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卷記敘文,十年磨一劍,劍鋒所指,高分所向!面對這座備考路上的“京味”高地,你是否還在為立意不明、素材匱乏、情感寡淡、表達生澀而苦惱?是否覺得苦練多時卻收效甚微,始終無法突破瓶頸,觸摸高分?
《記敘文寫作課:備考指津》——正是為你量身定制的破局之鑰!作者以十年北京卷真題為基石,深入肌理,精準拆解每一道命題背后的核心立意、評分標準與閱卷人視角。這絕非簡單的題目羅列,而是從“根”上解碼北京卷記敘文獨特的審美偏好與命題規律,讓你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本書不止于拆解,更精于鍛造:從“真題解碼”到“高分秘籍”——提煉十年精華,總結獨屬于北京卷的敘事技巧、情感表達范式與語言升格路徑,化復雜為清晰,授你以直擊要害的“漁”。
翻開它,開啟你的高效備考之旅,讓北京卷記敘文不再是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
2025年 語文作文 北京卷
微寫作(10分)
從下面三個題目中任選一題,按要求作答。不超過150字。不透露所在區、學校及個人信息。
(1)學校國學社擬邀請一名學者來校做題為“古人的修身觀”的講座,請你給社團公眾號寫一段關于講座的宣傳語,吸引更多同學來聽。要求:語言得體,有吸引力。
(2)教師節到來之際,班級準備開一次班會,為老師們頒獎,請你參與獎項設計。你最想設計一個什么獎,為什么?要求:寫出該獎項的名稱;言之成理,條理清晰。
(3)請以“輕”為題目,寫一首小詩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摯,語言生動,有感染力。
作文(50分)
從下面兩個題目中任選一題,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將題目寫在答題卡上。不透露所在區、學校及個人信息。
(1)運動員在中長跑時會出現“極點”反應:呼吸艱難,四肢乏力。但通過調整節奏、激發斗志,越過極點后,身體會重獲活力,奔跑會進入新階段。這樣的現象被稱為“第二次呼吸”。其實,很多領域都存在類似現象。
請以“由‘第二次呼吸’說開去”為題,寫一篇議論文。
要求:論點明確,論據充實,論證合理;語言流暢,書寫清晰。
(2)生活中,到處都有數字在閃耀,如比賽記分牌、新年倒計時、車站電子時刻表、智能家電顯示屏等。數字閃耀之時,可能是激動的時刻,可能是收獲的見證,也可能是幸福的日常……
請以“當數字閃耀時”為題,寫一篇記敘文。
要求:思想健康;內容充實、合理,有細節描寫;語言流暢,書寫清晰。
我們來看看徐翔宇老師在《記敘文寫作課:備考指津》第五講里提到的高考北京卷記敘類作文題的命題趨勢與導向......
以下內容節選自《記敘文寫作課:備考指津》
高考北京卷記敘類作文題的命題趨勢與導向研究
2015年,高考北京卷大作文首次采用“二選一”,記敘文寫作單獨命題進入高考。2015年至今,記敘文題目一直呈現出新面貌,而其承載的思想性和學科性始終是穩定的。總體說來,命題很好地處理了主導性與主體性的統一,堅持了價值性與文體性的統一,協調了規范性與開放性的關系,探究了基于新課標的考查方式的轉變,體現出常中有新的面貌。加強對高考北京卷記敘類作文題的追溯與分析,對一線教師把握命題導向、指導寫作教學有著重要意義。
一、強調“此在”
想象、虛構是文學地審美地感悟人生的重要途徑。北京卷記敘文題目不乏對學生展望未來價值和運用想象為文的持續倡導。如2015年的“假如我與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一題,以“假如”二字明示了故事展開的虛構性,要求學生打破時空限制,發揮想象編寫故事;2016年的“神奇的書簽”,以“神奇”二字明示了道具設計的奇妙性,要求學生突破限制,展示奇妙想象;2017年的“共和國,我為你拍照”,以“2049年”這一時間節點明示了故事發生的時間背景,要求學生懷抱熱愛完成展望和期許;2018年的“綠水青山圖”,仍然倡導學生發揮想象,用未來圖景展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關系。
以上年份的試題,既體現出北京地區命題啟智立德的教育使命,即重視對學生關注未來、心懷夢想、勇于創造的價值引導;也體現出對文學想象力的重視,因為文學作品不像現實世界可以獨立于人的意識而存在,它必須依賴作者的意向性想象和讀者的想象力補充才能存在并展現自身。關注對想象力的考查,實際是對創作“文學性”的尊重,其對學生形象思維、藝術素養的養成具有重要導向價值。
2019年始,北京卷記敘文題目及寫作要求有所調整。在倡導文學想象力的同時,寫作要求中還有“思想健康,內容充實”。敘事創作強調思想健康、內容充實,這是對文學想象力激發與培養的強調與匡正。想象不是越大膽越好、越離奇越好。文學想象表現的是內心世界的真,未來眺望立足的是現實世界的真。教學及命題期待學生寫出合理、豐富、奇特的故事,而在實際寫作中卻出現了畸形、空洞、離奇的作品。補充“思想健康,內容充實”,實際是以考引教,督促一線教學在培養文學寫作的想象力的同時,關注敘事的合理性。文學理論家劉勰早就以“隨物宛轉”來強調文學主觀創造和客觀世界規律的依存關系。從敘事創作來說,人的主觀創造必須符合事物內在的“勢”,即客觀事物內在的規律性。這要求創作者在創作中呈現自己的文學張力思維時,不能因主觀愿望而改變客觀事物的內在規律性。由此可見,想象的奇特必須要與事物內在的規律相結合。對未來價值的眺望必須基于對于現實存在的體察,才可做出令人信服的未來想象。只有在故事創造中充分尊重客觀事物的內在之勢,才能恰到好處地表現符合被刻畫對象之特點的發展可能,防止想象中的主觀隨意性。
寫作要求的變化亦體現于題目的變化。比較2019年和2017年高考記敘文題目可以發現,命題均關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青年個體主觀能動性:2017年要求考生想象“共和國將迎來百年華誕”的2049年,2019年則要求基于當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和五四運動一百周年做出判斷;2017年引導學生展望國家美好前景以增強個人認同感,2019年則要求關注對國家歷史進程的追溯及對當前面貌的體察以增強個人認同感。可以說北京卷命題針對文學創造進行了多向度的探索:不僅有對于美好未來的張力想象,也有扎根于現實情境的主觀創造。
上述變化與《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發布亦有關聯。語文新課程標準于2018年秋季開始執行,其“評價建議”在2019年高考中即有回應與落實。“評價建議”中提出,命題應以情境任務作為試題主要載體,讓學生在個人體驗、社會生活和學科認知等特定情境中完成不同學習任務,以呈現學生語文素養的多樣化表現。在“社會生活情境”中,課程標準明確指向“校內外具體的社會生活,強調學生在具體生活場域中開展的語文實踐活動”,在寫作板塊主要指向寫作立意中對當下社會的審視與思考。2019年之后的記敘文題目,無論是對2019年這一特殊年份的價值展現,還是對當下信息交互與線上交互的辯證思考,抑或是對學生個體成長的直面發問,都表現出對當下生活和生命的觀照與建設,這也是對語文新課程標準評價要求的重視與落實。
二、強調“我在”
寫作活動是言語思維活動,語言既是思維的外殼及其表達途徑,也構成了思維的邊界。從記敘文體所反映的言語和思維特質來看,記敘文試題應給予考生明晰的寫作邊界,以幫助其投入自己熟悉的生活或見聞,把故事寫得真誠扎實。縱覽2015—2022年北京卷記敘文題目,可看出其緊密關聯時代宏大主題與個體生命經驗。
一方面,北京卷的作文命題在寫作主題上緊扣時代主旋律和教育主命題,體現出莊嚴與高遠;而在寫作任務上力求縮小學生寫作的邊界,體現出明確與集中。2015年要求考生塑造自己心中英雄的日常來表達自己的英雄觀,2016年要求考生用小小道具書簽去表達自己的讀書觀,2017年要求考生從為共和國拍照的事件中抒發自己的國家認同感,2018年要求考生串聯綠水青山場景展現自己的自然觀,2019年要求考生以一種色彩來表達自己的國家認同感與青年觀,2020年要求考生以一條信息來表達自己的信息交互觀,2021年要求考生直面成長表達對青年成長觀的獨特認知,2022年要求考生走進與其朝夕相伴的在線生活表達對于虛擬世界觀的思考。寫作的邊界小了,寫作的內容集中了,邊界的明晰促發學生在這個點上往下鉆探,有望在宏大的主題中寫出一種“靈魂的深”“情感的真”,這是因為情感和思考有了一個根據地。
另一方面,寫作任務的邊界縮小不是任意為之的,而是始終是從考生的真實生活出發的。無論是與學生息息相關的生活“道具”(一條信息、一枚書簽),還是學生所處的“環境”(共和國、綠水青山、在線),抑或是學生耳聞目睹的“時間”(一天、2019年),可以說,激發學生情感和思考的根據地始終都是“我在”的根據地。正因為有“我”可以參與故事的時間、環境、道具等等,寫就的故事才具備鮮活的生命力和生動的細節。
以2020年北京卷作文題目“一條信息”為例,題目沒有任意擴大信息時代的寫作范疇,而是聚焦于與學生個體密切聯系的小道具“一條信息”之上,考生通過構思關于這條信息編制、發送、接受甚至誤解、篡改、滯后等的故事,尋找小道具自身的特點,不斷進行敘事背后的追問:如何借信息之風乘風破浪,如何在信息繭房中保持獨立,又如何在信息叢林中學會鑒別,從中學會體察、辨別與反思,學會辨別真偽、保持自主,從而獲得對于信息時代信息交互觀的認知,有物可依,有法可循。
更深入來講,從“我”之視角出發去觀照時代熱點、勘探心靈世界、譜寫生命旋律,是一種“有我在”到“我在”的主人翁意識的彰顯。從2019年開始,現實生活與真實情境不再是考生講故事的附庸,而成為故事不可脫離的土壤。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命題者應通過創設真實情境任務為學生開展言語敘事實踐構筑展示空間,讓學生直面與其生活息息相關的真實情境,從中表現自己的寫作素養。其中,“個人體驗情境”指向寫作構思中的個人視角、個人感悟、個人創意等。這是對同一道試題富于個性化的自我構建。
以2022年北京卷作文題目“在線”為例,命題為考生提供了社會生活環境,導語“網絡時代、疫情期間,很多活動轉向‘線上’,你一定有不少關于‘在線’的經歷、見聞和感受”,就是將考生在網絡時代、疫情期間的線上生活與學習作為寫作的具體情境,引導考生在特定的生活場域中完成對于“在線”的個性化、辯證性思考。這樣的情境對于考生來說更為真實、貼近現實、自然,讓考生有事可寫、有話可說,可以更好地完成個體與時代、國家的生命價值聯結。同時,考生通過回顧自身經歷,可再次發現在線生活積極美好的一面,從中獲取能量,昂揚向前;可直面其中灰色、不和諧的一面,從中反思糾偏,亦可獲取經驗,重獲信心與活力。無論故事如何成長,其中都有“我在”的主人翁意識流淌,真實情境的背后蘊含著對真實問題的剖析,呼吁著對真實問題的解決,期待著真誠思考的敘事。
三、強調“文質兼在”
提及記敘文,我們愿意將其與感性思維、形象思維關聯,強調二者作為文體特征的一致性,故事的肌理、氣息、節奏、腔調無一不受到這兩種思維的規訓。而卡爾維諾在《未來千年文學備忘錄》中談到“缺乏認識能力和相關性的形象表現之弊端”時指出:“然而,這些形象被剝去了內在的必要性,不能夠使每一種形象成為一種形式,一種內容,不能受到注意,不能成為某種意義的來源。”在卡爾維諾看來,缺乏認識能力的形象缺乏一種確指,很有可能是散亂無序、漫不經心的。反映在學生的作文中,由于認識能力和邏輯思維的喪失,故事寫作很容易表現為隨意下筆、散亂行文、混雜形象,帶來的危害是沖淡了故事的意義,削弱了形象表現的鋒芒。由此可見,形象創造需要意義的節制和邏輯的調度。
文以載道,故事理應承載意義,自覺承擔使命。故事的使命首先是完成對于一種生命情狀的觀察、確認,繼而對其進行敘述、描寫與塑造,最終完成對人性的鉆探、時代的拷問、思想的開掘。從文學作品的創作過程來看,作者的主體意識指向外部世界,對材料進行選擇、組織、加工和改造,賦予這些材料形式、秩序和意義,使之成為內在統一的系統,并用語言將其固定下來,這其實是一個由“意”到“象”再至“言”的過程。從閱讀者的接受機制來看,故事能給人以強烈的審美感受和情感沖擊,其根本在于故事所包含的那種“形而上的性質”,即故事應該具備解釋生命和存在的深層意義,揭示出生存本身所包含的隱蔽價值,這種價值是被包含在形象的語言文字中的。
從創作與閱讀的雙重角度來看,記敘文的寫作素養既包含展現在材料、情節、形象、細節中的形象思維,更蘊含體現在價值追求、情理邏輯、生活常識與主旨胸襟中的邏輯思維。縱觀高考北京卷記敘文題目的命制導向與閱卷標準,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的雙重呼應。
更明顯的是,北京在高考記敘文評閱中除了保持對考生敘事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一貫重視,對考生思考認知水平的要求亦在逐年提升。近年真題的寫作要求持續明示:記敘文呈現應保證內容充實,有細節描寫。回應在評閱標準上,有情節有細節是記敘文評分細則中跳不過去的“關口”。情節要有曲折,細節要有看點,形象要豐滿,情感要真摯,這四點成為記敘文文學表現力及形象感性思維呈現的重要標準。但同時命題或顯或隱地展現出對命題立意的思考挖掘,那典型人物的性格邏輯,那暗藏于題目中的情理邏輯,那基于現實的生活常識,都會對由情節、細節和形象所建構的故事容器帶來挑戰。如果敘事邏輯性、主旨深刻性、材料可信度、情感真實性受到讀者的質疑,故事容器的嚴密和容量便會被破壞。
高考北京卷記敘文體寫作單獨命題,是頗具創造力且有擔當精神的。記敘文與學生的閱讀實際、生活實際、創意需求相關,對于這一文體的重視即對于學生真實生活與真實需求的重視,對于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的重視,對于培養學生全面而深入地理解生命、認識自我、陶冶情志的重視。那扎根于學生個性化生命體驗和時代國家豐厚土壤中的生動故事,正成長得更為真誠、結實且有開掘力。
作者介紹
徐翔宇,中學高級教師,北京市骨干教師。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高中部語文教師,兼任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北京市海淀區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特聘專家。主持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青年專項課題“高中語文創意寫作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研究”。
內容介紹
本書圍繞高中特別是高三學段的記敘文寫作,結合作者多年記敘文備考以及閱卷的經驗,為讀者提供精準的學習建議。全書共15講,在講述寫作準備、審題、成文、修改等環節的基礎上,分析2015—2024年北京卷記敘文題的主題及寫法,力求從備考策略和真題講評兩個維度,幫助學生有步驟、有方法、有素材、有效率地學習與備考。
本書是《記敘文寫作課:寫好故事》的姊妹篇,提供了考場真題評析、主題拓展與高分范文解讀,有助于學生找到寫作亮點,解決應試盲點,是一本深入淺出、側重實操的記敘文備考工具書。
目 錄
第一講寫作準備
一、何為素材
二、寫前診斷
三、素材蓄積
四、素材化用
第二講審題
一、故事主題詞
二、敘事元素
三、邏輯限定
四、材料導引語
第三講成文
一、人物類元素命題構思指導
二、情節類元素命題構思指導
三、場景類元素命題構思指導
四、道具類元素命題構思指導
第四講修改
一、修改方向
二、修改策略
第五講高考北京卷記敘類作文題的命題趨勢與導向研究
一、強調“此在”
二、強調“我在”
三、強調“文質兼在”
第六講日常生活驚心動魄——2015年高考北京卷作文解析
一、審題指導
二、主題啟發
三、范文解讀
第七講筆架有幸沾窗雨,書簽也亦映隙曛——2016年高考北京卷作文解析
一、審題指導
二、主題啟發
三、范文解讀
第八講“共和國,我為你拍照”——2017年高考北京卷作文解析
一、審題指導
二、主題啟發
三、素材拓展
四、范文解讀
第九講綠水青山中的現實與詩意——2018年高考北京卷作文解析
一、審題指導
二、主題啟發
三、素材拓展
四、范文解讀
第十講2019的色彩——2019年高考北京卷作文解析
一、審題指導
二、范文解讀
第十一講那條在生命間回響的信息——2020年高考北京卷作文解析
一、審題指導
二、主題啟發
三、素材拓展與寫法點撥
四、范文解讀
第十二講這,才是成熟的模樣——2021年高考北京卷作文解析
一、審題指導
二、主題啟發
三、范文解讀
第十三講網絡空間的浪漫與夢魘——2022年高考北京卷作文解析
一、審題指導
二、立意指導
三、主題啟發
四、范文解讀
第十四講亮相——2023年高考北京卷作文解析
一、審題指導
二、范文解讀
第十五講打開——2024年高考北京卷作文解析
一、審題指導
二、范文解讀
上下滑動查看詳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