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2017年以來,高考報名人數首次減少。
根據教育部數據,2025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為1335萬人,比去年的1342萬人減少7萬人,這也是2017年以來高考報名人數首次減少。
很多人看到高考人數八年來首次減少,會想當然認為這是生育率下滑帶來的問題,但其實不然。
從近年的人口出生數量來看,我國的新生人口拐點是在2016年,當年度我國出生人口為1883萬人,此后連年下降,在八年的時間里出生人口直接減半,到了2024年,新生人口只有954萬。
因此這批人要參加高考,至少還要等到十年之后。
如果不是人口問題導致的高考報名人數減少,那背后會是什么原因?
答案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復雜一些。
十年前,整個社會的氛圍普遍追求的是考一個好大學,只有考上大學,才能夠通過“知識改變命運”,這一點,幾乎是整個社會的共識。
上到知識群體,下至普通農民,幾乎都明白這個淺顯的道理。
但到了今天,大學的含金量已經肉眼可見的變低了。
這個結論從高考報名人數就可以窺見一二。今年的高考報名人數之所以會減少7萬人,其實減少的主力群體,就是復讀生。
在我國每年的高考人數中,高三的應屆學生大概可以占到70%左右,而其余的30%,則都是復讀生。
以2024年為例,有1342萬的高考報名人數,其中應屆生為1000萬左右,其余的300多萬,則是復讀生。
而現在出生人口拐點還沒有影響到高三,那么唯一可以解釋高考報名人數下滑的,就只有復讀生減少。
但為什么復讀生減少了呢?
這里有兩個可能的因素。
第一是因為大環境。這幾年宏觀周期怎么樣,其實所有人都深有體會,消費上大家已經在降級了,過去說的是再窮不能窮教育,但放在今天這樣的大背景下,教育當然還是不會窮,但復讀還有沒有必要呢?
這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
站在父母的角度來看,現在讀書這么貴,尤其是對復讀生而言,再復讀一年的開銷,賭上一個不確定性的未來,還不如就依著眼下的成績,去找一個大學。
過去復讀生多,是因為的確有一部分人存在沒有考好的因素,而那個時期,復讀一年如果真能夠考上985或者211,那么復讀一年的時間和成本都是能夠接受的。
但今天不同了,今天就業市場的情況,變成了就算讀完985名校,也不見得就能夠找到一個好工作,復讀生大概率考不上名校,那還不如在一個確定性的成績里去選學校、選專業。
第二個原因當然就是最現實的問題,投資教育的回報率正在不斷變低。
十幾年前甚至更早的時候,讀書沒有那么卷,也沒有那么多的補習班需要去上,當時一年讀書幾乎不需要花錢,除了生活費就是生活費。
但今天,讀書不僅僅更貴了,進入大學之后還能夠擁有一個好工作的概率,還非常低了。
十年前,我堂哥只考了一個大專,就連本科都算不上;但畢業之后,照樣進入了某國企上班,剛開始一個月只有兩千多元,但只要你肯干,薪資上漲只是時間問題,而國企的最大特點還在于,不存在所謂的“中年危機”,工作更趨于穩定。
到今天,堂哥一個月的收入已經在萬元左右,且通過上班這段時間,還報名了成本本科,學歷也上來了。
十年前,學歷還是非常值錢的,哪怕是一個大專生,也有可能真正改變自己的未來。
但今天,別說一個大專了,就連本科,要想進入國企,都可謂是難上加難。
過去寒窗苦讀二十載,是真的有機會能夠改變命運,進入事業單位或大廠,然后賺到遠超你父輩那一代的收入。
而那個時候,教育的成本還異常的低,一年讀書幾乎不怎么花錢,唯一需要花錢的地方,就是吃穿用度。
而今天,一個沒有本地戶籍的家庭,在大城市根本讀不了公辦學校,而讀私立學校的話,哪怕是最普通的私立學校,一年的學費就是上萬元,如果算是其他學雜費、補習費以及生活費的話,一年下來至少需要好幾萬。
這也導致,今年的高考人數減少。
復讀生人數減少,背后是投資教育的回報率正在變低的現實背景;而對父母而言,越來越大的經濟壓力,有時候也支撐不起孩子再讀一年。
如果再讀一年,成績不高反而更低了,不管是對父母還是對孩子來說,都是莫大的壓力。
我們需要明白的是,“高考紅利”本質上就是人口紅利,就是市場經濟的紅利。
四十多年前,我們對外開放,引入市場經濟,并恢復高考;當時的整個市場上,可以說是百廢待興,因此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
從四十多年前開始,一直到十年前,在這差不多三十多年的時間里,只要你運氣不是太差,畢業后拿到一個本科學歷,進入就業市場,混到今天,基本上都不會過得太差。
原因是什么?
其實就是紅利期。
那是一段維持了三十多年的紅利期,市場一片空白,百廢待興,是真正需要稀缺的專業人才。
既然是紅利期,我們就知道,總有一天,紅利是會慢慢消逝的。
隨著市場化的不斷發展,行業的不斷飽和,乃至高校擴招帶來的本科人數大增,這些因素都一定程度上讓學歷出現了貶值的跡象。
到今天,本科生一抓一大批,起始月薪還是從十年前的3000元到今天的3000元,扣除貨幣貶值因素,事實上也可以從側面表明,學歷是在貶值的。
十年前月薪是這樣,十年后的今天月薪還是這樣,錢在貶值,薪資反而沒有增加,那么比錢貶值更厲害的,就只有學歷。
這一點,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其實不少父母也意識到了這一點。
今年高考報名人數減少7萬人,何嘗不是父母對孩子考上一個好大學這一執念的放棄呢?
普通大學本科四年,出來之后收入還沒有送外賣和跑網約車來得高,既然如此,那么讀書本身也就沒有那么大的“作用”。
父母其實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再加上這幾年的普職分流,也讓更多適齡青年減少四年“無效大學”教育,提前進入了勞動力市場,同時還能夠大大降低收入預期,不至于成為“脫不下長衫的孔乙己”。
從這個角度來看,高考報名人數減少,這一趨勢不是隨著出生人口的下滑而下滑,反而會因為就業市場的變化,而率先下滑。
學歷紅利過去了,當時代的脈絡不再是只拼學歷,父母和孩子也應該更先意識到這一點。當潮水開始褪去的時候,過去我們在教育上的“雞娃”,到今天就更應該主動降低預期,放過自己,更放過孩子。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