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由移民執法引發的風暴正在撕裂美國。美國兩黨的移民戰爭,為何突然升級成一場可能動搖國本的危機?
競選時,特朗普就曾提出過“史上最強驅逐令”,要求每天至少逮捕3000名非法移民。但聯邦執法部門即使拼了命的抓,高紀錄一天才抓了2300人。
綜合央視新聞、環球網等媒體報道,為了完成業績,美國移民與海關執法局一大早就突襲了洛杉磯縣的7處地點,逮捕了44人。
而這種無差別搜捕迅速激化矛盾——作為長期庇護非法移民的“藍州”核心,洛杉磯社區居民以肉身阻擋執法車輛,甚至爆發肢體沖突。
沖突畫面通過社交媒體發酵后,抗議浪潮席卷全城。
當晚,千名示威者揮舞墨西哥國旗、蒙面高呼口號,部分激進分子向警方投擲石塊。
次日局勢急轉直下:抗議者包圍聯邦大樓,試圖沖擊拘留中心解救被捕者。
在拉美裔聚居的派拉蒙市,全副武裝的聯邦執法者與數百名抗議者對峙,執法人員發射了催淚瓦斯和震爆彈,橡皮子彈,還有其他非致命子彈,抗議者用石塊水瓶反擊。
現場的新華社記者親歷了這場混戰:一名記者手臂被催淚彈擊中,攝影師的左腿則留下橡皮子彈造成的紅腫傷痕。
眼看局勢逐漸失控,聯邦當局緊急請求增援,特朗普跳過加州州長,直接空降了2000名國民警衛隊,這也是1965年以來總統首次未經州政府強行調動警衛隊。
國防部長赫格塞斯更是直接將抗議定性為“犯罪集團操控的恐怖襲擊”,并聲稱北方司令部已備妥500名海軍陸戰隊員待命。
這意味著本應對外御敵的軍隊矛頭首次明確轉向本國公民。
對此,洛杉磯市長卡倫·巴斯針鋒相對,怒斥聯邦執法局行動“未提前通知”,重申庇護城市立場;當地警方也拒絕配合聯邦驅逐令。
這種聯邦與地方的公開割裂,讓移民問題徹底淪為政治角斗場。
隨后,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的言論進一步火上澆油。
他宣稱洛杉磯已被“非法移民占領”,要求國土安全部、國防部和司法部“解放洛杉磯”,并威脅起訴阻撓執法的加州官員,并表示“將向任何地方派遣軍隊追捕施暴者”。
州長紐森則反擊稱總統“獨裁”,轉發特朗普講話視頻時配文:“這不是民主領袖該有的行為。”
與此同時,紐約曼哈頓爆發聲援加州的示威,150人與警方沖突致20人被捕。中國駐洛杉磯總領館緊急發布安全提醒,建議華人遠離集會區域。
對于中國而言,美國的內耗或許意味著戰略機遇,但更需警惕其轉移矛盾、對外冒險的慣用手法:當國內移民戰爭難解時,炒作“中國滲透”或成煽動民意的工具。
其實,這場表面針對非法勞工的行動,實則暴露了美國更深層的危機。
從烈度看,特朗普與加州政府的對抗已超越口水戰:聯邦軍隊鎮壓平民的場景,正在消解民眾對“民主燈塔”的信仰。從廣度看,紐約的響應表明,近半數未投票給特朗普的州可能形成反抗聯盟。而最致命的在于深度——當國民警衛隊的槍口對準納稅人,美國人對安全的認知將被徹底顛覆。
更危險的是,民間3.9億支槍支的存量,意味著街頭沖突隨時可能升級為武裝對抗。
歷史總是驚人相似。1965年洛杉磯瓦茨暴動導致34人死亡,根源正是種族矛盾;如今移民問題成為新導火索,而特朗普的強硬做派恰如當年動用軍隊鎮壓的州長布朗。
不同的是,今天的社交媒體放大著每一聲槍響,每一滴鮮血都在加速社會撕裂,這場沖突可能成為美國分裂的催化劑。
加州作為經濟第一大州,獨立呼聲本就存在,如今聯邦高壓手段更給了分離主義現實理由。紐約的聯動表明,其他民主黨主政的“庇護州”可能加入抗爭。若抗議者與持槍民眾合流,甚至可能演變成武裝對抗。
特朗普“解放洛杉磯”的威脅與紐森“獨裁”的指控,折射出聯邦與州權的憲政危機。
而軍隊鎮壓公民的場面,正在撕裂美國人的國家認同——當人們發現納稅武裝的軍隊調轉槍口對準自己時,安全感崩塌的速度可能超乎想象。
眼下,白宮似乎有意將矛盾焦點轉向移民問題,以掩蓋其與馬斯克在“大漂亮法案”上的分歧。但無論動機如何,洛杉磯的催淚彈煙霧已籠罩整個美國政治生態。
這場“移民戰爭”已不僅是政策分歧,而是關乎美國未來方向的生死博弈。洛杉磯的槍聲或許只是開始,隨著特朗普持續推進驅逐計劃,更多城市將陷入混亂。
當軍隊向公民開火時,加州獨立不再只是口號,而可能成為民意選項。聯邦制根基被動搖,持槍民眾與國家機器的武裝對峙,將把美國推向“低烈度內戰”的深淵。
洛杉磯的槍聲或許只是序曲。這場由移民問題引爆的認同戰爭,正在用最暴力的方式回答一個終極問題:美國究竟是誰的美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