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煜禾
有一類企業,你可以做他的客戶,但最好別當他的股東。
比如海天味業。
靠一瓶醬油打天下,海天的市場占有率和品牌口碑基本上無人能敵,買他的產品,做他的客戶是可以的。但在對待股東這塊,海天仿佛換了張臉。
股價2020年末見頂,從117最低跌至31,即便反彈到現在仍舊是“膝蓋斬”。
股價低迷,上市公司通常會回購股票,至少在姿態上跟股東和散戶站在一起。
海天在2023年底雖然也推出了回購方案,但確實差了點意思。
一方面,回購的目的并不是注銷股份,而是用作股權激勵或員工持股。
眾所周知,只有把股份注銷了才是真正給股東創造價值,在面團里少摻點水,面團才能結實點。而以股權激勵為目標的回購,用大白話來說,就是將鐮刀暫時收起來,交給其他人來割,畢竟拿到股權激勵的人,早晚還是要賣的。
另一方面,回購的金額也差點誠意。
這次回購的金額大概5~8億,最后實際花出去5.6億,這是什么概念呢?
首先,海天長期有一兩百億的現金趴在銀行,回購的金額不到公司現金儲備的5%;其次,根據24年財報,光是銀行利息已經有5.5億,跟回購金額差不多,即便回購的股份虧了,也只是虧點利息。
當然,虧利息不虧本金,從資產安全來說當然是好的,但是從股東回報來說,真金白銀才是最真誠的投票,而海天管理層的誠意,大家心里也有數。
從回購的反面來看,海天高管們的減持就狠多了。
在21年股價最高峰的時候,黃文彪率先減持落袋超9000萬元。22年初,一眾高管再開始新一輪減持潮,大幾億資金落袋,成交均價80-90元,不光釀得了醬油,還割得了韭菜。
那增持呢?除了招商系的金融產品之外,其他高管動作寥寥,簡直不忍心用文字描述。
但這還不是最關鍵的。
股價一波過山車之后,海天味業面臨的行業變化,競爭格局,跟以前已經有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這將決定海天味業的中長期表現。
從產品線來看,雖然海天現在的調料品類已經非常豐富,但醬油依舊是營收的核心,占比高(50%以上),毛利高(40%以上)。
然而醬油的天花板已經肉眼可見。
隨著外賣餐飲的發展,消費者變得越來越懶,還愿意買醬油自己做飯的人已經越來越少。指望餐飲企業撐起這塊缺失的需求也不現實,畢竟對企業來說,在安全和衛生的前提下,降成本才是核心,所以面向企業的調味料銷售,很難做到高毛利。
更重要的是人口趨勢。一方面是干飯人見頂甚至減少,另一方面是每個家庭的人口數越來越少,從以前的一家N口,到三口之家,再到現在“一人吃飽全家不餓”,都直接沖擊調味料的需求,總不能在貓糧狗糧里面加點醬油或者蠔油吧?
這樣的宏觀形勢,體現在行業數據上,便是醬油的增長速度逐級放緩,從兩位數逐步下降到個位數,市場從做蛋糕轉為分蛋糕階段。
當市場進入存量競爭,最好的情況就是增收不增利,從同行碗里搶飯吃才能活下來,否則就是市場份額被其他人侵蝕,營收利潤雙降。
體現在財報中,能清晰看到海天和同行競品千禾味業的營收,從此前的齊漲齊跌,變為你漲我跌,你死我活的狀態。
預見到行業的天花板后,海天也在積極尋找第二增長區間,對內開拓新產品,對外開拓新市場。
然而,這兩條路都有很大的困難。
先說說新產品。
海天的跨界幅度,還是比較大的。作為一家調味料企業,不光繼續在調味料賽道做文章,甚至踩到飲品和甜品的領域,賣蘋果醋、豆奶、純凈水,甚至雪糕。
不知道你看到“醬油雪糕”的第一反應是什么,反正我是下面這樣——
這種心態,反映了海天跨界的第一個大難題:
對品牌的反噬。
當一個消費品牌深入人心的時候,會導致消費者很難擺脫對這個品牌的原有印象,加大對新產品的接受難度,新老元素產生矛盾和沖突,也就是品牌悖論(Brand Paradox)。
第二個難題是,跨界要直面原行業龍頭的挑戰。
現在無論是純凈水還是豆奶,甚至雪糕,這些賽道本身都有大眾熟悉的品牌,海天作為新入局者,除非新產品確實能擊中消費者需求,且獨一無二,否則很難分一杯羹。
那么,對外拓展這條路,海天能不能走得通?
從外部投資行動來看,海天也已經在印尼和越南設立子公司,開拓東南亞市場。
但這一戰略方向來看,增長空間可能并不大。
我們可以參考日本醬油龍頭龜甲萬的出海史,他們出海的第一站選擇美國,一方面是因為美國作為頭號大國,消費者的收入和消費能力確實不低,消費得起;另一方面是他們幾乎沒有吃醬油的習慣,如果將消費習慣成功培育起來,那將有非常廣闊的市場空間。
事實上,龜甲萬通過賣醬油配菜譜的方式也確實成功做到了。
跟冒險的龜甲萬相比,海天則選擇了一條保守的路徑,因為東南亞消費者本身就有吃調味料的習慣,不需前期投入資源教育消費者,培育市場需求,直接殺進去賣醬油就可以了。
但這條風險看似更小的模式,卻暗藏兩大風險。
第一,印尼和越南消費者收入偏低,消費能力有限,除非海天主要賣“科技和狠活”,否則很難適應市場。
第二,東南亞的調味料市場,早已被外資企業吃得七七八八。
其中,聯合利華、味之素、亨利等外資品牌,在印尼和越南已經吃下超過一半的市場份額,味之素甚至在二戰前已經開始布局東南亞,戰后隨著地緣格局的變化而加快擴張。
無論從品牌的歷史積淀,還是經銷渠道都有不足,海天作為后來者想要從中分杯羹,難度可想而知。
開拓全球市場,到底是打造新海天,還是“打醬油”,要看管理層愿意付出多大的勇氣和努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