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巴基斯坦在印巴空戰中大獲全勝,勝利刺激之下,巴基斯坦全國空前團結。
國際社會關注巴基斯坦贏得勝利的同時,卻忽視了巴基斯坦是一個內部極為松散的國家。除了全國擁有統一的伊斯蘭教信仰外,巴基斯坦各民族在語言、經濟水平等方面有明顯差異。
巴基斯坦人口由旁遮普族(60%)、信德族(15%)、普什圖族(15%)和俾路支族(4%)構成。
▲巴基斯坦民族分布
旁遮普人憑借族群規模,在政府、軍隊系統中占據絕對人數優勢。但這不足以讓旁遮普人控制住其他民族。
信德人聚居的信德省是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全國最大城市卡拉奇、占全國吞吐量85%的海港(卡拉奇+卡西姆)都位于信德省,這讓信德人有了對抗旁遮普人的底氣。
▲巴基斯坦主要港口
此外,第三大民族普什圖族和阿富汗眉來眼去,第四大民族俾路支族更是常年對巴軍政機構和人員發動恐怖襲擊。
▲巴基斯坦行政區劃
少數民族中,經濟實力最強的信德人無疑最有實力挑戰旁遮普人的地位,旁遮普人與信德人的博弈也是巴國內族群斗爭最復雜的一項。
那么巴基斯坦究竟多散裝?經濟生活水平最好的信德省為何總想脫離巴基斯坦呢?
▲巴基斯坦地形圖
一、印度河,紛爭之地
巴基斯坦所在的印度河流域,誕生過人類最早的文明,但印度河文明的建立者,卻不是巴基斯坦當下的四大民族。
公元前3800年-公元前2600年,達羅毗荼人創建印度河文明。
▲印度河文明
公元前2000年,雅利安人從西亞進入南亞,占據了富饒的印度河-恒河流域,大部分達羅毗荼人被趕到印度半島南部,形成泰米爾等民族。
▲雅利安人入侵
眾多雅利安部族在恒河流域建國,南亞的政治經濟中心從印度河流域轉到恒河流域。
雅利安人入侵后,印度河流域又相繼遭到波斯、馬其頓、貴霜等帝國的入侵,多民族融合最終形成旁遮普、信德兩大民族。兩族都生活在印度河流域,但文化和族源有著明顯差異。
▲波斯帝國
旁遮普人生活在土壤肥沃的印度河中游,其族名(意為“五河之地”)也證明了旁遮普人擁有更好的農業資源。
信德人生活的印度河下游,農業條件遜色于印度河中游,但信德人坐擁海岸線,與旁遮普人的農業定居社會相比,信德人能夠通過南亞-西亞的海上貿易網絡獲得收入。
▲旁遮普和信德兩族位置不同
從族源上來看,旁遮普族以雅利安人為基礎,吸收周邊其他族群后形成的。
信德族以留在印度河下游的達羅毗荼人為主體,融合少量雅利安人血統形成的。 此外,波斯、馬其頓侵略軍與當地土著部落融合形成了今巴基斯坦第三大民族——普什圖族(也是阿富汗的主體民族)。
▲巴基斯坦周邊民族分布
8世紀后,動蕩中佛教在南亞式微,最終被印度教取代。此時借助伊斯蘭教立國的阿拉伯帝國正在西亞北非瘋狂擴張。
信德地區為農耕區+沿海商貿區。經濟發達且便于征服。公元712年,阿拉伯帝國征服信德,信德成為伊斯蘭教在南亞最早的根據地。
▲阿拉伯帝國
而波斯人與今巴基斯坦西部山地部落融合形成俾路支人,至此巴基斯坦四大主要民族悉數登場。
8世紀中葉,阿拉伯帝國占領整個印度河流域,印度教影響力被削弱。最早被征服的信德人成為南亞第一批穆斯林,他們的聚居區也被稱為南亞的“伊斯蘭之門”。
▲伊斯蘭教傳播
信德人在同阿拉伯人的貿易中賺的盆滿缽滿,族群勢力不斷增強。信德文化深受波斯與阿拉伯影響,信德語逐漸改用阿拉伯字母拼寫。
▲信德語
阿拉伯帝國滅亡后,信德人在11世紀建立獨立王朝,成為印度河流域的重要政治力量。
旁遮普人遠離阿拉伯人核心區且深居內陸,直到11世紀中葉,隨著阿富汗伽色尼王朝占領旁遮普,當地才開啟伊斯蘭化進程。
▲伊斯蘭教從中亞傳入旁遮普
至15世紀,東旁遮普的居民因不堪忍受印度教種姓制度壓迫,于15世紀創立錫克教,倡導平等公正。
西旁遮普則在17世紀完成伊斯蘭化,穆斯林占印度河流域總人口的8成以上,余下為印度教徒。旁遮普人的伊斯蘭化比信德人晚了近八百年。
▲南亞宗教分布
相較于信德,旁遮普的位置更靠近南亞腹地,也是西亞強權入侵南亞的必經之地。不斷的異族入侵,外加本地人口眾多,就形成了旁遮普地區“兩塊地域”(西旁遮普+東旁遮普)、“三種宗教”(伊斯蘭教、錫克教、印度教)的復雜文化狀態。
信德所處地域并非交通要道,眾多西亞政權入侵南亞時也無需經過信德人的領地。因此信德的地緣環境沒有旁遮普那般復雜,宗教信仰也相對單一。
▲信德士兵
雖然信德、旁遮普聚居區在地理上鄰接,但兩族在歷史上基本沒有隸屬關系,而是沿著各自的政治和文化軌跡發展。
1783年,信德人建立的塔爾普爾王朝控制了印度河下游。同時期,旁遮普人建立了強大的錫克帝國,俾路支人建立了卡拉特汗國。普什圖人的杜蘭尼王朝則統治著今阿富汗全境及巴基斯坦西北部。
▲19世紀的信德及周邊
19世紀,歐洲列強通過工業革命崛起,開始了對全球的瓜分。
俄國進入中亞,英國以孟加拉為基地,在南亞大肆擴張。1847年,英國擊敗塔爾普爾王朝,將信德地區并入英屬印度,旁遮普人和俾路支人也相繼被英國征服。到1850年代,英國基本統一南亞。
▲英國征服南亞
為分化南亞各民族,英國強化南亞各民族的文化特性。如1853年,英國將書寫信德語的阿拉伯字母擴展到52個,推動信德語標準化。信德語取代波斯語等外來語言,成為當地唯一通用語。
英國還在1893年劃設杜蘭線,將大片原屬阿富汗的普什圖人聚居區劃入英屬印度,成為今巴基斯坦普什圖人的來源。
▲杜蘭線切分普什圖族(綠色)聚居區
19世紀下半葉,英國在印度河下游建立的卡拉奇快速發展,成為僅次于孟買、加爾各答的南亞第三大港。
1900年卡拉奇-白沙瓦鐵路的通車,整個印度河流域成為卡拉奇的經濟腹地??ɡ娉蔀橛儆《鹊谝淮蠹Z食出口港,坐擁卡拉奇港的信德地區經濟發達,信德人經濟地位快速上升。
▲卡拉奇-白沙瓦鐵路
殖民時期,綁著頭巾的旁遮普錫克教徒大量進入殖民地部隊,跟隨英國人對外侵略。借著給英國人充當打手,旁遮普人的政治影響力遠超其他穆斯林民族。
▲旁遮普士兵
信德人通過海洋貿易,經濟地位上優于旁遮普人。在信德人呼吁下,英國在1936年批準信德脫離孟買管轄區(印度教徒占主體)成立信德省,獨立政區的設立為日后信德獨立運動發展提供了平臺。
英國殖民統治下,信德人愈發重視民族語言、歷史獨特性,在經濟實力增強的加持下,信德分離主義正在暗中孕育。
▲復雜的民族分布
二、最富有的穆斯林
二戰后,英國退出南亞,為此英國推出印巴分治方案。印度教徒聚居區組成印度共和國,而東孟加拉(今孟加拉國)、旁遮普大部、信德等穆斯林聚居區組成了巴基斯坦。
這種以宗教為標準搞一刀切的政策帶來了許多問題。如60%旁遮普人因信仰伊斯蘭教成為巴基斯坦公民。余下信仰錫克教、印度教的旁遮普人則成為印度公民。
▲分割旁遮普
孟加拉距離巴基斯坦本土千里之遙,依然因為伊斯蘭信仰被納入巴基斯坦。復雜的民族構成,為巴基斯坦日后的國內矛盾爆發埋下伏筆。 在巴基斯坦的主體部分(西巴基斯坦),旁遮普人占西巴基斯坦的60%以上。巴基斯坦繼承自英屬印度的軍政系統中,旁遮普人占多數。
▲印巴分治
獨立后的巴基斯坦以信德省省會卡拉奇為首都,卡拉奇是巴基斯坦最大城市,擁有超過100萬人口,港口吞吐量占全國的90%以上。此外,卡拉奇還是全國的經濟中心和重要交通樞紐,基礎設施配套完善。
信德人以為,定都卡拉奇會讓這座屬于信德人的城市加速吸收來自全國的資源、投資,進一步增強信德人的力量。
▲卡拉奇
旁遮普人顯然不想讓信德人做大,巴基斯坦獨立次年,旁遮普人操控議會,將卡拉奇劃出信德省歸屬中央政府直轄。信德人對此大為不滿,認為該做法削弱了信德省的政治和經濟實力。
旁遮普人主導的巴基斯坦政府推廣烏爾都語作為全國通用語,這是南亞北部通行范圍最廣的語言。巴基斯坦是想借助統一語言提升國內凝聚力。
▲巴基斯坦民族構成
推行烏爾都語的同時,巴基斯坦限制少數民族語言。特別是限制信德語在教育系統和政府機構中的使用范圍。1948年,1300所信德語中學被全部關閉,但旁遮普語卻沒受到太多限制。
印巴分治后,兩國隨即因為宗教沖突和克什米爾問題變成死敵。為避免宗教仇殺,1000萬印度教徒和500萬穆斯林分別遷入印度和巴基斯坦。
▲穆哈吉爾移民進入巴基斯坦
印巴分治前,信德省60%的土地被印度教商人控制。印度教徒遷往印度后,信德人沒能拿回屬于本民族的土地。在巴政府運作下,75%的空置土地被用來安置從印度遷入的穆斯林(穆哈吉爾移民)。
此外,印度教徒走后在城市中留下的房產、小工廠也陸續分給了移民。得到好處的移民開始依附于旁遮普人,構成旁遮普-穆哈吉爾共同體,壓制其他民族。
▲旁遮普人占據絕對優勢
信德人原以為獲得獨立后,自身的政治經濟地位會增強,沒想到得來的卻是旁遮普族主導的政府有目的性的削弱。甚至在信德省內,占據土地工廠的穆哈吉爾移民都有壓制信德人的勢頭。
至50年代中期,巴基斯坦各民族都對旁遮普族的打壓政策感到不滿。人口最多的孟加拉人要求獲得更多議會席位。
▲孟加拉人口稠密
山區的俾路支人要求獨立,阿富汗則要求巴基斯坦歸還其境內的普什圖人聚居區,信德分離主義也在這股浪潮中蠢蠢欲動。
旁遮普人對此大為恐慌,索性在1955年將旁遮普、信德、俾路支、普什圖各省合并為西巴基斯坦省,一并取消信德、孟加拉等省級語言地位,抵消孟加拉人口優勢的同時加強對其他民族的控制。
▲孟加拉人毆打與巴國有合作的人
三、難分的家
20世紀50年代后,少數民族們愈發不滿旁遮普族的壓制,普什圖和俾路支都產生了分離運動。
信德人中生成了尋求民族權利平等訴求的社會思潮和政治運動,在信德語言運動影響下,進而發展為追求信德獨立。信德政治家古拉姆·賽義德推動的“信杜德什運動”成為信德分離運動的領導力量。
▲信杜德什運動旗幟
信德民族分離主義以“語言民族主義”為主要形式發展起來,古拉姆·賽義德等信德民族主義知識分子為信德語的獨特性和古老性感到自豪,他們認為信德語的書寫系統比烏爾都語更加先進。
1959年,巴基斯坦決定將首都從卡拉奇遷往北方的伊斯蘭堡(1967年完成遷都),此舉再度引發信德人不滿。
▲遷都
伊斯蘭堡位于旁遮普人聚居區,遷都意味著卡拉奇失去了中央政府所在地帶來的投資虹吸效應,同時也不再享受基建的優先權。外國駐巴使領館、企業總部大量遷往伊斯蘭堡。
旁遮普人聚居的拉合爾、拉瓦爾品第等城市卻遷都獲得更多資源,信德人面臨政治、經濟雙重邊緣化的危險。
▲伊斯蘭堡
越來越多信德人認同“信德人被旁遮普人剝削”的觀點,為信德民族主義、分離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土壤。
同時期,巴國其他少數民族的抗爭也在愈演愈烈。1971年,印度贏得第三次印巴戰爭,迫使巴基斯坦承認孟加拉國獨立。巴基斯坦恢復了原有的信德、俾路支等4省的區劃設置。
▲孟加拉國獨立
戰敗使旁遮普人的影響力下降,阿里·布托領導的巴基斯坦人民黨上臺執政。 布托是信德人,但他并不是激進的分離主義者。作為執政者,他堅定維系巴基斯坦統一,甚至不惜強力打壓信德分離主義。
▲阿里·布托
但孟加拉國的獨立刺激了信德人,賽義德為首的信德分離主義者加緊活動,他們要求除外交和財政政策由聯邦政府負責外,其它權利歸信德??;爭取把信德語確定為省唯一的官方語言;爭取信德人在軍隊和文職官員中占有四分之一的名額;督促政府還土地給信德人。
信德省的學校、城鎮中出現大批“信杜德什運動”擁護者,他們不斷組織工人罷工和學生示威游行,甚至試圖與俾路支、普什圖分離主義者合作,共同對抗巴政府。
▲俾路支分離武裝
當然,信德的主流還是在獲得自治權限的基礎上留在巴基斯坦,特別是布托上臺后,通過選舉和任命方式,將大量信德政治精英納入中央和地方政府,提升了信德人的話語權。 可惜好景不長,布托失敗的經濟改革觸動了軍方利益。1977年,阿里·布托被軍方將領齊亞·哈克推翻并被處以絞刑,旁遮普族為主的軍隊建立軍政府。
信德族被大量清除出政府系統,信德族支持的巴基斯坦人民黨被認定為非法組織,信德民族主義政治集團遭到沉重打擊。
▲齊亞·哈克
同時,軍政府在信德省內扶持穆哈吉爾和旁遮普族移民,致使信德省族群關系惡化,信德民族分離主義激進派對其他族群的極端仇恨不斷升溫。
1988年9月的海得拉巴騷亂造成上百人傷亡,是信德省族群沖突人員財產損失最慘重的一次,巴政府被迫在信德省實施宵禁。
▲信德人不甘心被壓迫
直到1988年軍政府倒臺,巴基斯坦各政黨恢復運作,旁遮普人的“穆盟”和信德人的人民黨開始了交替執政(穆盟執政期更長一些)。
▲巴基斯坦人民黨旗幟
冷戰結束后,隨著信德分離主義核心人物賽義德在監禁中去世,信德分離運動陷入低谷,但少數激進分子堅持武力斗爭。
“信杜德什解放軍”和“信杜德什革命軍”已演化成恐怖組織,在信德省大中城市和農村地區不斷發動襲擊。
▲賽義德
2007年,阿里·布托之女,時任巴總理的貝·布托(信德人)遇刺身亡,這再度激起信德人的不滿?!靶哦诺率策\動”一度在巴基斯坦抬頭。
▲貝·布托
近年來信德分離運動雖陷入低谷,獨立的火焰卻并未熄滅。曾經的獨立靈魂人物賽義德,在信德人心中依然有較高地位。
2023年1月18日,在古拉姆·賽義德119周年誕辰之際,巴基斯坦警方與信德民族分離主義團體之間爆發沖突,巴軍方在當地實施宵禁并逮捕了大量信德分離主義支持者。
▲賽義德墓碑
但獨立建國并非多數信德民族主義者的首要目標。爭取實質性的省自治權和資源分配公平才是絕對主流,畢竟即便信德脫離巴基斯坦,自身也難以面對印度的威脅。
況且信德坐擁全國最大的兩座港口(吞吐量占全國85%),經濟條件遠好于俾路支等貧窮省份,信德人還能通過人民黨獲得全國執政權,因此信德人獨立運動聲勢遠沒有俾路支人那般浩大。如何讓民族語言獲得官方語言地位,如何獲得與旁遮普人相近的政治地位和資源才是信德人首先考慮的。
▲中巴經濟走廊,穿越旁遮普卻“錯過”信德
對于旁遮普人占多數的巴基斯坦政府來說,一味的壓制無法解決境內的民族分離運動,只有不斷發展經濟做大蛋糕,同時做好利益分配,才能夠有效的解決信德等民族的分離運動。
▲現任巴基斯坦總理夏巴茲是旁遮普人
—(全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