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赫爾曼·鮑辛格爾說過,有鄉愁的人,通常都不會思念多彩的傳統民族服裝,也不會思念故鄉通俗樂或者類似的組裝產品,而是思念特定的人,思念親友,思念鄉音,家鄉菜,街角小酒館,自然風光中的漫游。
簡而言之:思念的是那些熟悉的日常生活,是在一個特定背景和環境中代代相傳的生活。
一直都有個習慣,每到一個地方,都會去當地的舊貨市場逛逛。在那里,可以嗅到悉悉索索日子的味道,可以遇到最明顯又是最隱蔽的故事,可以發現那個躲在器物背后的代代相傳的生活。這些貌似失去價值而被遺棄的器物,往往是和日常平凡生活聯系起來的,它們“蘊含“了人們對記憶的理解,以及生活和人際關系的變遷。
每一個舊貨攤的后面,都有一個厲害的主人,都有一個關于生活的故事。關于舊貨的形成,其實更多的是過去的生活風格與態度的縮影,換句話說,這種“舊”,是器物在空間和時間中存在的最自然的狀態,是一個人的生活完整的美學呈現。每一件物品,似乎都是主人內心的展現,是他們對于生活的愛與理解。
所見舊物如遇故人。這也正是器物的魅力吧,物品隨著時間與人一同自然前行,見證著不應忘記的物質過去的存在,以及驅動這種存在的某種價值和意義。于是,器物就順理成章的成為了人的行為與世界的介質,貌似若無其事使用著的東西,其實都會因文化與環境的不同而呈現不同姿態。長久存在,一直銘刻于時光之中的器物,能以一種超越自身的價值的價值,傳遞著每代人的思維核心與方法,使我們于其中獲得了不斷變化又不失精髓的、傳統智慧的方法,并影響著我們,成為我們的性格和人生觀的一部分。
對于每個人而言,器物的本質是用,是用這些自己所愛之物,作再造生活之用。將喜歡的器物,一點點地收集到一起,再將其帶入自己的生活,這樣的話,便有可能一步步發覺怎樣才是“適合自己的生活”。當然,在不斷的尋找適合自己的各種器物的同時,其實也是在尋找一個屬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且,每一件費勁心思搜羅來的器物,在進入到我們的生活的時候,已經帶上了生活所賦予的各種表情。如此相伴,幾年后、幾十年后,在日子流變中,器物的表情還會再度變化,歲月會為它們染上顏色,會使它們刻上劃痕,也可能會產生裂痕……但這就是它們該有的樣子,也令它們不卑不亢,更為特別。
器物是一組證明我們在這世間起過作用的象征,是我們從這若夢浮生中獲得的物質、文化和情感的收入。器物在我們求偶、成家的過程中日漸增加,反映出我們的趣味、財富、歷史、文化與政治傾向,又成了我們的信仰和希望的象征。像作家皮埃爾在《非洲閃電號》里是寫的那樣。
多謝大家的關注,我們的新書已經出版。
我們的研究和寫作還會繼續,雖然路一定很遠,一定很長。我們也愿意繼續分享我們的迷茫和走出迷茫的那種快樂,分享我們所能看到的值得珍惜的一個個日常,以及它們生長出的世界......
同時,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和我們一起看到。看到那個看不見的日常。 期待一起相聚,一起尋日用之道,一起發現日用!
發現日用:https://item.jd.com/10122723675768.html
日用之道:https://item.jd.com/10122721588242.html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