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題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征考試成功的關鍵成語,其由來與歷史背景緊密關聯于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以下是簡單解析:
(王敏善書)
一、成語的直接來源
1.文本出處: “金榜題名”最早出自五代時期王定保的《唐摭言·卷三》。書中記載,唐代詩人何扶在太和九年(835年)考中進士后,次年又連中捷報,遂寫詩寄予同年考生:“金榜題名墨尚新,今年依舊去年春。”此句描述進士名單墨跡未干,而春景依舊,暗喻物是人非的感慨。后人由此提煉出“金榜題名”一詞,專指殿試中選。
2. 書寫規范字形:“題名”不可寫作“提名”,強調名字被正式書寫于榜上。讀音:“榜”讀作“bǎng”,非“bàng”。
二、科舉制度與“金榜”的具體含義
1. 科舉制度的層級:科舉始于隋朝(605年),廢于清末(1905年),歷時1300年,分為四級考試:童試:考取秀才資格(免徭役,見官不跪)。鄉試(秋闈):省級考試,中者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會試(春闈):國家級考試,中者為貢士(第一名稱“會元”)。殿試:皇帝親自主持,定最終名次,中者統稱“進士”。
2.?榜單分類?:?大金榜?:高約80厘米、長近20米,懸掛于長安門外公示三日,現存清代大金榜入選聯合國“世界記憶名錄”?。?小金榜?:折件形式供皇帝御覽,字跡更工整?。
3.“金榜”的實質、材質與形式:殿試結果以黃紙書寫,因黃色象征皇權,故稱“金榜”或“黃榜”,滿漢雙語,鈐蓋“皇帝之寶”印璽。
4.公布儀式:傳臚大典上,皇帝于太和殿宣唱名次,新科進士著公服、戴三枝九葉冠覲見,禮部隨后張榜公示于長安街。
5. 殿試排名與待遇:一甲: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直授翰林院官職。二甲:賜“進士出身”,可任中央或地方官員。三甲:賜“同進士出身”,多外放為知縣。
三、歷史演變與文化象征
1. 社會意義:科舉打破魏晉門閥壟斷,使寒門學子可通過考試躋身仕途,成為階層流動的核心通道。 “金榜題名”與“洞房花燭夜”并列為人生四大喜事,反映古代知識分子“學而優則仕”的價值追求。
2. 文學與典故延伸相關成語:“獨占鰲頭”:狀元立于殿階鰲首浮雕前迎榜,喻指第一。 “蟾宮折桂”:晉代郤詵自比“月宮桂枝”,后喻科舉及第。文學作品中,清代《兒女英雄傳》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渲染人生巔峰;《范進中舉》則諷刺科舉癡迷者的悲劇。
3. 著名歷史場景:嘉祐二年(1057)的“千年第一榜”:歐陽修主考,蘇軾、蘇轍、曾鞏、程顥、張載等同榜登科,誕生9位宰相及多位文壇宗師,堪稱科舉史上人才密度最高的一榜。
四、現代傳承與演變
1.語義擴展:從專指進士及第,泛化為各類考試(如高考、公務員考試)成功的代稱。
2.文化延續:當代高考放榜時,“金榜題名”仍是最常用的祝福語,體現對知識改變命運的集體認同。
結語:“金榜題名”濃縮了科舉制度下士人“十年寒窗,一朝成名”的理想,其背后是制度化的選拔機制(殿試與黃榜公示)、深刻的社會變革(打破門閥),以及延續千年的文化心理(成功與榮耀的象征)。這一成語既是歷史制度的產物,也是中華教育文化的精神符號,至今仍活躍于現代語境中。
作者:王敏善,當代書法家、一級美術師、知名撰稿人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