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殷商大展匯聚全國各地出土的殷商器物,是歷史文物愛好者的一次饕餮盛宴,但年代久遠,這些器物的名稱與使用方式、象征意義,在如今都顯得太生僻,讓不少人感慨“看展要帶字典的時候到了”。
商朝時期,民風淳樸,物資稀少,但飲食文化并不單調,如今出土展出的許多器物都說明那個時期的講究與秩序。如燒煮、盛放飯食的鼎,在宴會上,鼎會與用來盛放主食的簋(guǐ)配套使用。同樣用來盛放食物的器物還有鬲(lì),它是用來煮粥的,和簋有一定區別,《說文解字》中粥的寫法便是兩個米,中間一個鬲,非常明顯的米入鬲。
陶鬲形豬首蓋盉
商代科技不發達,但吃飯并不湊合,鼎煮肉,盛肉,鬲煮粥。在陶鬲上面架一個盆子,就成為了另一個蒸器——甗(yǎn),甗類似現代的蒸鍋,是隔水蒸熟食物的器皿。主食和肉食不同器,煮鍋蒸鍋分門別類,煮肉煮粥用不同器皿,這些都顯示了商朝人的精致。
再來看看盛液體的器具。此次展品有青銅罍(léi)、帶蓋蕉葉紋銅罍,它們是殷商時代很普遍的禮器和酒器,在盛大的宴會、皇宮等宮宴上,都有罍的身影。罍造型厚重,花紋精美,作為盛酒器存在,后來又成為祭祀活動中的主要禮器。
罍的種類繁多,曾流行于商朝晚期之后,在春秋戰國時忽然就絕跡了。直到1922年在湖南省的桃源縣,才終于有一頂價值連城的血天全方罍被農民發現,農民不知罍為何物,導致這枚方罍身蓋分離,曾經流落美國和日本,幾經民國亂世,軍閥混戰爭奪,最終,這頂方罍回到了湖南省博物院。
瓿(bù)是一種像壇子一樣的器皿,它的本意是古代的小甕,流行于商代到戰國時期。它可以用來盛酒、盛水或盛醬。器身常裝飾有饕餮、乳釘、云雷等紋飾,兩耳多做成獸頭狀。這次大展上有獸面紋瓿,紋飾十分精美。
古代的酒器還有卣(yǒu),主要用于祭祀,《尚書·酒誥》寫道:“以秬鬯(jùchàng)二卣”,《詩·大雅·江漢》中也有寫過:“秬鬯一卣”。秬鬯是古代祭祀時用的一種香酒,是用罕見的黑黍,也就是黑小米和郁金香草釀成,是古代天子飲品中等級最高的酒。銅卣是專門盛這種香酒的酒器。
商朝是青銅時代,此時的青銅冶煉鍛造手段高明,所以青銅器不僅僅出現在祭祀與飲食器物中,更多的是出現在戰場。
亞丑鉞
商朝的兵器種類很多,有戈、矛、鉞(yuè)、刀等,其中鉞是最具有時代特性的兵器。武丁時代,他的王后婦好是一位力大無窮的女將軍,婦好帶領著商朝軍隊無數次征戰,打下了周邊許多小國,武丁特意命工匠制造出一柄虎紋銅鉞,重十八斤,送給婦好,后來婦好軍功更大,武丁干脆給她打造了一柄重十五公斤的龍紋銅鉞。
鉞的形狀簡單卻大氣,象征著權威與王權,“王”字的最初寫法甲骨文是兩橫一豎,就是來自鉞的形狀和輪廓,王和鉞都是王權的象征,是一體的。
展覽上有一件三角形的器具,中間還有幾個小孔,可別小看它,它其實是一件兵器——銅戣(kuí),是戈類青銅兵器的變體,功能與戈相似,但在商代晚期和西周初期短暫流行后,因殺傷力較弱而逐漸被戈所取代。
婦好墓出土的青銅器非常多,兵器與禮器之外還有大量首飾和生活用品,此次展出的展品除了鵠尊,還有一枚精致銅方斝(jiǎ),也不同凡響。
婦好鵠尊
斝在商代是皇室特用的酒杯,造型也奇巧,口部為長方形,足呈四棱錐尖外撇,頸部和腹部雕飾夔紋和獸面紋,小巧穩重,精美異常。斝從商朝開始出現,一直流傳沒有斷代,直到《紅樓夢》中,在曹雪芹筆下,妙玉的珍貴藏品中,還出現了斝型茶器。
罍、簋、鬲、甗、斝、鉞……這些曾經很普遍的器物在文化的演變中都不再常用,它們帶著三千年前的氣息與文明撲面而來,綿延不絕的華夏文明因此堅韌而強大。
文/月滿天心
編輯/陳品
排版/王靜
微信號|bqttfk
微信號|bqyiping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