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社交圈合并不了?快看這對夫妻咋破局
老張和老婆麗麗的社交圈,那差距就像天上的星星和地上的土豆,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
老張是工程師,天天和機械零件打交道,朋友都是些實打實的“理工男”。
而麗麗,是個文藝青年,喜歡寫寫畫畫,朋友圈里全是文青和藝術家。
這倆圈子,往天上一扔,八竿子打不著。
有次,麗麗心血來潮,把她的文青朋友都請到家里來開“藝術沙龍”??蛷d瞬間被改造成了小型畫廊,墻上掛滿了畫,地上擺著詩集和畫冊。
老張也被硬拉過來作陪。他的那些工程師朋友,平時大大咧咧慣了,突然闖進這么個文縐縐的場合,一個個都跟木頭人似的,不知道該把手往哪兒放。
麗麗的朋友問:“老張,您覺得這幅畫表達了什么情緒?”
老張撓撓頭說:“這不就是一破畫嘛,能有啥情緒,我的情緒倒是有點緊張?!?br/>大家都愣了一下,然后哄堂大笑。
輪到老張反擊。
他邀請麗麗和她的文青朋友去看他的機械作品展。展廳里擺滿了各種機械裝置,老張站在前面講解,麗麗的朋友聽得云里霧里。
有個朋友問:“這玩意兒有啥用?”老張說:“有用?這就像你們寫的詩,有啥用?”
大家又是一陣笑。
后來,老張和麗麗想了個折中的辦法。他們把家里的一間空房改造成了“混合俱樂部”。
一邊布置成文藝角,放上畫架、書架;另一邊布置成技術角,擺上機械模型、電子元件。
這樣,不管麗麗的朋友來開“藝術沙龍”,還是老張的朋友來搞“技術交流”,都有自己的地盤。
每周他們還組織一次“跨界活動”。
比如,讓工程師朋友和文青朋友一起動手做機械雕塑,或者搞個“詩意機械”創意比賽。
誰也沒想到,這些活動還挺受歡迎。
工程師們在做機械雕塑時,發現藝術其實也沒那么高深;而文青們在給機械作品寫詩時,也發現技術也有它的美感。
慢慢地,老張和麗麗的社交圈開始有了交集。
有人開始對跨領域的東西感興趣,甚至還有人因此找到了新的興趣愛好。
老張發現自己也能寫出幾句有詩意的話,而麗麗也學會了欣賞機械的美感。
他夫妻倆也在這過程中學會了理解和支持對方的興趣愛好。
老張不再覺得麗麗的朋友“不著調”,麗麗也不再覺得老張的朋友“沒情調”。
如今,他們家的“混合俱樂部”反而成了朋友們都愛來的地方。
老張感慨:“這社交圈的融合,就像我們當年結婚時的磨合期,得互相包容,互相理解,總能找到共同點的?!?br/>麗麗也笑著說:“是啊,說不定哪天,你也會變成一個浪漫的機械師,我也會成為一個有技術范兒的藝術家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