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智能傳感器網
編輯:感知芯視界 Link
自《中國制造2025》提出“突破新型傳感器、智能測量儀表等‘卡脖子’技術”以來,我國智能傳感產業進入加速發展階段。“十四五”規劃進一步明確“加強MEMS工藝創新,推動設計-制造-封裝全產業鏈升級”,并將其納入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的核心領域。在“制造強國”與“數字中國”雙重戰略驅動下,智能傳感器作為工業智能化、數字化的感知基石,已成為政策密集部署與資本重點投入的賽道。以下結合最新政策動態,梳理產業布局方向與投資機遇。
一
國家政策布局
MEMS SENSOR
國家層面政策呈現“技術突破+場景驅動+安全可靠”三位一體布局,重點方向如下:
1、核心技術創新攻堅
工信部-《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2023年):聚焦人形機器人專用傳感器,突破視、聽、力、嗅等高精度傳感關鍵技術,提升環境綜合感知能力。面向復雜環境感知需求,開發集成高精度仿生眼與類腦處理算法的視覺傳感器,推出寬頻響、高靈敏的仿生聽覺傳感器,開發高分辨率和具有多點接觸檢測能力的仿人電子皮膚,推出高靈敏檢測多種氣體的仿生嗅覺傳感器,形成人形機器人專用傳感器產品譜系。
工信部等五部門-《元宇宙產業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年):加強關鍵技術集成創新。突破高端電子元器件,加快圖形計算芯片、高端傳感器、聲學元器件、光學顯示器件等基礎硬件的研發創新。
工信部-“智能傳感器”重點專項(2024年):重點專項部署 20 項任務,國撥經費 1.65 億元,聚焦基礎前沿、核心元件及系統應用,涵蓋量子傳感、MEMS、AI等關鍵技術,推動高靈敏、耐極端環境傳感器研發,并在工業、醫療、海洋等領域示范應用。
工信部等五部門-《制造業可靠性提升實施意見》(2023年):聚焦機械、電子、汽車等行業的傳感器、傳感器模組、車規級汽車芯片等基礎產品的可靠性水平。
2、應用場景全面擴展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新基建(2024年):嚴格落實網絡和數據安全法律法規和政策標準,強化信息基礎設施、傳感設備和智慧應用安全管控,推進安全可控技術和產品應用,加強對重要數據資源的安全保障。
工信部等七部門-《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2024年):瞄準智能網聯汽車(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無人船艇(水下聲吶傳感器)、工業元宇宙(AR/VR光學傳感器)等新興場景。
工信部-《能源電子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2023年):發展光伏電流傳感器、儲能溫控傳感器,支撐新能源系統安全監測。
二
地方政策動向
MEMS SENSOR
地方政策形成“區域協同+垂直深耕”格局,代表性集群布局如下:
1、長三角集群:傳感器與MEMS生態高地
上海《促進智能機器人產業高質量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5年)》
重點攻關研制高性能傳感器,實現國產高端傳感器在機器人上大規模應用;加快智能芯片自主攻關,前瞻布局類腦神經元計算芯片。推動傳感硬件標準化集成、系統軟件接口和中間件標準化體系建設。
江蘇《深化制造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網絡化聯接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年)
促進智能裝備研發和推廣應用。推進先進傳感器系統與人工智能技術相結合,在生產過程監控、質量控制、安全保障等領域提供創新產品服務,培育優秀智能裝備服務商。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和企業建立智能裝備體驗和推廣應用中心,加強自主可控智能裝備推廣應用。遴選一批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申請國家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資金。
浙江《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實施方案(2024-2027年)》
布局培育零部件協同區。提升執行控制部件、新型傳感器、電子皮膚、先進材料等關鍵部件供給水平。加強產業鏈協同創新,推進人形機器人整機、減速器和控制器、傳感器和編碼器、伺服系統等核心產品的研發攻關及產業化,在產業鏈協同創新項目中給予支持。
2、京津集群:高校引領的前沿科技研發基地
北京《關于支持發展高端儀器裝備和傳感器產業的若干政策措施實施細則(修訂版)》(2024年)
重點支持應用基礎研究,解決關鍵技術難題,最高補助 3000 萬元;推動特色園區建設,支持廠房改造等;提升公共服務平臺能力,加強中試平臺建設;加強產業培育,給予貸款貼息、營業收入突破獎勵等;完善產業生態,支持人才引進、開放應用場景等。
天津《促進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5-2027年)
在具身智能領域,推動人形機器人傳感器等關鍵領域研究,支持 “機器人+大模型” 融合,涉及水下、工業等機器人研發應用,助力傳感器在人工智能場景落地。
3、中西部集群:特色傳感器細分場景
湖北《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發展戰略規劃(2021-2035年)》
規劃打造“光電子信息產業帶”,聚焦智能傳感器在光通信、車聯網、智能制造等領域的應用,推動形成萬億級產業集群。
河南《加快高端儀器產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2023年)
將高端儀器用激光器、智能傳感器、計量測試技術、MEMS(微機電系統)工藝等關鍵部件和核心技術攻關取得顯著進展作為發展目標之一。
重慶《智能裝備及智能制造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3—2027年)》
聚焦消費電子、汽車電子、工業電子、醫療電子等應用領域,重點發展新型MEMS(微電子機械系統)傳感器和智能傳感器,以及微型化、智能化的敏感元器件。圍繞聲、光、電、磁和微系統領域,引進一批傳感器、微系統、通信模組等領域優質企業,支撐傳感器制造企業開發微硅電容、微硅質量流量等傳感器產品。
陜西《加快推進數字經濟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1—2025年)》
深入實施重點產業鏈“鏈長制”,推動半導體及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智能終端、太陽能光伏、物聯網、智能傳感器、增材制造、光子、民用無人機、智能網聯汽車等數字產品制造業加快發展,不斷提升產業鏈配套水平。到2025年,將陜西打造成為全國重要的數字產品制造業基地。
4、東北集群:工業傳感器技術積累
遼寧《貫徹落實〈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的實施意見》
在傳感器方面,支持聲學、多分量力、振動等高端零部件計量特性研究,開展 MEMS 傳感器、光纖傳感器關鍵量值傳遞溯源技術研究,助力裝備制造、新興產業中傳感器技術創新與應用。
黑龍江《現代信息服務業振興行動方案(2022—2026年)》
聚焦智慧家居傳感器發展,重點生產家庭醫學監測、健康護理、智能安防等領域傳感器,研發可穿戴醫療電子產品,推動家庭智能化,助力智慧生活服務場景構建。
5、大灣區集群:資本與應用雙驅動的創新區
《廣東省培育半導體及集成電路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3-2025年)》
重點關注突破 MEMS 傳感器芯片等技術,推動12英寸晶圓線建設,支持 MEMS、高端傳感器產線布局。發展智能終端、車規級、物聯網等芯片,含智能傳感研發。政策助力產業鏈協同,提升核心芯片自主化水平,助力 MEMS 與智能傳感產業發展。
《廣東省加快推動光芯片產業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4-2030年)》
以打造全球光芯片產業創新高地為目標,聚焦技術攻關、產業協同與生態構建,形成 “基礎研究 — 中試轉化 — 場景應用 — 集群發展” 全鏈條布局。在關鍵技術方面,聚焦單片集成、光子計算、柔性光子芯片、片上光學神經網絡等前沿領域,支持企業、高校承擔國家級攻關任務。重點突破高速光通信芯片、高性能光傳感芯片、通感融合芯片、薄膜鈮酸鋰材料、硅光集成技術等,解決產業鏈 “卡脖子” 問題。將集成電路產業政策(如研發補貼、流片獎補)擴展至光芯片領域,支持 PDA 工具開發和硅光 MPW 流片。在產業集聚發展方面,規劃建設光芯片專業園區,聚焦人工智能、智能網聯汽車、數據中心等場景需求,培育光計算芯片等未來產業。
廣州《支持智能傳感器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2024年)
支持廣州市智能傳感器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增芯科技 12 英寸先進智能傳感器及特色工藝產線,推動其盡早投產達產以帶動產業鏈配套。聚焦高端 MEMS 及硅光等特色工藝攻關,建設研發中試平臺。發展車規級、智能終端、智能裝備等傳感器,提升智能化水平。拓展智慧市政、交通、物流等應用場景,構建 “設計研發 - 制造 - 應用” 全產業鏈生態,打造智能傳感器產業高地。
深圳《關于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意見》
提出重點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20個重點細分領域,如網絡與通信、半導體與集成電路、智能傳感器等,聚焦關鍵技術攻關與產業鏈完善,支持南山、寶安等多區建設集聚區,打造產業高地。未來產業重點發展合成生物、區塊鏈、細胞與基因、空天技術等8個方向,推動底層技術突破與應用示范,如建設合成生物研發基地、區塊鏈創新引領區等,搶占科技前沿陣地,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深圳《培育發展智能傳感器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2-2025年)》
明確工作目標為建設兼具量產能力的MEMS中試線,形成全鏈條產業集群。重點任務包括推動產業園區集約集聚發展,打造涵蓋設計、制造、封裝測試等的全產業鏈核心技術能力,構建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加強區域協同創新等。重點工程有開展關鍵材料產學研協同攻關,強化全流程設計能力、開發工具軟件,布局 CMOS-MEMS 集成技術、形成 MEMS 工藝量產能力,突破封裝測試關鍵技術,推動傳感器在多領域應用示范。
三
市場前景分析
MEMS SENSOR
1. 高端制造能力建設
政府投資主導方向:12英寸MEMS晶圓廠(如增芯科技、上海新微)成為區域競爭焦點,地方政府通過土地、稅收優惠吸引產線落地。
國產設備替代:拓荊科技(薄膜沉積)、中微公司(刻蝕機)受益于設備采購補貼政策,國產化率目標從15%提升至40%。
2. 新興場景驅動型傳感器
人形機器人賽道:六維力傳感器(坤維科技)、柔性觸覺傳感器(鈦深科技)獲資本青睞,2023年融資數千萬。
車用傳感器爆發:激光雷達(禾賽科技)、4D毫米波雷達(森思泰克)受益于L3自動駕駛政策放開,2025年市場規模預計突破900億元。
3. 國產替代技術突破
第三代半導體傳感器:
碳化硅高溫壓力傳感器(武漢飛恩)進入燃氣輪機監測市場;
氮化鎵紫外傳感器(蘇州納芯)在火災預警領域替代進口。
邊緣智能融合:
集成AI算法的MEMS麥克風(瑞聲科技)在智能家居中滲透率超30%;
自供能無線傳感器(熵基科技)在農業物聯網中實現零功耗監測。
四
挑戰與調整
MEMS SENSOR
地緣政治風險:美國限制對華MEMS制造設備(如KLA檢測機臺)出口,倒逼國產設備加速驗證。同時,還面臨設計EDA斷供、材料進口受阻、人才流動限制等挑戰。
技術迭代壓力:MEMS與CMOS異質集成、Chiplet封裝技術可能重構產業格局,傳統IDM模式面臨挑戰。
應用場景碎片化:醫療、農業等長尾市場需求分散,需政策引導建立標準化數據接口與開放平臺。
結語
地方政策正從“普惠性補貼”轉向“精準化突破”,長三角強調整體生態、大灣區聚焦制造能力、中西部深耕細分場景。投資者需關注政策與產業協同度高的區域(如廣州增芯產線、嘉定MEMS設計集群),優先布局車規級、機器人、第三代半導體傳感器賽道。
感知芯視界媒體推廣/文章發布 隗女士 15061886132(微信同號)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圖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刪除。本平臺旨在提供行業資訊,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感知芯視界立場。
免費下載
光子產業報告【500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