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日本政府公布了2024年人口統計數據,日本的出生人口首次跌破70萬大關,僅為68.6萬人。出生率更是低至1.15(東京都為0.96)。這是一組具有歷史性意義的數字——不僅刷新了二戰后的最低紀錄,也將日本少子化的問題推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深淵。
曾經被認為是人生必經之路的“結婚生子”,如今在日本年輕人心中似乎成了一個可有可無的選擇。
為什么日本的年輕人不愿意結婚生子?
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會認為,年輕人不結婚是因為“沒錢”。的確,日本經濟長期低迷,物價上漲速度超過工資增長,年輕人的實際可支配收入與十年前幾乎持平,生活水平沒有顯著提升。大和總研的是枝俊悟研究員指出,經濟問題并非年輕人不婚的主因,但不可否認,它在某些群體中確實扮演了重要角色。
這種說法并不是空穴來風。事實上,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到,年收入在800萬日元(約4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男性未婚率也高達17%左右,而收入在200萬日元以下的未婚率則飆升至64%以上。經濟條件越差的人群確實更不容易結婚,但即便是有錢人,也不見得愿意邁入婚姻。
這說明,經濟只是決定結婚的“門檻”,而不是“動機”。
不婚社會的核心問題,是年輕人“不想,也不需要結婚”。
那么,是什么在動搖年輕人對婚姻的興趣?
一方面,是“自由”的誘惑。根據日本國立社會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的調查,未婚者選擇單身生活的首要理由,是“生活方式更自由”。沒有家庭束縛,不必為配偶或孩子犧牲時間與金錢,年輕人可以更加專注于自我實現、愛好發展,甚至只是單純享受“一個人挺好”。
另一方面,是“責任”的沉重。尤其在日本社會,父母對于子女的投入已近乎“過度”。相比歐美國家,日本父母更容易將育兒視為一種“全情投入”的事業,自由時間被壓縮,經濟負擔加重。也正是這種“不能失敗”的養育觀,讓人們望而卻步,也讓未婚者對婚姻望而生畏。
“結婚即是全責合同,生育即是無限責任。”這是一位30歲日本白領在網上的留言,或許能代表許多年輕人的心聲。
女性的獨立,也讓婚姻“失去了必要性”。
過去,日本的婚姻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經濟上的“依附”:男性賺錢、女性持家,婚姻是社會分工的體現。但如今,女性的受教育水平和就業機會顯著提高,許多女性可以自己養活自己,甚至不輸男性。
這導致了一個變化:低收入男性不再有婚姻優勢,而收入高的女性也不再“必須結婚”。
再加上育兒成本不斷上漲,尤其是教育“內卷”帶來的開銷,讓不少人更傾向于“不如不生”,或“只生一個”。
所以,面對“少子化”問題,日本社會的現象是:政府焦慮,年輕人的冷淡。
出生率決定未來的社會活力,不斷減少的年輕人口,自然令日本政府焦慮萬分。過去十年,日本政府推出了一系列鼓勵年輕人結婚生子的政策,譬如,孕婦的助產補貼提高到了45萬日元(約2.25萬元人民幣)。孩子出生后直到中學畢業的“奶粉錢”也有每月1萬-1.5萬日元(約500-700元人民幣),入托幼兒園免費、到高中畢業看病免費、男性也可以享受育兒休假制度,但成效甚微。
但問題的根本在于:年輕人是否愿意走進婚姻與育兒?這不是靠政府補貼就能輕易改變的。
更深層次的,是一種對未來的不安感。工作不穩定、社會節奏加快、養老壓力加劇,讓年輕人更難做出“長期承諾”的決定。在這種氛圍中,婚姻和生育顯得“不確定”“風險高”,而不是“幸福起點”。
如今,日本的婚姻制度也在面臨審判。雖然現在的年輕人不排斥與他人共同生活,但未必愿意以“結婚”這種形式進行綁定。換言之,年輕人不是不想有人陪伴,而是不再信任傳統婚姻制度。
今天的少子化問題,不是“生不出來”,而是“不愿生”。不是“結不了婚”,而是“不想結”。
這背后,既有經濟的原因,也有文化的變遷;既有性別角色的變化,也有對社會未來的不安。
如果不能解決年輕人對未來的焦慮感,不能讓他們感受到生活的“余裕”與“希望”,再多的補貼也只能是杯水車薪。
或許,我們需要的不只是人口政策,而是一場對現代生活方式的深刻反思。
【限時優惠】讀徐靜波的一本書,了解日本社會與日本人的性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