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上海街頭,一群人手握電筒穿梭林間,塑料袋沙沙作響——他們不是在尋寶,而是在捕捉一場意外的“夏日經濟”。
“騎車經過樹下,突然感覺有水滴進嘴里,回家刷熱搜才知道是蟬尿!”上海市民張女士的遭遇引發眾多共鳴。今年盛夏,上海市民遭遇前所未有的蟬鳴轟炸:有人被夜間90分貝蟬鳴吵得徹夜難眠,有人在樹下遭遇“甜蜜降雨”弄臟衣物,話題“上海蟬尿如下雨”一度沖上熱搜。
01 蟬鳴轟炸下的都市困境
家住世紀公園附近的李阿姨每天晨練都像在闖關。“出門必須帶傘,不然頭發衣服全沾滿粘液。”她苦笑著展示衣領上的透明斑點,“這哪是散步,簡直是淋浴!”
更崩潰的是夜不能寐的上班族。陸家嘴金融從業者小王連續一周凌晨被吵醒:“關上窗戶室內溫度飆升,開窗又像住進農機廠。”他用手機分貝儀測試,窗外蟬鳴峰值竟達90分貝——接近電鋸作業的噪音級別。多家三甲醫院睡眠門診數據顯示,七月因蟬鳴引發的睡眠障礙就診量同比增加40%。
連城市管理者也面臨新難題。靜安區環衛工人老陳指著梧桐樹下反光的地面抱怨:“每天要多擦洗三遍座椅,糖分招螞蟻還粘灰塵。”而綠化部門熱線七月中接到關于“樹液污染車輛”的投訴激增兩倍。
02 “大年”現象背后的生態密碼
面對市民困惑,華中農業大學周興苗教授揭開謎底:多種蟬疊加進入“大年”。不同品種的蟬遵循特定生命周期,當多年蟄伏地下的若蟲同步破土,就會形成爆發奇觀。
以上海常見的黑蚱蟬為例,它們通常在地下蟄伏3-5年,以植物根系汁液為生。今年恰逢多個品種的成蟲期重疊,形成數十年未遇的種群疊加效應。
“與高溫無關,這是生物鐘的自然共鳴。”周教授強調,蟬卵在秋冬季孵化時,溫度濕度等環境因素已埋下伏筆。有趣的是,今年五月奉賢區生物多樣性調查發現鞘圓沫蟬等上海新記錄物種,暗示城市生態鏈正悄然變化。
專家預測,這場蟬鳴交響樂將持續到八月中旬。但成蟲壽命僅幾周,大自然終將恢復平靜。
03 “甜蜜雨”的真相與防護戰
樹下滴落的液體究竟是何物?周教授給出直白答案:本質是蟬的尿液。
蟬以刺吸式口器吮吸植物汁液,吸收營養后排出的液體含氨基酸和糖類。這也是為何有人意外嘗到后發覺“帶甜味”,雖無害卻引發心理不適。
防護智慧在民間綻放:
虹口區張女士發明“防蟬三件套”:寬檐帽+深色速干衣+折疊傘,通勤路上滴水不沾
社區公園增設透明防滴雨棚,既透光又擋液
洗車店推出“蟬尿克星”服務,用檸檬酸溶解糖分殘留
專家提醒不必過度恐慌,這種液體不會傷害人體或衣物。但建議及時清洗避免招引蚊蟲。
04 噪音維權的法律邊界
當蟬鳴突破90分貝,市民能否主張“噪音擾民”?法律界人士給出專業解讀。
根據《社會生活環境噪聲排放標準》,居民區夜間噪音上限為45分貝,晝間不得超過55分貝。理論上超標即可投訴,但自然界聲音存在特殊性。
“蟬鳴不適用人工噪聲管制標準。”環境律師李明解釋,“如采取化學消殺可能破壞生態平衡,涉嫌違反《生物多樣性保護法》。”
實踐中,12369環保熱線接到相關咨詢時,多建議居民使用降噪耳塞或安裝隔音窗。也有社區嘗試在蟬群密集區設置聲屏障,既保護生活安寧又不傷害生態環境。
05 暗夜獵手與舌尖經濟
當多數人煩惱時,精明的上海人卻嗅到商機。每至夜幕降臨,手電光束在公園林木間交錯閃爍——這是“知了猴”(蟬若蟲)獵人們的戰場。
“一晚抓600只,每只賣2元。”從事IT工作的兼職捕蟬人小趙展示手機收款記錄,“周末三小時賺夠一周油費。”專業捕手更厲害,日捕12-15斤凈賺2000余元。
餐飲界迅速響應。余杭面館推出限量“知了面”,選用剛蛻殼的黃金蟬;本幫菜館創新“醉知了”,仿效醉蟹工藝;山東籍廚師老劉在朋友圈接單油炸知了猴,稱“一只頂三個雞蛋”。
市場監管部門提醒:蟬類可能富集重金屬,過敏體質及腎病患者應慎食。野生捕捉也需注意安全,避免夜間墜傷。
蟬鳴漸歇時
八月中旬,最后一批蟬結束求偶使命,從枝頭墜落。環衛工人將清掃這些夏日歌手的遺體,而地下,新一批若蟲已開始吮吸樹根汁液——它們將在黑暗中蟄伏數年,等待下一個“大年”的召喚。
在奉賢申隆片林,生物多樣性調查員胡天浩發現上海新記錄昆蟲的蹤跡#AIGC熱點大賽# ;攝影師鏡頭里,全球不足100對的勺嘴鷸正在灘涂覓食 。 當城市與荒野的邊界逐漸消融,我們終將在蟬鳴中學會與自然和解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