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善于拒絕的人
1/4
做一個善于拒絕的人
如果你是一名基金經理,今年到現在收益率落后,想要在今年剩下的時間追回來,你更傾向于:
A:選一些彈性大的品種,博一博
B:更強調基本面確定,漲得不多但不太會虧錢的品種
直覺上應該選A, 都落后了,就算不想“放手一搏”,至少不應該“防守一波”吧。
當然,熟悉思想鋼印公眾號的讀者都應該知道我的這個套路:直覺都是不對的(因為對的直覺也沒什么必要寫)。
上面的選擇實際上就是如何獲得超額收益的問題。投資是一個不斷比較風險收益率的過程,風險和收益總是結伴而生,那超額收益到底應該側重于提高收益還是降低風險呢——別跟我說兩個都重要,實際投資中,你一定是傾向某一個因素,才能果斷做出決策。
最近,我在普拉克·普拉薩德所著的《我從達爾文那里學到的投資知識》一書中,看到了一個有意思的案例,剛好與這個問題有關,我把它放在A股投資環境中,進行了一些改造,就是本文的主題——
在投資機會的取舍上,到底應該“寧縱勿枉”還是“寧枉勿縱”?
2/4
超額收益的陷阱
根據統計,到2025年5月底,滬深A股今年漲幅中位數為3.2%,超過中位數收益9個點的股票占比約30%。
也就是說,假設你年初任選10支股票投資到現在,其中大概會有3支股票獲得9%以上的超額收益,換一種表達,假設你任選1支股票,超額收益超過9%的概率只有30%。
為了敘述方便,我把能達到9%超額收益的公司稱為“好公司”,即為下圖的左側,占比30%,達不到的稱為“差公司”,即為右側,占比70%。
按照這個比例,想要獲得9%的超額收益,他選股的正確判斷率達到7成,是不是就夠了呢?
假設現在隨機選一批股票,結果必然是“三好七差”,讓投資者挑出一批自己認為的“好公司”,在這個情景下,,所謂“達到7成準確率”可以定義為兩方面的要求:
好公司他能識別70%留下,差公司他能識別70%剔除——即誤選了30%。
結果就是下面的圖:
(這個圖是貝葉斯方法的視覺圖,使用的具體方法我在《》一文中有介紹)
上面兩格是投入的公司,左邊占比30%的好公司,他識別出其中70%,即留下總占比21%,右邊占比70%的“差公司”,他誤留下30%(即正確地剔除了70%),留下總占比21%。
最終,選出來的好公司和差公司,剛好對半,即選股準確率為50%。
一個可以達到70%準確率的投資者,為什么勝率會下降到50%呢?想一想也不難,因為好公司原本只占30%,現在通過投資者的主觀努力,提升到了50%。
70%準確率,代表這個人的投資能力,50%的勝率,代表投資的實際結果,投資的結果低于投資的能力,也容易理解,畢竟爭取的是9%超額收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果這位投資者還想要提高投資收益,即提高選股的準確率(這里不考慮賠率的問題),但因為短期內提升投資能力不現實,很多人都會對自己的選股標準進行調整——也就是開頭的那個選擇題。
我們知道,能漲的公司總有一些特點,比如基本面良好、利潤增速快、行業景氣度高、估值低等等,對這些特征的總結與把握能力,就是一個人投資能力的選股能力部分。
但這些特征并不能保證你的選股100%準確,因為別的投資者也能看到,甚至有可能比你先看到,很可能買入,導致股價已經“多漲”或“少跌”,讓你得不到預期的收益。
所以有時候你不得不調整選股標準,就會有兩種相反的策略:
第一種策略是放寬選股標準,把一些可能漲很多,也可能跌很多的標的選出。
比如一家公司,未來將有產能投入,如果良品率順利提升,可以讓業績上一個臺階,獲得超額收益,但如果良品率不達標,業績miss,部分已經體現在股價上的漲幅反而會跌回來。
比如一些股票,漲了不少,但基本面似乎仍然支持繼續上漲的股票;或者,跌幅較大,一旦反轉就可以獲得超額的公司。
這些公司,你原本不打算選,但現在為了提高收益率,你想替換進來試一試,死馬當活馬醫,這就對你的選股結果造成兩方面影響(假設各10個百分點):
1、好公司被你選中的概率上升,從70%上升到80%
2、差公司被你誤選的概率也上升,從30%上升到40%
如下圖:
這一變化下的勝率為:24%/(24%+28%)=46.2%。
反而下降了!
第二種策略是嚴格選股標準,寧枉勿縱,剔除一些確定性略差或估值較貴,但看上去沒有什么彈性的公司,對你的選股結果造成的兩方面也是各10個百分點的影響:
1、好公司被你選中的概率下降,從70%下降到60%
2、差公司被你誤選的概率也下降,從30%下降到20%
這一變化下的勝率為:18%/(18%+14%)=56.3%。
勝率提高了!
結果不難解釋,看上去是風險收益同步放大,但因為差公司數量多于好公司,最終選股勝率反而下降;而風險收益同步縮小,反而可以提高勝率。
這就是這本書的作者從進化論中得到的一個觀點:采用“成長性”進化策略的物種,滅絕的概率高于采用“保護性”策略的物種。投資中,避免錯誤投資于“差公司”,比識別“好公司”更為重要。
不過,在得到這個結論之前,我覺得不能太武斷,還是要再看看其他情景下的選擇。
3/4
再看看不同的收益率要求
情景一:更低的收益率要求
假設投資者不追求超額收益,只要總體跑平指數就行了,也就是超額收益為零。
順便說一下,有人一定會說,如果不追求超額收益,那還不如買指數。實際上,即便沒有超額收益,只要把波動率降下來,長期年化收益仍然可以跑盈指數,我在《》一文中,給出了兩組收益:
投資者A:第1年 +50%,第2年 -30%,第3年 +20%,第4年 -10%
投資者B:第1年 +30%,第2年 -10%,第3年 +10%,第4年 0%
兩人4年平均收益都是7.5%,但A的波動率遠高于B,導致年化收益分別為3.2%和6.5%,相差一倍多。
A股指數的波動率非常高,就算平均超額收益為0,只要能把波動率降下來,長期年化收益率仍然高于指數。
話題再扯回來,如果超額收益目標為0,意味著好公司與差公司剛好各50%,你的選股勝率(投資結果)就完全等于準確率(投資能力),接下來,不管是提升風險收益偏好,還是降低風險收益偏好,最終的結果都是一樣的。
情景二:更高的收益率要求
如果我們要更高的超額收益率,比如今年超額收益在17%以上的個股,約占滬深A股的20%,要挑戰這個收益率,那就需要“80%選中/20%誤選”的選股準確率的投資者,正常的選股標準下,準確率同樣可以提高到50%。
如果再想向上提升,改變選股的風險收益偏好10個百分點,兩種結果如下:
1、降低選股標準,至90%選中/30%誤選,勝率18%/(18%+24%)=42.9%
2、提高選股標準,至70%選中/10%誤選,勝率14%/(14%+8%)=63.6%
對比“9%的超額收益率,70%的選股準確率”,同樣10個百分點的標準提升,對勝率的影響更大。
4/4
對幾乎所有的事都說不
總結一下:
1、如果你的水平比較高,想要挑戰更高的超額收益,那么降低風險比提高收益更重要,高確定性比高增長更重要,防守比進攻更重要。
這個結論非?!胺粗庇X”,畢竟在那些炒股大賽中能獲得高收益的人,都是極高風險偏好的,其原因在于,這個結果體現的是高風險偏好帶來的收益結果的離散程度高,高的很高,虧的虧死,但它并不是對投資者更有意義的平均結果。
2、如果你不追求超額收益,放手一搏和防守一波,對你的影響都差不多。
3、如果你的水平比較差,超額收益為負,通常是因為處于學習提高狀態(否則真不如買指數),進攻確實比防守更能有效提升收益率——但提升的上限就是平均收益。
由此推論,投資失敗有一個性格上的原因:容易對錯失機會耿耿于懷。
巴菲特說:“成功的人和非常成功的人的區別是,非常成功的人幾乎對所有的事情都說不”,這篇文章算是為這個觀點提供一個基于概率的分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