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關于“送教上門”政策的文章在教師群體中引發了熱烈討論。文章中,一線教師們紛紛吐槽:自備慰問品、拍照打卡成標配,政策善意落地難。這些聲音,道出了許多送教教師的心聲,也折射出這項本應充滿溫情的政策,在執行過程中遭遇的尷尬與困境。
“送教上門”,初衷是美好的。它像一束光,試圖照亮那些因身體原因無法走進校園的重度殘疾兒童的世界。教師們帶著教材、帶著關愛,走進一個個特殊的家庭,為孩子們提供個性化的教育支持。這本該是一幅充滿希望的畫面,然而,現實卻往往不盡如人意。
在評論區,一位特教老師的留言讓人心酸:“每次送教,家長都暗示要給孩子帶點吃的,牛奶、水果、零食……不買吧,覺得對孩子不好;買吧,一個月工資才幾千塊,真的吃不消。”另一位老師則吐槽:“拍照打卡比教學還重要,進門要拍,教學要拍,離開還要拍,感覺像在作秀。”這些留言,揭開了“送教上門”政策執行中的“面紗”。
原來,自備慰問品并非上級硬性要求,而是家長們的“非正式期待”。教師們為了拉近與孩子的距離,為了獲得家長的認可,不得不自掏腰包,滿足家長的期待。這種“物質化”的關懷,雖然出于好意,卻無形中增加了教師的經濟負擔,也讓“送教上門”變了味。
而拍照打卡制度,更是讓教師們苦不堪言。本是為了留存工作痕跡,確保政策落實,卻漸漸演變成了一種執行偏差的枷鎖。教師們為了拍出“合格”的照片,不得不反復調整角度,甚至讓孩子擺拍,教學本身反而成了“配角”。
這些形式主義的要求,讓一線教師們陷入了兩難境地。他們本應用心教學,卻不得不分心應對各種“留痕”任務;他們本應用愛溫暖孩子,卻不得不先掂量慰問品的分量。長此以往,不僅會消耗教師們的熱情,更會讓“送教上門”政策失去其應有的溫度。
評論區中,也有家長表達了自己的無奈:“老師來送教,我們當然歡迎,但每次都要準備拍照,感覺像在應付檢查。”還有家長直言:“送教上門,應該是教育,而不是作秀。”這些聲音,值得教育主管部門深思。
“送教上門”政策,本應是連接殘疾兒童與社會的橋梁,是傳遞教育公平的紐帶。然而,執行偏差的侵蝕,卻讓這座橋梁變得脆弱,讓這條紐帶布滿裂痕。要破解這一困境,需要教育主管部門、教師、家長等多方共同努力。
應明確“送教上門”的核心是“教育”,而非“物質慰問”或“拍照打卡”。一方面,通過財政補貼等方式,保障送教物資的供應,減輕教師自費購買慰問品的負擔;另一方面,優化考核機制,將教學實效而非照片數量作為評價標準,讓教師們能夠真正專注于教學本身。
同時,還應加強家校溝通,引導家長正確理解“送教上門”的意義。讓家長明白,送教教師帶來的不是物質上的關懷,更主要的是知識上的滋養和精神上的鼓勵。只有當家校形成合力,當政策回歸教育本質,當形式主義被徹底摒棄,“送教上門”才能真正照亮那些“折翼天使”的成長之路,讓政策善意真正落地生根。
你認為還有哪些好辦法,解決送教上門的實際困難?歡迎留言討論。
(圖源網絡,圖文不相關,侵聯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