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瞧不上日本,其實這是對日本了解太少。網上有種說法,說日本“失去了30年”,這是真的嗎?其實是假的。
咱中國人看似對日本很熟悉,可實際上,真正了解日本這個國家和日本人的人,我覺得并不多。日本歷史上長期受中國影響,曾經是個非常落后的國家。一直到19世紀末,江戶時代晚期,日本才開始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經過明治維新,進入明治時代。“明治”這個詞就來自《易經》,“維新”則出自《詩經》里的“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你看,日本受中國影響多大。
明治維新干了啥呢?
就是要讓國家實現現代化,成績那是相當顯著,很快就被全世界公認為列強之一,還提出“脫亞入歐”。這可不只是在船堅炮利上,整個國家制度都重新構建了。明治維新之后,日本對其他國家的影響反倒更大了,像中國現代漢語里90%的詞匯都來自日本。國力迅速增強后,日本發動日俄戰爭打敗了俄國,還占領了中國東三省,直到解放戰爭,我們才收復東北。
之后日本國力持續增長,甚至發動二戰挑戰美國,珍珠港事件大家都知道吧。但挑戰失敗后,日本整個國家變成一片廢墟。不過在美國幫助下,從40年代到80年代末,日本經濟迅速騰飛,企業開始向全球擴張。
可到了90年、91年,出現了經濟泡沫破裂,以東京為代表的房價和股市都大幅下跌。從那以后,日本經濟就開始低速增長。2010年,日本媒體說日本“失去了20年”,到2020年又說“失去了30年”,估計到2030年還會這么說。
咱們中國人凡是聽到對日本不好的話,就特別愛聽,所以這個說法在國內特別流行,大家都知道日本“失去了20年”“失去了30年”,好像以后還會說“失去40年”。但這不是真的。
為啥呢?很簡單,日本經濟從1991年到現在,年均增長0.8% 。得強調一下,過去100年里,日本經濟增長排第一,達到3% ,近30年增速雖然降到0.8%,但這算的是GDP(國內生產總值)。影響國民收入的可不只有國內生產,二戰后日本企業向全球擴張,在中國就有幾十萬家日本企業,像豐田汽車主要在美國生產,全球其他地方就更多了。
要是按GNP(國民生產總值)算,把日本在全世界的生產都統計進去,那產值增長就不止0.8% 。也就是說,在日本本土經濟之外,還有一個“海外日本”。
從GDP來看,2010年日本被中國超過,現在可能排第四或第五,被印度和德國超過了,具體數據還沒確定。但要是按GNP算,把海外部分加進來,日本可能還是排第三。
另外,雖然按GDP算日本經濟增速較慢,跟歐洲差不多水平,但它失業率很低,最高也就5.2%左右,現在只有2.5% 。日本企業基本實行終身雇傭制,大學生畢業不愁找不到工作,也不用擔心下崗,就業情況良好。
而且日本企業還完成了轉型。像以前的家電企業,東芝、日立現在都不生產家電了,為啥呢?它們轉型了。東芝以前生產電視,現在呢,東京核電站就是東芝生產的,它向核電領域轉型。夏普則向醫學影像轉型。它們不再追求大品牌,而是在細分領域占領世界市場。就說蘋果手機吧,相當大一部分零部件是日本企業生產的,所以日本企業創新能力不僅沒下降,甚至更強了。
說到日本投資,大家都知道孫正義的軟銀吧,它投資了騰訊、阿里巴巴、英偉達這些企業,那投資利潤是不是有一部分歸日本人呢?日本人均收入和GDP,20多年增長了50% 。2023年中國的人均GDP大概1.2萬美元,日本大概是3.2或3.3萬美元,比我們高很多,所以日本仍然是世界上最富裕、最發達的國家之一。
從社會層面看,日本是老年友好型社會,也是兒童友好型社會,人均預期壽命世界第一,84歲,中國是78歲。日本養老體系非常完善,不存在養不起老的情況,醫療體系不僅先進,而且很平均,大家醫療保險都差不多。日本制藥企業和醫療水平都很高,環境保護也做得相當好,森林覆蓋率世界第一。
日本的中學教育和高等教育都高度發達,不服氣的話,舉個例子,2000年日本提出,新世紀50年內要拿30個諾貝爾獎,從2000年到現在,已經拿了22個,這還不能說明它技術創新能力、教育水平、科技水平發達嗎?咱們才拿了幾個,就屠呦呦和莫言兩個。
有人問,我們會不會走日本的老路呢?我說不會,可要是說會,大家肯定也不同意。“日本失去30年”,這其實是日本媒體的“哀兵之策”,結果我們還真信了。我們都特別希望日本不好,盼著它完蛋,所以日本媒體這招還真成功了。
實際上,日本一直在發展進步,根本沒“失去30年”。按我的說法,未來二三十年它也垮不了。要是我們也能有日本那樣的發展水平,養老、醫療、人均預期壽命,還有諾貝爾獎數量,那不是挺好嘛。
日本媒體為啥要這么宣傳呢?日本這個民族不喜歡張揚,就愛扮“哀兵”。比如說,日本人喜不喜歡中國人,我覺得可能談不上多喜歡。但成千上萬中國人去日本旅游,會發現日本人態度一般都挺友好的,比我們對他們要友好得多。
咱們很多人不喜歡日本人,媒體宣傳和一些口號,讓很多年輕人對日本人態度也不太友好。可日本人就算不喜歡我們,也不表現出來。我以前跟《日經》社長聊天,他一臉真誠地跟我說日本真“失去了30年”,當時我就心想,日本人是不是有點虛偽,或者說挺可怕的。
日本搞了好多年零利率,政府砸了很多錢刺激經濟。最近中國好像也有點類似做法,但效果不太一樣。日本那叫“直升機撒錢”,直接印鈔票,進行量化寬松。咱們以前就是降低利率、降低存款準備金率,調整技術杠桿讓貨幣擴張,跟日本直接印鈔不一樣。要是中國也這么干,情況可能就不像現在這樣了。為啥日本要這么做呢?因為只有貨幣寬松,投資成本才會下降,才有可能刺激投資。
日本貸款買房很容易,可日本人真“躺平”了,沒買房投資的沖動。所以說,投資這事兒,關鍵還得看想不想。到了安倍政府,推出所謂“三支箭”,進一步實行寬松政策,零利率加上“直升機撒錢”,終于有點效果了。日本東京房價和股市的房地產價格已經超過泡沫破裂時的水平,屢創新高,連巴菲特都投資日本股市了。而且日本放任日元貶值,刺激出口。
網上都說日本年輕人躺平,車貸房貸壓力大,不結婚、不生小孩,日本進入低欲望社會。為啥呢?因為日本經濟長期增長,生活水平達到世界前列。去日本旅游就知道,日本社會治安、生活品質、食品安全等各方面都在世界前列。
在這種環境下,年輕人覺得沒啥煩惱,啥都體驗過了,就覺得可以躺平了,所以社會整體欲望降低,出生率也下降,人口深度老齡化。可日本人也不著急,增長0.8%他們也接受,不像咱們,增長5%都覺得不夠。
在日本,增長1%全體日本人都得高興得跳起來,他們能接受經濟不增長,沒啥太大欲望。這可能是工業化社會、后工業化社會的共性,現在咱們中國也有一部分年輕人躺平。但要是餓得沒飯吃,肯定不會躺平,躺平其實是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因為躺平也餓不著,想要食物、想要滿足基本需求都能做到,只是不想折騰了,說明社會發展到平臺期了,但也不會下降,畢竟有人口和技術在,有技術就能生產。要是技術落后,怎么生產都不夠,現在稍微一生產大家就夠了。
不過,要是有新的產品、新的生活方式出現,還是能調動大家積極性的。這幾年日本動漫產業就發展得很好,二次元文化在中國也很流行,還有日本小電影產業也挺發達,在一些老年人眼里,這些就像“妖魔鬼怪”。
總的來說,日本看似躺平,但可能只是表面現象。其實中國和日本在低欲望這方面有相似之處,不過日本是富裕之后出現這種情況,咱們還是發展中國家,不應該躺平,得保持高欲望和奮斗之心。日本的經驗對我們有啥啟發呢?
那可多了。比如日本特別重視技術進步,2004年評選的世界百大創業企業,日本數量世界第一,比美國還多。日本還非常重視收入分配均等化,在醫療、養老保險等方面做得很公平,而且特別注重環境保護,打造老年友好、兒童友好型社會,這些都值得我們借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