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來啦,我也蹭蹭熱度,講講民國時期幾個高考小故事。
1
數學0分也能上北大
民國時期,中國教育新舊交替、中外整合,有之乎者也的傳統私塾,也有借鑒歐美的新式大學。
最初,各大學自己命題、自主招生,閱卷與錄取比較靈活。
例如,1934年,20歲的張充和(1914—2015)考上北京大學。
上:張充和
下:張家四姐妹,后來分別嫁給昆曲名家顧傳介、語言學家周有光、作家沈從文、德裔漢學家傅漢思。
張充和是才女,但18歲前只讀私塾,根本沒接觸過數理化和英語,臨時抱佛腳惡補一番,效果終是不佳。
結果,她的黨義、英文、史地成績都很差,數學甚至是0分。
但她國學功底扎實,文筆靈動,連著名作家兼姐夫沈從文都稱贊有加。
左:北大校長胡適與蔣介石
右:晚年的張充和
主考官,也是國文系主任兼北大文學院院長的胡適實在欣賞她的文彩,向全體委員力薦。
最終,這位女生幸運地被錄取,后來成為文學家、昆曲研究者。
她曾在哈佛、耶魯等20多所大學執教,致力于傳授書法和昆曲,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被稱作“民國最后一位才女”。
2
冒著生命危險閱卷
民國教育部曾制訂和推廣過“聯合招生”“委托招生”之類,例如一所大學召集一部分大學一起招生。
1937年夏,中央大學、北大、清華、武漢大學和浙江大學這5所著名高校組織面向全國的統一招生考試。稱作“五大名校聯考”。
那時,恰是盧溝橋事變、全面抗戰爆發之時。
1937年遭遇日寇
空襲的南京
中華之大,卻難有安全的考場和閱卷場所。
七八月間,全國各考點的卷子都被送到位于南京的國立中央大學,各高校的教授們陸繼趕來閱卷。
作為首都,南京遭遇的突襲特別猛烈。
教授們們風塵仆仆趕來,冒著生命危險,用最快的速度閱完分配的試卷,趕緊離校返家。
3
防空洞中進行高考
1939年高考,為預防考試中途遭遇空襲泄題,各考區要做備份考卷。
這樣如果因為突襲考生逃散避難,回來后就可以啟用應急考卷。
有些地方不得不在防空洞中高考,人多憋悶,心情緊張,有些體弱學生直接昏倒。
2萬考生分散各地,因戰亂交通困難,所以只能分成五個地區閱卷。
“為求迅速,大多數均乘飛機出發”。
抗日戰爭越來越惡劣,到1941年,全國統一高考不得不停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