭戰場上,曾被蘇聯和俄羅斯封為金科玉律的大縱深作戰理論,卻很難得到實際運用。這場爆發于21世紀第三個十年的戰斗,回到了如一百多年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那般的塹壕戰。此時此刻,小口徑迫擊炮和輕型多管火箭炮的價值就凸顯了出來。不夸張地說,別看朝鮮援助的這些裝備沒有多高的技術含量,但其卻“來得恰當、來得及時”,沒讓俄軍陷入“沒有趁手的家伙什”的困境之中。這些仿制自中國相關型號的朝鮮武器,也是不容小覷的存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