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5日下午13:30,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212室舉辦了一場主題為“這30年媒體生態的變與不變”的學術講座。本次講座由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老師秦暢主講,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鞏曉亮老師主持,吸引了眾多師生參與。講座圍繞媒體生態的演變、傳統媒體的挑戰與機遇以及媒體人的轉型路徑等議題展開,為在場師生提供了深刻的洞見。
講座伊始,秦暢教授以自身職業軌跡為軸,生動勾勒了過去三十年中國媒體生態的顛覆性變遷。她坦言,從1993年踏入上海人民廣播電臺的黃金時代,到親歷2015年智能手機普及引爆移動互聯網革命,再到2023年其個人視頻號“秦暢City”開通之際,新能源汽車已悄然移除廣播硬件——音頻主戰場徹底轉移至線上APP,這三十年堪稱“翻天覆地“。秦教授通過關鍵年份的節點性事件,清晰描繪了這場變革的脈絡。
在剖析媒體行業面臨的挑戰時,秦老師以SMG的改革為例,揭示了隨著技術的發展引發的傳統媒體行業的陣痛,傳統媒體不僅受眾不斷流失,廣告收入下降,人才也流失嚴重。她坦言,如今應屆畢業生進入如SMG、上報集團等傳統“大廠”的難度已今非昔比,行業門檻顯著提高。然而,新媒體也為傳統媒體人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然而,危機中亦孕育著生機。秦暢教授強調,新媒體平臺同樣為傳統媒體人開辟了廣闊的轉型空間和全新的職業可能。
秦老師還以自己的視頻號“秦暢City”為案例,詳細介紹了傳統媒體人的轉型路徑。她提到,自己在開通視頻號時,僅配置了拍攝團隊,策劃、剪輯、運營全由自己完成。這種低成本啟動的方式,讓她能夠更靈活地掌控內容創作的方向。她拒絕買量推廣,依靠朋友圈裂變積累首批粉絲,強調內容為王,只有提供有價值、有深度的內容,才能在新媒體時代立足。 結合多年傳播實踐,秦暢教授提煉出在自媒體時代做好內容的“四有”心得:
心里有人:時刻心系受眾需求與感受,建立深度連接
眼里有光: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心與洞察力,發掘獨特視角
嘴下留情:堅持專業操守與人文關懷,理性表達,避免極端
腳底生風:保持行動力與敏銳度,快速響應熱點,深入現場
在互動環節,秦老師回答了師生們關于媒體轉型、內容創作和職業發展等方面的問題。她給傳媒學子提出了建議:機構媒體仍然需要有行業經驗的內容操盤手,學生應該積累相關經驗,提升專業技能。同時,她鼓勵學生嘗試自媒體,把自媒體當作創業項目,做自己擅長的內容,忍過數據寒冬。她還提到,未來的媒體行業需要跨界人才,學生應該學習多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如傳媒+數學、傳媒+技術等,以增強自己的競爭力。
秦老師的講座不僅回顧了過去30年媒體生態的變遷,也為在場師生提供了寶貴的思考和啟示。她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深刻見解,為同學們提供了一個深入了解媒體行業變遷的平臺,也為傳媒學子的職業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指導和啟示。
圖文 | 查舒婷
編輯 | 陳佳琪
審核 | 杜彬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