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河南首富圈可太刺激了!以前提起河南富豪,大家腦子里是不是全是養豬的、搞制造業的?但就在6月8號,福布斯實時富豪榜突然刷新——泡泡瑪特那個賣盲盒的創始人王寧,身家飆到203億美元,直接把牧原股份的秦英林甩在身后。啥概念?就是那個咱們逛商場時總能看見、門口排著一堆小姑娘的潮玩店,老板現在成了河南新首富了!這事兒可不止是錢的事,背后藏著的全是咱們這個時代消費邏輯的大變天。今天咱就掰開了揉碎了,聊聊這個潮玩帝國怎么突然就殺瘋了,以及它能不能真的成為中國版"寶可夢",普通人有沒有機會分一杯羹。
潮玩這東西,就是小眾圈子里的手辦,咋就突然變成全民消費了?泡泡瑪特這財富密碼到底是啥?說穿了,人家玩的不是賣玩具,是精準拿捏人性。你想啊,盲盒這玩意兒妙就妙在"盲"字上,拆開前你永遠不知道里面是普通款還是隱藏款,這種不確定性跟抽卡、買彩票有點像,能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但更狠的是,他們把這事兒做成了一套完整的消費閉環,抽盒機線上線下都能玩,會員體系層層疊疊,買的越多等級越高,還能參加專屬抽盒活動。就跟游戲里打怪升級似的,讓你不知不覺就陷進去了。
而且人家把潮玩從小眾推向大眾,靠的可不是硬推,是精準卡位Z世代的心理。現在的年輕人,買東西早就不是為了實用了,是為了"情感共鳴"。比如泡泡瑪特最火的Molly(忙累),那小眼睛小嘴巴,有人覺得萌,有人覺得怪,但關鍵是它成了一種社交貨幣,你拆盒的視頻能發朋友圈,你攢的整套手辦能當桌面裝飾,甚至你為了抽隱藏款跟別人交換,都能認識新朋友。這哪里是買玩具,分明是買了個身份標簽,告訴別人"我屬于這個圈子"。
新一代首富出自文化產業,而不是傳統制造業,這釋放了啥信號?是不是意味著虛擬IP這些文化產業會讓制造業空心化?我覺得啊,這事兒得辯證看。
首先,文化產業能出首富,說明咱們的消費結構真的升級了。以前大家有錢了買房子買車子,現在年輕人愿意為"情緒價值"買單,這背后是整個社會從"物質消費"轉向"精神消費"的大趨勢。而且泡泡瑪特雖然是文化IP,但它的生產離不開制造業,每個盲盒從設計到打樣到量產,都需要工廠、注塑機、印刷設備,說白了,文化產業的繁榮其實也在帶動制造業的細分升級,如果沒有完善的制造業供應鏈支撐,它就算有再好的IP,也沒法快速量產、控制成本,更別說出海了。所以兩者不是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文化產業負責"講故事",制造業負責"造實體",缺了哪頭都不行。
接下來聊聊Z世代的消費特征,這可是泡泡瑪特能爆火的核心密碼。根據數據,泡泡瑪特75%的用戶是15-35歲的女性,這群人消費有啥特點?第一,他們不在乎"性價比",更在乎"值不值"。比如一個盲盒幾十塊,論實用價值可能不如一杯奶茶,但為了抽到隱藏款的那份期待,他們愿意花錢。第二,消費即社交。你看現在的年輕人,買東西喜歡拍開箱視頻、曬到社交平臺,消費行為本身成了社交貨幣。第三,他們追求個性化和稀缺性。盲盒的"隱藏款""限定款"就是精準戳中了這個點,讓你覺得"擁有這個我就跟別人不一樣"。
那順著這個邏輯,Z世代下一個消費熱點可能在哪?我覺得有幾個方向值得關注:一是"沉浸式體驗",比如劇本殺、密室逃脫,這些能讓他們代入角色、釋放情緒的產業,現在已經很火了,但還有升級空間。二是"虛擬偶像",比如虛擬歌手、AI主播,Z世代對虛擬人物的接受度遠超上一輩,之前洛天依開演唱會,現場全是真人粉絲,這就是潛力。三是"國潮+科技",比如把傳統文化做成互動游戲、AR體驗,既有文化認同感,又有科技新鮮感,很對年輕人的胃口。
最后得潑盆冷水,財富神話背后藏著不少隱憂。第一個坎兒就是"IP依賴癥"。泡泡瑪特現在前五大IP貢獻了超80%的營收,一旦某個IP熱度下降,或者新IP開發跟不上,營收就會受影響。而且他們的原創能力到底能不能持續?現在市場上潮玩品牌越來越多,競爭越來越激烈,光靠買IP授權或者模仿爆款可不行,得有自己的原創體系和IP孵化能力。
第二個大問題是盲盒的"博彩爭議"。雖然官方說盲盒是"潮玩收藏",但拆開前不確定、重復購買求稀有,這模式確實容易讓年輕人上癮,甚至有未成年人沉迷的風險。之前就有地方對盲盒進行監管,要求標注概率、禁止向未成年人銷售高溢價盲盒。這事兒要是處理不好,監管壓力一來,可能會影響整個行業的發展。
第三個麻煩是"山寨泛濫"。你看Molly火了之后,市面上馬上出現各種長得差不多的"萌娃"盲盒,價格還更便宜。泡泡瑪特雖然在維權,但知識產權保護在國內一直是個難題,尤其是小額盜版,維權成本高、取證難,山寨貨不僅分走市場份額,還會破壞品牌形象。
所以啊,泡泡瑪特能成為新首富,確實代表了一個時代的消費趨勢。文化、情感、社交屬性正在成為消費的核心驅動力。但要想從"爆品"做成"百年IP",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就像王寧自己說的,泡泡瑪特要做的不是"玩具公司",而是"文化娛樂公司"。能不能跨越從"賣產品"到"造文化"的鴻溝,能不能在擴張中守住原創和合規的底線,這些才是決定它能不能真正成為"中國寶可夢"的關鍵。
現在很多傳統企業老板都在研究泡泡瑪特,其實咱們普通人也能從里面積攢點商業思維。不管做啥生意,想抓住年輕人,就得懂他們的情緒需求,把"賣東西"變成"賣故事""賣身份認同"。當然了,投資需謹慎,潮玩這行看著光鮮,背后的風險也不少,咱們看熱鬧的同時,也得保持理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