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后的第一次見面,楓情緒上顯得有些亢奮。
我隱約感覺到,也許是她春節(jié)假期發(fā)生了什么。
果然,楓帶著憤怒與委屈告訴我:
“今年除夕的剩菜,終于讓我看清自己心里爛掉的那塊肉。”
她那紅紅的眼眶,嘴角用力繃緊忍住不哭的樣子,是比哭出來更大的悲傷。
因為,一直努力擺脫自卑的她突然意識到:
父親一直以來對待她的方式,在不斷強化她覺得自己是一個“垃圾”的信念。
菲奧娜·默登在《鏡映思維》中指出:
父母作為孩子最初的鏡映對象,對孩子自我認知的形成和塑造有著深遠的影響。
而總覺得自己“不夠好”的楓,也終于在這次過年的飯桌上,讀懂了童年創(chuàng)傷延續(xù)至今的強迫性重復(fù)。
父母怎么看待孩子
決定了孩子怎么看待自己
在楓的描述下,時間倒回到過年的那幾天。
本來計劃帶全家回自己老家過年的楓,因為娃年前流感發(fā)燒,打算調(diào)整安排。
一是怕病到時好不了,二也怕傳染給父母,就想和父母商量還是不回去了。
接電話的是父親,聽到她的打算,立馬勸說: “離過年還有幾天,娃娃那時候肯定能好” ,還專門補了句 “為了過年你們回來,我特地準備了好多菜”。
這個“特地準備”,勾起了楓回家的愿望。
除夕那晚,楓帶著老公和病愈的娃擠進了團圓飯的熱鬧里。
不適感從年初二開始。
那天中午,哥哥陪嫂子回娘家后,楓一家繼續(xù)留下來陪父母。
可這一頓飯,父親只把除夕的剩菜熱了熱,說要把剩菜消滅掉。
楓知道父親一貫節(jié)省,可老公和孩子并沒有吃剩菜的習慣,所以他們都沒怎么吃。
下午她借口帶孩子出去玩不回家吃,父親卻反復(fù)地說家里還有不少剩菜,回家吃省事多了。
情緒達到頂峰是在初三這天。
楓以開玩笑的方式,讓父親把年前說的特地準備好的菜拿出來給孩子嘗嘗,娃很期待。
結(jié)果午飯時,她發(fā)現(xiàn),父親就新炒了一道芹菜肉絲,其他的還是初一的剩菜。
反復(fù)回鍋的菜糊在盤里,楓的食欲全無,老公和孩子也只碰了新炒的芹菜肉絲。
而父親還不停地和她說: “你們明天就走了,抓緊把剩菜吃了”。
說到這,楓停下來問我:
“劉老師,我不知道你聽到是什么感覺。但聽到我爸一直讓我吃剩菜,我就覺得他把我當垃圾,這種感覺糟透了。”
“可能因為做了咨詢,那天我沒再忍了。直接跟他說‘我過年好不容易帶著全家回來,你卻讓我們吃幾天剩菜。換成是我哥在家,你會讓他吃剩菜嗎?’”
說著說著,楓的眼淚開始決堤,像斷了線的珠子,順著臉頰簌簌滾落。
我回應(yīng)道: “換做是我,心里也不好受,吃的是剩菜,感受的是不被愛,被敷衍、不被重視?!?/p>
鏡映在自體心理學中,是指養(yǎng)育者對孩子的正向反應(yīng),能反映給孩子自體價值的感受,并逐漸灌輸內(nèi)在的自體尊重。
這種反應(yīng)能夠幫助孩子發(fā)展并維持自尊和自我肯定的抱負。
即我們常說的:父母怎么對待孩子,決定了孩子怎么看待自己。
對楓來說,那些年復(fù)一年糊在盤里的剩菜,就像一面打碎的鏡子。
照得她總覺得是自己哪里臟了、餿了,才配不上特地準備的、熱氣騰騰的新鮮飯菜。
這一切不是你的錯
你值得好好被對待
自楓記事起,父母經(jīng)常為錢爭吵。
所以,就算很羨慕別的小朋友有漂亮裙子、好看的娃娃,她也從不敢開口向父母討要。
到了上小學,每次老師要求買些學習工具,楓和父親說時,他都會很生氣或不耐煩。
楓根本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么,她已經(jīng)很懂事了。
我問楓: “當時你一定很煎熬吧?”
楓: “當時的感受我不記得了。我只記得小學時每天時間都過得很慢。我既不想回家也怕去學校?!?/p>
我: “為什么呢?”
楓: “不知道。但我記得有次自然老師要求帶蘋果,課上了解蘋果的結(jié)構(gòu)。我回家說了,我爸那次倒沒發(fā)火,可他像沒聽到一樣。快上學時,我沒辦法,只好小心地再跟他說要帶蘋果……”
楓突然停下來,肩部在抖動,克制片刻后,哽咽道:
“我爸是帶我去水果攤了,直接從攤主扔在一邊的爛蘋果堆里拿出一個,讓我?guī)У綄W校去。
那天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用責怪的口氣說:‘ 你這個蘋果爛了,你沒發(fā)現(xiàn)嗎?’
全班同學大笑,我當時只想鉆進地縫里……”
我回應(yīng)道: “我好想時光倒回,抱抱那時的你,告訴你,親愛的,這一切不是你的錯,你值得被好好地尊重和對待?!?/strong>
楓說: “在我心里,我一直覺得自己像那個被扔在一邊的爛蘋果一樣,是個垃圾。”
家,是孩子的庇護所,是溫暖和支持的源泉。
然而,由于父親內(nèi)在的匱乏,金錢上過度限制,楓感受到更多的是無助、委屈和不知所措,時刻要小心是否會遭受無來由的懲罰。
對她來說,家反而是比外界更不安全的地方。
當一個人的行為總是被批評、指責,無論怎么做都無法滿足父母的要求時,Ta可能會開始質(zhì)疑自身的價值和能力,進而陷入自我否定的困境。
在咨詢中,我不斷地告訴楓,當她的需求和觀點被忽視或被誤解時,要大膽表達出來,讓對方明確感受到自己的情緒和需求。
楓也從一開始的害怕懷疑: “我可以說嗎,如果對方拒絕我那怎么辦?” 到開始嘗試用輕松的態(tài)度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要。
她逐漸發(fā)現(xiàn),原來不是所有的人都和爸爸一樣,會對她的合理要求擺臉色,甚至懲罰、羞辱她。
相反,有時哪怕她提出了一些以自我為主的需求時,對方也是愿意包容、接納的。
楓開始明白,原來她的需求和想法是可以的,是被允許的。
如果提出來對方不高興,那是對方要解決的問題,不是她,外界也沒有她想象的那么嚴苛。
力量開始慢慢回到楓的內(nèi)在。
打破童年創(chuàng)傷的強迫性重復(fù)
你終會成為你本該成為的那個人
做咨詢前,遇到像吃剩飯這樣的事,楓是不敢直接和父親表達“不”的。
要么硬生生逼自己忍下委屈;要么逃避,和父親能少接觸就少接觸。
所以在很小時,楓就想離家出走。而大學畢業(yè)后,她也真的很少回家。
在咨詢室里,通過我們之間的討論,楓意識到,這種方式并沒有讓她真正地面對、解決她和爸爸的關(guān)系。
所以,在和像領(lǐng)導(dǎo)這樣同樣權(quán)威的角色相處時,她也會用“順從回避”的模式來防御對對方的恐懼:
楓有很強的工作能力、做事也踏實,可她卻很少主動向領(lǐng)導(dǎo)匯報工作。 只因每次要和領(lǐng)導(dǎo)匯報工作前,她都會大腦發(fā)悶,心跳加速。 結(jié)束后又總會患得患失,反復(fù)回想當時的場景,反思自己是不是哪句話沒說好,領(lǐng)導(dǎo)是不是聽了不滿意,然后陷入自責糾結(jié)中。
她很想得到重視,可又會因為對領(lǐng)導(dǎo)無來由的緊張而回避,不知不覺就陷入被邊緣化的境地,這給她的職業(yè)發(fā)展帶來很大限制。
弗洛伊德認為,一個人如果無法討論或記住過去的創(chuàng)傷事件,可能會導(dǎo)致他強迫性地重復(fù)這些創(chuàng)傷。
父親很嚴苛,他對錢的態(tài)度也常常被母親和親戚詬病。
可害怕父親的楓,如果聽到有親戚、外人說父親吝嗇、摳門,又會據(jù)理力爭,不允許他們說爸爸不好。
父母有沖突時,有時明明知道母親說得有道理,她卻總會下意識幫父親說好話,為他辯解。
直到咨詢后楓才漸漸理解,是自己對父親的忠誠,讓她不自覺地維護他的聲譽和形象。
當她聽到父親被人說不好時,她覺得很可憐,其實是她對父親的做法感到羞恥。
楓一直背著父親的羞恥感在成長。
我引導(dǎo)她去看到實質(zhì):“你有沒有感覺,很多時候你的感受是和爸爸的感受混 在一起的。你維護他,在某種程度也是在維護你自己?!?/strong>
楓: “對的,我現(xiàn)在意識到。好多次被別人過分對待,我想維護自己,話到嘴邊卻說不出口。我總怕對方聽了后會受不了,不自覺地就想顧全對方,可其實是對方不顧我的感受?!?/p>
我: “所以你對爸爸的感情很復(fù)雜,一方面內(nèi)心渴望他能重視你、在意你,可另一方面你又反復(fù)體驗無法得到的痛苦,甚至還要去護著他。”
楓: “有時聽到爸爸說他特地為我做了什么,好像很在意我,但我的感受,卻是很糟糕。”
我問: “當爸爸說特地為你的時候,你是什么感覺?”
楓思考了一會,說: “我好像必須得聽他的。比如我本來不想回家吃他燒的飯,可當他說是特地給我燒的,我就立馬趕回去了?!?/p>
我: “是不是有種被控制感?”
楓: “對,就是這種感覺,我以前搞不清楚?!?/p>
我: “你想想,你對領(lǐng)導(dǎo)是不是也有類似的感覺?!?/p>
楓沉默了片刻, “像。和對我爸一樣,我既想讓領(lǐng)導(dǎo)重視我,又很怕他,還有隱隱的抗拒?!?/p>
強迫性重復(fù)會讓人們不斷將自己置于過去的痛苦中,而人們甚至可能意識不到他們正在重復(fù)過去的創(chuàng)傷。
而現(xiàn)在,楓已經(jīng)意識到愛與控制的區(qū)別。
她已經(jīng)有力量更好地愛自己,活出自己,接受父親的局限,不再渴望得到對方的認可。
因為,她本來就很好。
這條自我探索之路,楓走得并不容易,但值得驕傲的是,她一直在前行!
你,也可以。
只要你愿意,你終會成為你本該成為的那個人。
作者:心理咨詢師劉莎莎
編輯:小西
圖源:圖蟲創(chuàng)意、Unsplash
劉莎莎老師是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注冊心理咨詢師,中國心理學會會員,從業(yè)時間超8年,服務(wù)時長超11000+小時。
她擅長通過經(jīng)典精神分析、自體心理學和意向?qū)υ挴煼?,幫助來訪者解決抑郁、焦慮、羞恥感、無價值感、情緒失控/沖動等問題。
為鼓勵求助意愿,劉莎莎老師特地開設(shè)3個半價咨詢名額,原價650元/次的咨詢,現(xiàn)僅需325元。
點擊下圖預(yù)約,劉莎莎老師和你一起
↓找到自己、成為自己、忠于自己↓
如果,你也有被家暴、過分控制、情感忽視、等未愈合的童年創(chuàng)傷,又想查看、選擇更多不同風格的咨詢師,不妨試試壹心理的 「半價咨詢」 ,找到更合適你的那一位咨詢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