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于@錘錘,江蘇魚類志,水生生物學報,中國農學通報。
廣東男子釣獲帶刺“變種泥鰍”
2025年5月30日,IP地址為廣東的博主“@錘錘”大晚上發布視頻展示自己的漁獲,似乎這是他第一次解鎖的魚類,自己并不知道品種,于是發不出來詢問網友們:“你們這叫這是啥魚?”
網友們相當熱情,這個視頻點贊才600多,但卻有接近2000條的評論!其實不是網友們喜歡給人解惑,而是他展示的這條魚確實很值得關注。
視頻開頭博主就握住了這條魚,就光這個鏡頭還看不出是什么魚,但可以看到其魚體非常光滑,顏色是綠褐色的,局部被燈光照射到后似乎變成了黃色。這條魚的背鰭非常特別,不是常規的形態,而是一連串的棘刺。
這條魚劇烈的掙扎,很快就扭到了地上,此時我們可以看到它的腹面是白色的,整條魚有種鰻魚的感覺。但隨著它的扭動,更多的細節展現在了我們面前,可以看到其體型細長,肚子很臃腫,前端稍側扁,尾部扁薄,體長可達25–38厘米。頭部尖長,吻端向前突出形成管狀吻突。體側好像有不少的花紋和短斑,不過不太明顯,顏色很接近體色。
博主不停地伸手企圖用手作為參照物展示這條魚的體型,不過這條魚太“激動”了,不停的扭動掙扎,好不容易我才截了幾幀相對清楚的圖片。
這是什么魚?有個網友說是變異的品種。
不過大部分的網友卻認出來了這就是中華刺鰍(Mastacembelus aculeatus),只不過大家是用地方俗稱來叫的,包括:刀鰍魚、豬麻鋸、鈉錐、臘錐、棺材尖和死佬鉆等等。我就很喜歡看網友們用當地的俗稱來叫魚,非常漲知識,而且各具地方特色,莫名讓人有些感動。
認出了品種,下面就是熱烈的討論了。
在評論區學知識
居然敢直接抓中華刺鰍?一些可能是吃過虧的網友們紛紛表示,這么抓風險很大啊!因為刺鰍背上有刺,要是被割傷就“過癮”了。
中華刺鰍的背鰭確實很特別,其背鰭前部由31-33枚獨立硬棘緊密排列組成,不過后方其實還是有軟鰭條的,一直延伸至尾柄,形成連續鰭膜。這些硬棘非常銳利,中華刺鰍可以通過控制肌肉操控這些硬棘豎起或者放平,顯然就是一種防御性的設計了。
當狩獵者企圖吞咬中華刺鰍的時候,它們就能主動豎起這些棘刺,讓狩獵者無從下嘴。而且棘基部與毒腺組織關聯,刺傷入侵者時可分泌黏液引發劇烈的疼痛,這確實很具有威懾力。
很多網友都驚嘆這條中華刺鰍的肥碩,確實,這條中華刺鰍看起來真的太大了,可惜我不太會目測,也不能確定有幾斤,估計能有個接近2斤吧?你覺得呢?
來自廣西的一位網友則表示大家是少見多怪了,他本人曾見過6斤重的野生個體,那個時候大家都以為是釣上來了鰻魚。
好家伙!6斤!就算是鰻魚也非常大了!不過我懷疑當時他看到被釣上來的應該是大刺鰍(Mastacembelus armatus),雖然都是刺鰍屬的,但是物種不同,大刺鰍聽起來就是比較大,也確實,目前有記錄的最大的大刺鰍體長65米,體重接近4斤。如果這個網友說的是真的,那破紀錄了啊!
另外一些網友則似乎解讀了為啥這條中華刺鰍,他們認為這條中華刺鰍應該是懷孕了,所以才會這么臃腫。于是他們都建議博主將這條魚給放生掉。
以往看到那些建議別人放生的評論,我都是很不屑的,人家釣到的,只要不是保護動物,想留想放確實是個人意愿。不過這次我對這些建議放生的網友就沒有什么意見了,確實放生帶籽母魚算是做好事,很多釣魚佬是真的會這么做,尤其是中華刺鰍也確實不多見了。
你看這個網友就說:“這魚現在太罕見了,中華刺鰍,我有30年沒見過了。”這個網友的IP的廣東。
中華刺鰍雖然并非保護動物,但它們的數量確實變得很少了,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人類對刺鰍的過度捕撈,這種魚很受歡迎的,據說營養豐富,能作為食療食材。另外,水體的環境污染和水利設備的興建也使得它們的野生資源遭到嚴重破壞,曾經真的是差點資源枯竭了!
所有的刺鰍品種都不太好受,上面說到的大刺鰍最慘,雖然不是國家級保護動物,但在廣東、福建、貴州等省已將其列入省級重點保護的野生水生動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