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耐"二字,藏著成功的終極密碼。讓我們從《人民日報》6月11日第20版的文章《》中,學習如何把握好“能”與“耐”的辯證關系↓↓
能耐、能耐,既有能,又有耐。能,指的是本事、水平、才干,往往以知識、學問、悟性為根基;耐,指的是恒心、韌性、定力,每每以信念、毅力、心性為支撐。能是向外突破的銳氣,可以像利劍那樣劈開頑石;耐是向內沉淀的韌性,能夠像青松那樣堅韌不拔。
能與耐辯證統一,二者既不可或缺,也不能偏廢。無耐之能或如流星一般短暫,無能之耐恰似枯木一般僵化。有能無耐,能就無以依托,持續干事就沒有保證;有耐無能,耐就沒有根基,成就事業就無從談起。故而,能需以耐守持,耐需以能破局。用耐涵養能的根基,用能為耐賦予力量,才能使事業興旺發達。好比竹子生長,既要有勢不可擋的破土,又要有經年累月的扎根,如此,方能秀拔云天。
中國古代匠人用失蠟法鑄造青銅器,僅手工雕刻一個細紋蠟模就需耗費數月。清代玉雕“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圖”,玉料重萬斤,工匠輪班雕刻,每日僅推進少許,整個工程耗時數年,遂成稀世珍寶。當代“中國天眼”射電望遠鏡,從構想到建成歷時22年,科學家們從建設選址到球形反射面方案,處處反復論證,終于成就獨一無二的國之重器。學識淵博、才能卓越,甘愿幾十年甚至一生只做一件事,還要有堅定的意志和驚人的毅力,才能成為能耐兼備、德才雙優的大國棟梁。
青玉大禹治水圖山子,清乾隆,高224厘米,寬96厘米,座高60厘米,重5000kg。(圖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然而,毋庸否認,當下也有不少人有能無耐或能強耐弱,他們總像被一種無形的力量裹挾著、推動著,靜不下心來,耐不住寂寞。有的官員上任伊始便猛燒“三把火”、大砍“三板斧”,恨不得一夜之間出政績、出奇跡;在一個單位干上幾年就盼著提升,沒提升就焦躁難耐,甚至為了提升而不惜數字造假、政績摻水。有的學者坐不住冷板凳,不愿做扎扎實實的基礎性長遠性工作,喜歡吹糠見米、立竿見影,渴望一舉成名、一鳴驚人,甚至不惜學術造假、成果作偽。有的企業一味追求利潤,只圖賺快錢、快賺錢,總想輕松投機取巧、不愿艱苦創業創新,甚至不惜殺雞取卵、竭澤而漁……凡此種種,都是追求短期功利的表現,恒心和韌性不夠,其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有能無耐,猶如利劍無鞘,或會自傷。明代文學家、書畫家徐渭才華橫溢,詩文書畫俱佳,更通曉兵法謀略,可因屢試不第、命途多舛而精神崩潰,最后瘋癲自殘,抱恨而終。英國科學家弗萊希曼和美國科學家龐斯急于發表研究成果,在未充分驗證實驗可重復性且數據存在漏洞的情況下,公然宣布實現冷核聚變,一時引起全球轟動,可后續實驗室無法復現結果,最終認定其為“科學烏龍”。揆諸現實,此類因急功近利而反噬自身的事例,屢見不鮮。
看來,真正的能耐,當如錢塘江潮——既有洶涌澎湃的能量,又有按月溯流的耐心。須知,成長不是心血來潮的沖動,而是千錘百煉的鍛造;成功不單是百米沖刺的奪標,更是鐵杵成針的修行。從這個意義上說,每個銳意進取而又持之以恒的人,都在為“能耐”二字書寫新的注腳。(作者:胡建新)
★能需以耐守持,耐需以能破局。
★成長不是心血來潮的沖動,而是千錘百煉的鍛造;成功不單是百米沖刺的奪標,更是鐵杵成針的修行。
★所有向上生長的驚艷,都源自向下扎根的力量。(摘自:)
★添土、踩實、再添土、再踩實,穩扎穩打,才能鋪就向上向前的通途。(摘自:)
★善于在發展大局里找定位,敢于在時代潮流中抓機遇,“無中生有”的另一面就是“敢為人先”。(摘自:)
★為一飛沖天歡呼,更要為沉潛篤行喝彩。(摘自:)
跟著人民日報學寫作↓↓↓
來源:《人民日報》(2025年06月11日 第20版)
原標題:“能”與“耐”(金臺隨感)
本期編輯:張佳睿(實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