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89年8月12日,北京的盛夏,熱烈似火,生機蓬勃,應著這改革開放的東風,一切都是一片欣欣向榮。
聶榮臻元帥看著窗外的熱鬧,不禁陷入了回憶中,想起那些曾經一起并肩作戰,出生入死的戰士戰友們,還有很多犧牲在敵人刀槍下的愛國人士,無辜百姓。
因為自己眼前看到的這一切和平景象,是他們的犧牲換來的。
想著想著,一陣電話鈴聲打斷了他的思緒,自己挪動這輪椅,到電話前接了起來:“您好,我是聶榮臻,您哪位”
聽著聽著,聶元帥神情凝重了起來,九十歲高齡的他,也就在一瞬間,兩行老淚縱橫而下。過了大概兩分鐘,聶元帥一句話沒說,只在最后說了一句:“好,我知道了”
聶元帥
掛了電話,元帥閉上了眼睛,努力的讓自己平靜下來,因為還有重要的事情等著他去做。
聶元帥緩緩睜開眼睛,收起來了眼淚,叫來了秘書,口述了一封唁電。
唁電是寫給一位名叫戎冠秀的共產黨同志的,驚聞她的逝世,這位人民子弟兵的母親,讓聶榮臻元帥內心悲痛至極。
此人是究竟是什么來歷呢?為何會得到聶榮臻元帥的親自唁電??
勞苦大眾一員,加入中國共產黨
戎冠秀的出生,與眾多勞苦大眾是一樣的,甚至相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她的所遭受的,是更多的苦難。
出生于1896年,時代的悲劇,注定了她個人的悲劇,民不聊生年代,戎冠秀家中本就已經一貧如洗,父親卻在給地主家做工的時候,因為弄壞了勞動工具,沒錢賠償,被毆打致死。
明明知道父親是含冤而死,卻無能為力,在戎冠秀的內心深處,就積累下希望這些地主惡霸們早日被消滅的念頭。
沒有了父親這根頂梁柱,被生活壓垮的母親,忍痛把14歲的戎冠秀,送給附近的一處人家,當了所謂的童養媳。
與原先和母親一起生活的清苦相比,在婆家的生活似乎更讓人痛苦,雖說不會被餓到,可不餓的代價,是飽受身心的摧殘。
公婆仗著家里有點錢,滿身惡習,尤其是公公,還經常到牌館,輸了回來心情不好,總會找到理由對戎冠秀打打罵罵。
配圖
婆婆更是心機頗重,處處防著童養媳倒還能理解,可連自己兒子李有她都腐防著,擔心兒子和兒媳會跟她搶財產,早早就跟兒子提出了分家。
美其名曰是分家,只不過是給了一處倒了半邊墻的房子,一袋糧食,就連這么點東西,在夫妻二人都收拾好準備過日子的時候,又被公婆搶了回去,理由是公公輸錢了,抵押了。
配圖
戎冠秀不認命,自己找到山溝里開墾荒地,憑借著勤勞的雙手,荒地也被戎冠秀打理的生機盎然,在秋天里也迎來了大豐收,可最終還是被地主盯上,以這塊地是他們的唯由,搶走了。
這大概就是時代的悲哀,好在苦難在戎冠秀這里,成了一把激勵她更加積極向上的里利劍。
隨著全國開始抗日戰爭的形式,戎冠秀雖然不懂,但是他看到共產黨人能幫助窮苦人,打土豪,分田地,減輕了窮苦人的生活負擔,能讓老百姓過好日子,還免費開設學堂,讓自己家孩子去讀書,這讓戎冠秀心里的這桿秤,徹底的傾斜到了共產黨這邊。
1937年,戎冠秀夫婦二人在抗日熱情的感染下,積極地與共產黨人密切合作,加入到革命抗日的動員工作當中來,因為夫妻二人表現出色,先后都成為了一名中國共產黨。
真正的“人民子弟兵的母親”
戎冠秀沒什么文化,大字也不認得幾個,加入共產黨,雖然不能像戰士們那樣能勇猛作戰,也不能像那些有才學的人那樣去指點江山,但她從內心深處,真誠的心甘情愿為革命事業貢獻自己的一切。
作為地地道道的農家婦女,縫縫補補總是會的,戎冠秀針線上的活兒可是村里做的數一數二的。
一開始每天晚上都組織村里的女人們,聚在一起,做軍鞋,做衣服,還有一些戰士們破破爛爛的衣服,拿過來也會給縫補,爭取第二天都能讓戰士們穿的干干凈凈。
戎冠秀
經常一做就是大半夜,趕上戰爭頻發的時候,都要連軸轉,不吃不喝也要保證戰士們的衣食的供應,軍隊領導們多次勸說讓她們注意休息,表現答應好好的,結果半夜又偷偷爬起來做。
在戎冠秀的帶領下,部隊上的戰士們,就沒再缺過吃的穿的。
晚上做衣服鞋子,縫縫補補,白天還要負責到戰場后方照顧打仗時候受傷的傷員,一百多斤昏迷的戰士,戎冠秀最多的一次,一天背上23個,而且她自己卻只是一個身高一米六,體重不到一百斤的瘦弱女子。
戎冠秀
無法想象,那么一個小小的身軀,是什么樣的信念,讓她擁有強大的力量,能夠堅持下來,或許,正是因為從前見過,受過太多的苦難,不想讓更多人再遭遇了 ,所以希望接盡自己的所能,輔助這樣一支能帶領人民走向勝利,走向幸福的隊伍,實現那一天。
讓戎冠秀記憶尤其深刻的,還是當年的“百團大戰”,那是次大戰,成了華北地區打的最兇猛的一場,105個軍團作戰,從來沒有過的規模,持續時間也是最長的,戰爭條件也是極其艱苦的。
“百團大戰”的時候,各地的物資都被封鎖,進來相當困難,在這種情況下,戎冠秀更是不遺余力,面臨敵人的“三光”的威脅,她沒有沒有退縮。
百團大戰
敵人的封鎖,導致大大小小的路線都被封鎖,尤其為了怕百姓們給共產黨隊伍送物資,手段更為兇殘,可戎冠秀帶領鄉親們,還是會冒死找到送物資的路線。
后來聶榮臻元帥曾經說過:“百團大戰,戎冠秀同志功不可沒,若是沒有這番民擁軍,我們也很取勝”。
正因為如此,百團大戰勝利后,表彰大會上,戎冠秀被授予了“子弟兵的母親”這一稱號。
那時候的戰士們,看到戎冠秀帶著隊伍,帶著糧食,藥物,各種所需物資來到他們面前的時候,就像見到了自己的母親一樣。
說像母親,一點不夸張,她為了照顧一位命懸一線的小戰士,三天三夜在身邊守護著,喂飯,喂藥,擦洗,眼見每天給他喂的都是只有幾粒米的稀粥,缺少營養,她甚至在自己手腕上割開口子,用自己的血液給戰士補充營養。
當戰士醒來,得知這一切的時候,跪在地上直喊娘,而戎冠秀卻只說了一句:“該是我們老百姓感激你們,是你們在為我們舍生忘死的在打仗”
這樣的事情多到講不完,在戎冠秀的心目中,這些都再平凡不過,她說:“共產黨是窮苦百姓的大救星,戰士們都在用命為老百姓謀幸福,我做的這些太微不足道了”。
為革命,痛失愛子
當解放戰爭爆發,戎冠秀毫不猶豫的送出了自己的三個兒子,雖然只有小兒子李金蘭符合了當兵的標準。
送走小兒子去當兵的那天,若說戎冠秀的心中沒有不舍,那是假的,但她心里清楚,好男兒,就該上陣殺敵,保家衛國。
小兒子這一走,戎冠秀的心中,當然盼著兒子能夠凱旋歸來,可上了戰場,腦袋就是別再褲腰帶上的了,就必須做好兒子會犧牲的準備。
所以當得知李金蘭犧牲在了抗美援朝的戰場上的時候,戎冠秀顯得很淡定,只說了一句:“金蘭,是我們家的驕傲”
當前來安慰的人群散去,她一個人在屋里哭了很久,這天下哪有母親,不希望那自己孩子能陪伴在身邊的,只是他更清楚,國家更需要他。
抗美援朝
后來在一次表彰大會上,毛主席看到她的時候,趕忙上前慰問:“我知道您就是那位偉大的子弟兵的母親,在這里一定要深深的感謝你,真的非常了不起”。
主席的話,讓戎冠秀知道,這份贊揚,是美譽,是肯定,但更多的是激勵,帶著主席的期望,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為國家,為黨和人民,做更多,讓“子弟兵的母親”的形象,更加的生動,更加的飽滿……
1989年8月12日,英雄的母親,戎冠秀與世長辭,得知消息的聶榮臻元帥,腦海里全是當年百團大戰時,戎冠秀帶著一眾百姓,為戰士們不顧生死奔波時候的場景。
百團大戰勝利的背后,整個革命事業勝利的背后,是戎冠秀帶領的百姓們的一針一線,一糧一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