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央視新聞消息 近日,北京警方揭露一起新型電信詐騙案件,不法分子以兼職為名實施"發工資不干活"騙局,騙取受害人手機SIM卡用于跨境詐騙。警方提醒公眾:任何要求上交手機或個人證件的招聘均需高度警惕。
央視新聞報道 截圖
案件直擊:零工市場現“清閑工作”
47歲的務工人員老李在零工市場應聘清潔工,對方承諾日薪130元、管飯且工作輕松。抵達公園后,兩名中介以"園方禁止拍照"為由收走所有人手機,卻未分配工作。整整12小時,工人們僅收到一份盒飯,直到當晚8點拿回手機時,47人的手機號全部停機。警方調查發現,其中36個號碼在12小時內撥打了7000多通詐騙電話,涉及全國23個省份。類似手法還出現在群演招聘中:65名群演被收走手機4小時,91個號碼撥打3000余次詐騙電話。
央視新聞報道 截圖
技術揭秘:兩部手機搭建“語音中轉站”
民警介紹,詐騙分子采用"手機口"技術:境外人員通過即時通信工具與境內一部手機通話,同時將受害人SIM卡插入另一部手機,兩部手機開啟免提后形成語音轉接。這種方式使來電顯示為國內號碼,降低接聽者警惕。例如在群演案件中,詐騙分子利用此技術在4小時內完成3000次詐騙撥號,受害人手機卡成了"犯罪工具"。
法律后果:涉事者面臨刑責與信用懲戒
目前,兩起案件中10名嫌疑人因涉嫌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被刑拘。根據《反電信網絡詐騙法》,非法買賣、出租手機卡將面臨刑事處罰,同時可能被實施5年內限制銀行賬戶非柜面業務、納入征信黑名單等懲戒。警方特別提醒:求職時若遇收取手機、證件等要求,應立即拒絕并報警;發現手機異常停機需第一時間聯系運營商核查。
防范指南:筑牢個人信息安全防線
設置SIM卡PIN碼:可防止他人未經授權使用手機卡。
警惕異常招聘:對"高薪清閑""需保密"等話術保持警覺,正規單位不會強制收走私人財物。
定期核查賬單:發現異常通話記錄或扣費及時聯系運營商和警方。
保護個人證件:身份證、銀行卡等切勿出借,避免成為詐騙鏈條一環。
央視新聞報道 截圖
警方強調,此類詐騙利用受害人貪小便宜心理,看似"輕松賺錢"實則淪為犯罪幫兇。公眾需增強法律意識,切勿因小利陷入刑事風險。如遇可疑情況,可撥打全國反詐專線96110舉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