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好,我是萌芽。
這段時間我帶孩子參加ICC全球發明大會,廣東省地區的作品截止日期為6月20日,我想著周六剛好孩子有空,就讓他們把作品視頻錄制一些。
結果一召喚,發現出大事了。
孩子的參賽項目,花了兩個多月做好的電路板和模型外觀,被他丟在出租車上了。
就是這個主板,看起來小小的,但是花了孩子好長時間,里面還藏著串聯電路和各種模版,整體而言并不容易。
不是剛丟,可能半個月前就丟了,我們現在才發現。
我們分析,應該是半個月前去朋友實驗室借3D打印機建模的時候,他帶回來的時候就弄丟了。
他以為他帶回了家,實則沒有……
但我一直以為材料留在朋友那兒,就沒追問,也錯過了找回電路的“黃金時間”。
等到真正要打包提交參賽作品,才發現:主板、模型都不見了,所有電路沒了。
但重新做只有不到10天——這還趕上了期末考試,六年級的畢業考是6月19日,完全撞得妥妥的。
說實話,那一刻我真是又氣又懵:
我陪他們一路想構思、挑零件、調參數,結果你告訴我電路丟了?!
我幾次差點爆發,又幾次咽下去,因為孩子低著頭,眼眶都紅了,聲音小到幾乎聽不見地說:“我……不是故意的。”
所以這兩天,我情緒特別復雜。
一方面,我的第一反應是趕緊補救,重新下單、立刻動工、把失誤補回來。
可我又隱隱覺得,如果這次我什么都替他安排好、重來一次,那么這場“丟電路”的經歷就白丟了。
除了能獲得“做錯了媽媽會兜底”的體驗外,
他還會明白什么叫責任、什么叫代價嗎?
剛好那幾天,我刷到了一場 TEDx 的演講——Jim Harshaw的《Why I teach my children to fail》。
他講了一件事,孩子在做一個科技小發明時失敗了,主板燒了,零件壞了,孩子情緒很崩潰。
可他并沒有立刻幫孩子修復,也沒有替他收拾殘局。
他做的第一件事,是讓孩子帶著失敗的作品上臺展示,講清楚哪里出了問題、為什么會失敗。
他說:“我們不能只獎勵成功的成果,還要獎勵勇敢面對失敗的過程。”
這個做法很打動我,我想,我或許也可以嘗試這么做。
我們面對孩子的失敗,不要著急救場,而是可以先傾聽、接著拆解問題、最后讓他決定如何直面。
讓他們站在失敗里,完整地經歷一次“沒做好,但我不逃避”的過程。
這一次丟電路,也是孩子自己的錯誤,但錯誤不是結束,而是他學會負責的起點。
昨天中午,我趁吃飯的間隙,把孩子們拉到餐桌前,和他們認真談了起來。
“你們還想重新做嗎?這幾天可能會很趕,甚至挺辛苦的。”
我沒繞彎子,把時間壓力、考試沖突、零件重新下單的周期,全都攤在桌面上。
Eric拿不定主意,遲疑地拉了拉Joshua的袖子,他們兩兄弟轉頭對視了一下,誰都沒先開口。
幾秒后,Joshua視線落回我身上,點了點頭說:“我們想試試看。”
那一刻我忽然覺得,這個“想試試看”,可能就是這倆孩子今年參加賽事的經歷里,最珍貴的火苗。
為了給他們一點支撐,我翻出一本他們曾看過的書——《哈利·波特與鳳凰社》。
我翻到其中一頁,讀給他們聽:
“你們還記得《哈利·波特與鳳凰社》里他們秘密組建‘鄧布利多軍’練魔法嗎?
一開始魔咒老是失敗,有人甚至把自己炸飛了——但他們沒有放棄,沒有一個人退出這個挑戰。”
心理學里有個詞叫“挫折容忍力”(frustration tolerance),它指的是,當現實和預期之間出現巨大落差時,我們有沒有能力不否定自己、不逃避痛苦,而是接住這份落差,重新出發。
因為真正變強的,不是從沒出錯的人,而是那些出錯了也不逃避躲閃的人。
對孩子來說,這種能力不是在被表揚時建立的,而是在搞砸、后悔、重新選擇的時候,一點點筑起來的。
而我能做的,是陪他們站在這一次的“崩塌現場”,陪他們找到下一步往前走的路徑。
我們很快把“補救計劃”做了下來。
首先,我這邊立刻在淘寶補拍了材料,包括舵機、主控和掃描模塊、蜂鳴器等等。
孩子負責從電腦里重新調出3D設計圖,核對好尺寸文件和建模順序,準備周五下午三點后帶去朋友的實驗室復刻。
我馬上登錄ICC的官網,先幫他們完成參賽注冊,選擇稍后再提交作品,但可以先確定兩個孩子有參賽資格。
我們還商量嘗試邀請我在理工科高校工作的朋友擔任他們的“指導老師”,遇到新的緊急突發問題時可以找專業的人士求助。
我跟他們說,接下來你們要想的,不是做出一個完美的成品,而是要交出一段完整的經歷。
哪怕最后的電路功能不全,哪怕演示視頻只錄了一半,我也希望他們能帶著這樣一次體驗,清清楚楚地告訴自己:
“我不會輕易被失敗定義”
突然想起,我年輕時給自己的QQ簽名,莫名隔空呼應了。
養孩子真的是關關難關關關過,挫折教育的要義,或許就在于此——
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故意設計陷阱讓孩子“吃苦”,更不是制造失敗來考驗他們的承受力,
而是當孩子在真實世界中遭遇困境時,大人不急著干預,而是給予他們面對和處理的機會。
在這過程中,讓孩子看見自己有能力站起來,重新出發。
這種“失敗后仍可控”的體驗,才是真正塑造心理韌性的起點!
互勉。
萌芽有話說
這個小事情,讓我想起之前不少姐妹的疑惑,STEAM、科創活動會不會很難很復雜,怎么判斷孩子適不適合走這條路線。
我是覺得如今科創是國家大趨勢,其實無論男女,無論地域,都可以讓孩子好好接觸下。
科創的門類非常廣泛,但不同賽道的特點差異很大,可以根據不同特質來選:
機器人賽道是最容易入門、最容易出成績的路徑,實踐性強、賽事體系成熟,對初學者非常友好。
軟件編程則是覆蓋面最廣、參與人數最多的賽道,從信息學奧賽到圖形化編程,梯度明確,是目前科創領域中“大眾化”的選擇。
科創發明類項目周期相對較長,需要深入打磨和持續迭代,前期推進較慢,但一旦形成思路和方法,后期反而更輕松、也更具原創性。
如今新增的AI人工智能賽道,也是目前的新科創賽道,它的特點是用AI+工具的方式,讓AI輔助于孩子的創作發明。
它不同于傳統路線,強調的是“AI輔助人類完成創意實現”——孩子不僅要構思產品,更要學會如何讓AI工具為自己的創意賦能、提速,甚至完善。
培養孩子與工具共創的能力,是面向未來的一條高潛力路徑,不僅大部分孩子可以當通識教育來學,也可以作為特長賽道來經營,哪怕用來幫助自己提高學習效率,都是很好的。
因此,我也在籌備一次特別的訪談,邀請的是南開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的王剛教授,我們將一起聊聊——
AI的發展正在如何深刻改變教育?
孩子該從哪里開始學習AI?
孩子又該如何借助AI提升學習力與創造力?
如果你對AI教育感興趣,歡迎來聽這場對話,一起打開孩子與未來對接的新方式!
點擊這里預約報名
如果對機器人賽道的規劃感興趣,我們也開啟了「W機器人·2025國白賽」的全國招募!如今招募的是8月份的培訓賽季。
W機器人賽事是國家白名單賽事之一,專為小學、中學生而設,也是機器人賽事里最具影響力的賽事之一,既適合入門嘗試,也能挑戰高階任務!
點擊這里預約報名
我也有一個讀者社群,如果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在群里聯系我們,我們也準備一份《全國各省市特長生規劃》的資料大全,有需要的姐妹可以直接進群領取。
關注公眾號“萌芽研究所BUD”,在消息框里回復“社群”就可以進來了!
感謝你的 點贊 和 轉發,咱們不走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