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關注”二字,后續(xù)為您提供更多有價值的內容,感謝支持。
2025年的電動車“國補”確實火了一把,從“國補”的宣傳看,消費者只要拿舊車就換新車,加上“國補”就能省下好幾百甚至一兩千,但當消費者真的推著自己的舊車去換新車,準備享受“國補”的補貼后,才發(fā)現實際上與宣傳的根本不是一回事,因為消費者買車拿不到補貼錢,商家認為這樣操作不但麻煩,而且也沒有從中提升銷量,所以商家也陸續(xù)退出。
這就是電動車“國補”的真相!那為什么明明是一項惠民政策,結果弄成這個樣子?原來有以下原因,今天我就來把這個真相揭秘一下,讓大家在買電動車時心里有個底。
電動自行車“國補”到底是補什么?
原來,2024年8月,商務部等幾個部門印發(fā)《關于進一步做好汽車以舊換新有關工作的通知》和《關于進一步做好家電以舊換新工作的通知》,這兩個通知明確了各地可自主確定補貼“8+N”類家電的種類,但規(guī)定了最高補貼是2千元。
2025年商務部又印發(fā)《關于做好2025年度電動自行車以舊換新工作的通知》,在這個通知下,各地都加強了電動車國補力度,其中浙江和江蘇補貼力度大,幾乎大部分城市都進行了“國補”,浙江更是提出補貼車輛的40%,但最高是補貼1200元。
“國補”讓消費者真正得到實惠了嗎?
我們通過走訪幾電動車家門店可以看出,商家對這個“國補”并不熱衷,消費者很多也沒有真正從“國補”中撈到實惠。
比方說一輛新電動車廠家出廠價是2500元,加上運費100和倉儲費50人工費50,實際成本是2700元,商家一般賣3000-3500元,這是國補前的操作。
那國補后,如果商賣3000,補貼40%就是補貼1200元,消費者只要1800元就可以買到這個車,而舊電動車一般市場價是250-400元,就按舊車400元計算,賣1800元結果是:
1800元成交+舊車折價400+上面補貼400=2600元,而這個車的實際成本是2700元,這么說商家還虧了100元,如果舊車只值200元,那商家就虧了300元。
但實際上商家怎么可能虧本賣車呢?但消費者要國補怎么辦?
于是商家就這么操作:把原來賣3000元的電動車價格提升到3800元,國補也不是補40%,而是補貼800元,成交價3000元,他還得到一輛舊車,就算舊車300元,實際成交價是3300元,減掉2700元成本,還能賺500元。
所以國補中的消費者搞來搞去,來來回回,結果還是什么都沒補到,畢竟商家開店是要賺錢的,讓商家做慈善,你信嗎?
電動車商家為什么陸續(xù)退出“國補”?
按理說電動車“國補”,商家應當高興才對,因為這是上面給的補貼,幫助他提升銷量呀,但在實際操作中,并不那么簡單。
比如有網友說,某些地方如果要參與“國補”,要先交500-1000元的押金,商家要等到國補到賬后才退押金。
本來電動車商家資金就緊張,如果一輛車要幾百元押金,商家的資金鏈就會出問題,而國補到賬是個不確定的時間,如果國補一年后還沒到賬,那商家哪有那么多的資金去做押金?
比如在沒有國補時,商家正常賣車,一輛電動車能賺300-500元,國補后能多賺100元,但卻占用了商家的資金,那商家也就不樂意去國補了。所以很多原來參與“國補”的商家也陸續(xù)退出了。
總結
電動車“國補”這件事在前一兩個月剛開始大家還比較有興趣,現在電動車商家和消費者都沒有什么熱情了,有網友說這其實就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對于消費者來說,本來賣3000的車,商家加價幾百再去“國補”減價,弄來弄去,看似大家都賺了,其實只是數字加減后,還是原來那個樣子。
有網友反映,有的商家還要求消費者要收押金或搶券才能享受國補,結果還是個圈套,讓消費者本以為自己賺了,結果并沒有優(yōu)惠,還提前被收了押金。
我認為,電動車是老百姓的常用交通工具,作為消費者,就希望簡單些,不要那么復雜,商家把利潤降到最低,也不要什么補貼,有些東西越簡單越好,越繞彎結果吃虧的還是消費者,畢竟買的都沒賣的精,你看過哪個商家虧本做還生意紅紅火火?
各位看官,你說這“國補”好不好?消費者能從中到底得到多少實惠?歡迎評論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