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8月8日,27歲的周總理和21歲的鄧穎超在廣州成婚,結為革命伉儷。從此,他們兩人不離不棄、相濡以沫,共同攜手走過了五十個春秋,結下了深厚的夫妻情誼。
周總理和鄧大姐的愛情故事,在黨內傳為了一段佳話,時至今日,也仍然感動著無數人。
然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其實在鄧大姐之前,周總理就已經有過一段“戀情”了,但由于各種原因,他們最終沒能走到一起。
那么,這個女孩兒是誰呢?她又有著什么樣的故事呢?
這個女孩兒名叫‘張若名’,河北清苑縣人,1902年2月出生。
她自幼聰明伶俐、性格倔強。8歲時,父母將她送到天津上小學,畢業后便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直隸北洋第一女子師范學校就讀,與比她小2歲的鄧穎超成了同學。
在直隸女師就讀期間,張若名學習非??炭?,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但她并非“死讀書”之人,相反,她思想進步、興趣廣泛,在各方面都表現得都十分積極。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后,張若名積極投身愛國學生運動浪潮,參與組織了“天津女界愛國同志會”,還被推舉為評議部部長,并作為天津正式代表之一,兩次赴京參加反對“巴黎和會”簽字請愿活動。
在青年學生和各界愛國人士的堅決斗爭下,以徐世昌為首的北洋政府不得不作出妥協,不僅釋放了被捕的愛國學生,還罷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等親日派官員,與此同時,中國代表拒絕在《凡爾賽合約》上簽字。
這些成功標志著“五四”運動取得了直接勝利。當然,盡管這并未徹底實現廢除不平等條約的根本目標,但“五四”運動的勝利,對于當時的思想文化、對外關系、社會經濟、政治變革等方面都造成了較大的影響。
張若名、劉清揚、向警予、蔡暢等一批巾幗英雄,更是在此次運動中,首次向世人展示了新女性在愛國運動中所展現出的強大力量。以至于在運動過后,女權組織還掀起了開辟女子職業、促成女子經濟獨立的運動。當然,這些都是后話了。
在“五四”運動中,張若名,這位年僅17歲的青年女學生,其表現出的沉穩干練、勇敢無畏遠超同齡人,使其一度成為名噪津門的巾幗英雄!
這年8月5日,時任山東濟南鎮守使、親日派分子‘馬良’(1937年投靠日軍),為了鎮壓愛國學生運動,在濟南逮捕并殺害了回教救國后援會會長馬云亭、朱春祥和朱春燾三位愛國回民領袖,制造了震驚全國的“濟南血案”。
馬良的暴行轟動了全國。于是,從23日開始,山東、天津各界代表紛紛趕赴北京請愿,要求嚴懲罪魁禍首馬良,而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八月反馬良運動”。
8月27日,張若名跟著周恩來、郭隆真等一批革命青年也趕赴北京參加運動,結果不幸被逮捕入獄。后來,北洋政府懾于民怨聲威,在關押了一日后便將他們釋放。
此次牢獄之災,不僅沒有使張若名對反動者產生畏懼之心、對革命產生動搖之念,反而更加堅定了她推翻封建反動統治的決心,她相信,只有堅持革命,才能改變中國之命運。
同年9月中旬,經周恩來、張若名提議,“天津學生聯合會”和“女界愛國同志會”的20名骨干,聯合成立為——“覺悟社”。當時,周恩來在覺悟社的代號為“5”,化名“伍豪”;張若名的代號為“36”,化名為“衫陸”。
次年1月20日,在第一期的《覺悟》創刊號上,張若名發表了一篇名為《“急先鋒”的女子》的文章。她在文中高聲疾呼:“女子解放從女子解放做起,不要等著旁人解放!”“要具革命的精神,去實行解放,少數人預備造就多數人的解放生活。”
毫無疑問,張若名在文中對于“女權”的論述,給那個“男尊女卑”的封建壓迫時代造成的沖擊力是巨大的,她在鼓勵廣大女性追求解放的同時,也引導了中國女權運動發展的方向。張若名真不愧為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驅!
在那段時期里,周恩來和張若名一直保持著真摯的革命友誼,兩人志趣相投、郎才女貌,以至于身邊的同學、朋友等都認為他們是天造地設的一對,就連鄧穎超在當時也是這樣認為。但兩人真正確定戀愛關系,則是在1920年11月赴法勤工儉學后。
1919年12月底,數萬名愛國學生和群眾在南開前廣場集會聲討日本發法西斯制造的“臺江事件(即第一次福州事件)”,結果卻遭到了反動政府的殘酷鎮壓。
次年1月下旬,周恩來、張若名等4名請愿代表被反動軍警逮捕。在獄中,他們大義凜然、堅貞不屈。
但也正此次牢獄之災,讓他們清楚地認識到通過和平方式救國已不可能實現,于是,他們決定前往歐洲,以尋求救國之真理。
11月初,周恩來、張若名、郭隆真、劉清揚等共同登上了“波爾多斯”號郵輪,正式踏上了赴法勤工儉學之旅。
最初,張若名跟周恩來的關系非常親密,張若名還在“中國少年共產黨”里擔任執行委員一職。但隨著革命形勢的變化,兩人的思想也逐漸發生了分歧。
在旅歐期間,接受了共產主義思想后的周恩來毅然選擇了職業革命家的道路,并長期奔波于法國、德國、英國,從事黨的宣傳、組織等工作。相比之下,張若名則更加希望能夠在法國有個安定的學習環境。
后來,由于張若名與擔任“少共”書記的任卓宣發生了嚴重的分歧,加上其出身問題,使她在黨內受到了審查。
在經過這一系列的波折之后,張若名逐漸放棄了原來的信仰,最后甚至決定退出“少共”,自此與周恩來分道揚鑣。
事實上,當周恩來接受了共產主義思想后,便定下了“要為無產階級奮斗”的遠大志向,因此他認為自己的終身伴侶,一定要跟他志同道合,能夠跟他革命一輩子。但顯然,此時的張若名已經不是他心目中的最佳人選了。
正如后來周總理對侄女周秉德說的那樣:“……我覺得她(張若名)不一定和我志同道合,所以我毅然地和她斷了?!?/p>
1924年7月,周恩來奉調回國,后進入廣東黃埔軍校擔任政治部主任。而張若名則繼續留在法國讀書,后考入里昂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成為中國第一位留法女博士。
周恩來回國后的第二年,就與鄧穎超在廣州結了婚。但對此,身在法國的張若名并不知情,直到1928年周恩來從莫斯科開完中共“六大”取道里昂時,才將這一消息告訴了她。
張若名為他們致以誠摯的祝福,同時也衷心祝愿我黨能早日取得革命的勝利。同時,張若名再次向周恩來保證,自己雖然離開了黨組織,但絕對不會出賣朋友和黨的秘密,“做一個不是共產黨員的革命者,永不泄露黨的機密”。
1930年5月,張若名與同在法國里昂大學攻讀博士的楊堃結婚。第二年,夫妻倆一同回到了祖國。
1948年,夫妻倆應云南大學校長熊慶來之邀,前往云南大學執教,張若名則擔任云南大學中文系教授。他們在云南度過了一段平靜而短暫的時光。
1955年4月,周總理在前往印尼參加萬隆會議途徑昆明時,特地在省委招待所召見了張若名夫婦。
看著這位昔日朝夕相處、生死與共的革命戰友,周總理非常感慨,他說道:“多年不見了!”接著又說:“我代表小超問若名姐好?!?/p>
然而誰能想到,這竟是他們的最后一次見面!
由于早年“退黨”的問題,張若名在1957年的“反右”運動中吃了不少的苦頭,身心受到了巨大地折磨?;叵朐凇拔逅摹边\動時期,年輕的張若名面對敵人的屠刀和牢獄都沒有屈服,但這次,她卻真的熬不住了。
1958年6月18日上午,系里召開了反右批判會,要求張若名承認諸多不實的歷史罪名,她倍感羞辱,最后毅然跳入了學校旁的一條小河中,自此結束了她傳奇而悲壯的一生,年僅56歲。
然而,由于各種原因,周總理和鄧大姐當時并不知情,直到多年后才知道張若名被迫害致死的消息。
在他們的親自過問下,1963年,云南大學黨委才對張若名的錯誤批評進行了重新甄別,并向家屬賠禮道歉。但由于各種原因,張若名一直沒有被徹底平反。
直到20多年后,即1980年,在鄧大姐的親自過問下,云南大學黨委終于為她平反昭雪、恢復了名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