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費主義盛行的當下,養生行業如同一匹脫韁的野馬,狂奔在市場的賽道上。然而,當這匹野馬沖破了道德與法律的韁繩,消費者便成了無辜的犧牲品。
重慶的胡女士怎么也沒想到,自己竟會在美容美發店掉進一個“天價養生”的深坑。短短五個月,她被誘導消費91萬元,結果不僅沒見到所謂的“清血排毒”“消除結節”等神奇效果,反而背了一身債,最后被迫賣房還貸。
更諷刺的是,市場監管部門認定商家虛假宣傳后,僅罰款1萬元,而商家至今只愿退還4萬元。
“養生”變“養債”
胡女士的遭遇,堪稱“精準收割”的典型案例。起初,她只是被健身教練推薦到這家永琪美容美發店做美容,卻在店員層層話術下,一步步淪陷:5萬元辦卡,隨后又被推銷“腸道清理”“腎臟保養”等玄乎其玄的項目。店員不斷洗腦,她不斷刷卡,甚至一個項目還沒做完,就被忽悠預付下一個。最終,91萬元像流水一樣砸進去,換來的只有一張張網貸賬單和信用卡欠條。
經胡女士舉報后,監管部門調查認定,涉事商家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存在虛假宣傳行為。可罰款1萬元的處罰,對比商家收割的91萬,簡直像在撓癢癢。
更離譜的是,商家僅同意退還“未做項目的金額”4萬元。可胡女士的訴求很明確:退80%(約70萬),因為那些所謂的“養生項目”,根本就是一場騙局。
罰款1萬,是在鼓勵違法嗎?
這起事件暴露了兩個赤裸裸的現實:
1、違法成本太低。商家虛假宣傳獲利91萬,罰款僅1萬。這種“罰酒三杯”式的懲戒,無異于變相縱容。
2、消費者維權太難。胡女士耗費一年時間舉報,結果仍是“自認倒霉”。若非迫于債務壓力賣房,這場騙局甚至不會浮出水面。
法律明文規定,虛假宣傳可“退一罰三”,但現實中,消費者往往陷入舉證難、周期長、執行難的困境。而商家呢?換個馬甲繼續忽悠下一個“胡女士”。
誰來為消費者的沖動買單?
胡女士的遭遇固然令人同情,但背后也有值得反思之處:為什么她會一次次刷卡,甚至不惜借貸消費?除了商家的話術陷阱,對健康的焦慮、對“速效養生”的盲目信任,同樣是推手。而美容行業的亂象,正是利用了這種心理——把“養生”包裝成“救命稻草”,把消費者變成“提款機”。
罰款1萬不痛不癢,這樣的處罰力度,如何震懾行業亂象?如果每次違法都能“低成本過關”,黑心商家只會更加肆無忌憚。
據業內人士透露,正規的美容院盈利的非常少,或者說都賺不到太多錢。美容院基本都是靠項目賺錢,但這些項目很多都是擦邊的。
此外,清揚君注意到,涉事的永琪美容美發店招上標示的是上海永琪連鎖。后者官網介紹稱,集團創立于1999年,是專業的美容美發連鎖性機構。永琪秉持以客戶為本,堅持品質服務與專業技術,時刻將社會責任牢記于心,以創新為驅動力,積極推動行業的正向發展。堅守誠信經營,堅持技術創新是永琪的重要經營理念。
針對永琪美容美和上海永琪連鎖的關系等事宜,清揚君嘗試通過郵件聯系上海永琪連鎖,但但截止發稿,未收到答復。
清揚君點評:
監管部門雖認定商家違法,卻只開出1萬元罰單;面對商家“退4萬了事”的敷衍,也是束手無策——協調權不等于強制力,這樣的處理結果,對商家而言不過是隔靴搔癢。
胡女士計劃走法律途徑維權,這是她的權利,但過程注定漫長。而更緊迫的問題是:如何避免更多人掉進同樣的坑?
91萬買來的不是健康,而是一記沉重的教訓。但愿這樣的教訓,能換來監管的雷霆行動,而不是下一個受害者的血淚故事。
注1:素材內容和本文圖片來重慶廣電第1眼。
注2:本文為清揚君自媒體原創內容,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或抄襲,違者必究。轉載合作請聯系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