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去年因“生肖蛇概念”迎來七個漲停板的海南葫蘆娃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605199.SH ),卻在蛇年遭遇了資本市場的至暗時刻。因 2024 年財報被出具保留意見審計報告,且公司內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 4 月 30 日起公司股票正式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簡稱變更為“ ST 葫蘆娃”。
這家以兒科中成藥為核心業務的醫藥企業,自2020年登陸A股市場以來,曾一度被視為中成藥領域的“新黑馬”。然而,短短四年時間,公司卻從高速增長的明星企業,淪為爆雷頻發、財務造假質疑纏身的“問題藥企”。
名字和蛇沾邊,曾迎七個漲停板
2005年6月22日成立的葫蘆娃藥業,總部位于海口。2008年進行重組后,2020年7月公司在上交所主板上市,提出致力于成為“中國兒藥第一品牌”。圍繞兒童全生命周期,葫蘆娃布局了涵蓋兒童藥、營養補充劑、保健食品、特醫食品及醫療器械等領域的健康全品類產業鏈,同時兼顧成人和女性健康產品規劃。
葫蘆娃藥業上一次在資本市場上引起廣泛注是在去年年底,公司股價于11月26日至12月4日的7個交易日里,7次漲停。其間的12月2日晚間,葫蘆娃曾發布股票交易風險提示公告稱,公司股價漲幅超過公司業績的基本面表現,可能存在非理性炒作,公司基本面未發生重大變化。
綜合來看,業內認為葫蘆娃藥業此番股價上漲大概率同生肖概念相關,即動畫片《葫蘆娃兄弟》中葫蘆娃大戰“蛇精”的故事,使其同“生肖蛇”概念股掛鉤。彼時被視作“生肖蛇”概念股的還有招商蛇口、川發龍蟒、諧音為蛇英文snake的斯萊克、擁有蛇類游戲IP的實豐文化等。
還有投資者在股吧戲稱“七個葫蘆娃,七個漲停板”。巧合的是,連續七天漲停后的12月5日,葫蘆娃藥業在二級市場上的表現果然逆轉,開盤不久后便跌停。12月6日,葫蘆娃藥業又再次跌停。對于股價的異常波動,葫蘆娃藥業公告稱,公司不存在應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信息。股價大漲期間,葫蘆娃藥業股東杭州中嘉瑞管理合伙企業(有限合伙)減持公司1.33%股份,套現6228.65萬元。
從2023年開始,葫蘆娃業績出現較為明顯的波動,雖然當年實現了17.95億元營收,但是公司扣非凈利潤首次陷入虧損,為-1383.96萬元。第二年即2024年的業績一發布,更是把投資者嚇了一跳。
業績大“跳水”,凈利暴跌2629.23%
根據葫蘆娃藥業披露的2024年年報,公司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4.14億元,同比大幅下滑21.26%;歸母凈利潤更是驟降至-2.74億元,同比暴跌2629.23%,反映出主業在“量”“質”雙重維度上的全面下滑。
2024年,葫蘆娃核心產品銷售下降明顯,公司醫藥板塊營業收入大幅下降,主要系腸炎寧膠囊、復方感冒靈顆粒、克咳片等產品本年銷售下降較多導致。在競爭激烈的消化系統藥物市場,腸炎寧膠囊面臨眾多同類產品的挑戰,市場份額不斷被擠壓。隨著消費者健康意識的提升,對藥品療效、安全性和品牌口碑的要求更高,葫蘆娃的部分產品未能及時跟上市場變化,在品牌宣傳和產品升級上滯后,導致消化系統藥物收入在2024年同比下降56.94%,僅為1.46億元。
盡管葫蘆娃在銷售費用上投入巨大,2021—2023年銷售費用分別為5.46億元、5.84億元、6.38億元,2024年雖同比微降4.33%,但仍高達6.11億元,占營收比例達43%。然而,高投入并未換來高回報。2023年審計報告顯示,葫蘆娃合作的學術推廣服務商多為無參保記錄的“皮包公司”,部分企業成立數月即注銷。這不僅使得推廣效果大打折扣,還引發了監管機構對其推廣合規性的質疑,對產品銷售產生了負面影響。
葫蘆娃陷入困境的一個原因是其長期依賴營銷驅動,忽視產品創新與質量管控——盡管其2024年研發費用同比增長58.63%至2.5億元,但此前三年研發費用率持續低于行業均值,銷售費用率卻高達35%以上。核心產品小兒肺熱咳喘顆粒、腸炎寧等多年未升級,面對集采與競品沖擊時競爭力不足。
盡管2025年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3.37億元,環比略有回暖,但同比仍下降28.42%,凈利潤同比下降11.23%,整體經營依舊處于疲弱態勢。更加嚴重的是,葫蘆娃藥業的資產負債率在2024年三季度末已高達61.51%,遠超中藥行業28.47%的中位值,現金流的持續緊張可能演化為系統性流動性危機。
戴帽ST,財務信披成“雷區”
2025年4月28日,葫蘆娃藥業(股票代碼:605199.SH)發布公告稱,因2024年度財報被出具保留意見審計報告且內控存在重大缺陷,公司股票自4月30日起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股票簡稱變更為“ST葫蘆娃”。
隨著業績“變臉”,葫蘆娃藥業被ST的關鍵因素也暴露——審計機構對葫蘆娃2024年度財報出具保留意見和否定意見的內控審計報告,主要原因是公司2023年度財報重述事項未能提供完整財務資料及相關原始資料,導致審計機構無法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此外,公司部分外購研發項目的審批流程不規范,也表明與重大交易審批相關的財報內控存在重大缺陷。這些內控問題直接觸發了《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中關于其他風險警示的規定。
該公司的財務信披出現諸多“雷區”:2023年,葫蘆娃通過提前確認收入、虛構銷售價格等手段虛增業績,導致2024年財報數據連帶失真;2023-2024年向關聯方海南中旺外購研發項目12個,金額超6000萬元,但海南中旺實控人與葫蘆娃高管存在親屬關系,且未提供合理交易證據,被審計機構質疑利益輸送;2024年末前十大客戶回款率極低,部分資金通過控股股東個人賬戶流向客戶,暴露資金鏈斷裂風險......這些操作導致立信會計師事務所對2024年內控出具“否定意見”,直指公司治理的種種問題。
針對上述行為,海南證監局于2025年3月向公司下發《行政監管措施決定書》,責令其限期提交整改報告,并將違規行為記入資本市場誠信檔案。公司公告表示將積極配合監管部門工作,但未能就關鍵財務失真、關聯交易問題提供清晰答復。值得注意的是,早在IPO階段,葫蘆娃藥業便有過業績造假的“前科”跡象。其招股書中披露的采購交易與供應商真實財務數據嚴重不符,相關供應商由實控人親屬控制的情況也未被充分披露。
空降高管,不到倆月就“閃辭”
在內憂外患下,葫蘆娃的管理層動蕩進一步加劇危機。時任董事長劉景萍作為公司創始人之一,自2007年起掌舵葫蘆娃集團,在其領導下,公司從海南康力元醫藥成功轉型為專注兒童藥領域的上市公司,打造了一系列明星產品,構建起覆蓋全國的銷售網絡。
今年3月,葫蘆娃藥業發布公告,公司董事會收到劉景萍遞交的辭職報告,出于更好履行董事長職責,將更多精力傾注于公司戰略規劃與規范治理等關鍵方面的考量,劉景萍申請辭去公司總經理職務。卸任總經理后,劉景萍仍將擔任公司董事長、戰略與ESG委員會成員主任委員以及提名委員會委員。
葫蘆娃創始人“退位”后,原達仁堂董事長張銘芮接任總經理。公開資料顯示,張銘芮自2006年加入太極集團,2021年5月至2021年7月,擔任重慶太極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職務;2021年12月至2024年12月,擔任天津市醫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職務,2021年12月至2024年11月,擔任津藥達仁堂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職務。
不過,似乎是“水土不服”,這位空降高管的任期不長——葫蘆娃4月28日公告稱,張銘芮因個人原因辭去總經理一職,這則公告隨公司財報、停牌等公告一同披露。如此頻繁的人事動蕩,使外界對公司治理能力及未來戰略方向產生嚴重質疑。
截至6月5日,公司市值僅38.73億元,較2020年上市初期大幅縮水。值得關注的是,若公司無法在2025年實現凈資產轉正或盈利改善,將可能觸發退市條款。
結 語
從“中國兒藥第一品牌”到“ST葫蘆娃”,這家曾以“健康中國娃”為使命的企業,正為過往的戰略短視與管理失序付出代價,可以說是中國資本市場上又一典型的“成長型企業迷失”案例。
該公司面臨的主要挑戰不僅是如何合規整改、恢復財務透明度,更重要的是重塑投資者對其治理能力和業務模式的信任。ST帽子一旦戴上,摘帽之路充滿不確定性。在財務造假、關聯交易、內控缺陷等問題未徹底厘清前,葫蘆娃藥業恐難擺脫“高風險企業”標簽。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