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貴州省畢節市的畢節梁才學校和七星關東辰實驗學校相繼公開發聲明,指責對方學校中考和高考數據造假,并進行虛假宣傳。
具體情況如下:
7月14日畢節梁才學校的聲明
- 指責對方誹謗:七星關東辰實驗學校管理干部陳某某在公開的家長群內,使用極具侮辱性的“涼菜”“他們作不了弊了撒”等對畢節梁才學校進行誹謗,嚴重侵害該校聲譽權。
- 質疑對方數據造假:七星關東辰實驗學校對高、中考成績有進行虛假宣傳,如2025年中考成績600分以上39人、2025高考成績600分以上230人,都是弄虛作假的宣傳,相關部門有真實數據可以證明。
7月14日七星關東辰實驗學校的聲明
- 否認對號入座:2025年7月13日,區教育局領導電話告知七星關東辰實驗學校,陳老師在家長群中發有關畢節梁才學校的高一聯考情況,經查,陳老師在向家長匯報聯考成績時,根本沒有提及“畢節梁才學校”任何字樣,畢節梁才學校自己對號入座。
- 質疑對方數據真實性:畢節梁才學校涉嫌虛假宣傳,如2024年高考成績查分后,第一天宣傳600分以上有378人,第二天宣傳有398人,第三天宣傳有418人;2025年中考600分以上開始宣傳有74人,后又宣傳88人。
更為致命的是還有春秋筆法的這一句:
“今年,在全省上下高度重視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期間,對畢節梁才學校小學及初中發生重大安全事故及師德師風問題,我校嚴禁任何師生在網絡上議論此事。”
這次激烈交鋒據說迅速驚動了當地教育主管部門介入,目前兩校已握手言和...
該事件折射出當前教育生態中亟待解決的深層問題,以下為結合事件本質的教育評價與反思:
一、惡性競爭背離教育初心,損害行業公信力
兩校以公章聲明形式公開互斥對方數據造假,將招生競爭演變為“詆毀戰”,不僅暴露功利化辦學傾向,更讓公眾對民辦教育整體可信度產生質疑。教育機構若將資源投入“口水仗”而非教學質量提升,實為舍本逐末,最終消耗的是家長與社會信任,形成“招生減章”效應。
二、成績造假爭議凸顯評價體系單一化痼疾
雙方互指對方中高考數據“注水”:如東辰實驗學校指控梁才學校高考600分人數三日陡增40人(378→418),中考人數從74人調整為88人;梁才學校則反駁東辰實驗學校宣稱“中考39人、高考230人600分以上”系虛假宣傳。?爭議核心暴露了社會對分數指標的畸形追捧?,學校陷入“數據攀比”漩渦,折射出唯分數論的教育評價困境。當招生競爭力過度依賴數字包裝,必然催生失真宣傳。
三、監管缺位助長亂象,需建立透明核查機制
盡管《民辦教育促進法》明令禁止“發布虛假招生簡章廣告“,但兩校數據爭議至今無權威部門公布核查結果。教育主管部門僅以“協調撤聲明、握手言和”處置,未就造假指控展開調查,?回避了公眾對教育公平的核心關切?。需建立第三方教育數據審計制度,強制學校公開經認證的成績報告,從源頭杜絕虛假宣傳。
四、“春秋筆法”暗藏行業失范風險
東辰實驗學校聲明中提及梁才學校“重大安全事故及師德師風問題”,雖強調“嚴禁議論”,實則暗示潛在違規行為。此類隱晦指控若屬實,暴露涉事學校存在更嚴重的治理缺陷;若屬惡意影射,則反映競爭手段的底線失守。?教育機構應以學生權益為核心,而非利用安全事故進行輿論攻訐?。
五、民辦教育亟需回歸育人本質
兩校規模均超千人(梁才9200余人,東辰5000余人),本應聚焦教學創新與學生發展,卻因招生壓力陷入互斥泥潭。?民辦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在于教育品質與口碑積累?,虛假數據或許短期吸引生源,但長遠必然反噬品牌價值。教育者當以立德樹人為使命,以良性競爭推動區域教育質量提升。
?結語?:此次事件是民辦教育市場化進程中的警示標。監管部門須強化數據真實性核查與違規懲戒力度;學校則應摒棄“數據軍備競賽”,通過課程建設、師資培養構建真實競爭力。唯有回歸教育本真,方能在招生季贏得尊重而非爭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