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作者:Rita Aksenfeld
想象vs.真實,大腦有“分身”?
同一系統,多重任務
腦區處理真實視覺信號和想象畫面時高度重疊,但兩者卻不混淆——大腦就是這么聰明。
圖片來源:Zephyr/Science Photo Library
實驗證明,光與影也能“騙”大腦。實驗中,研究團隊給志愿者呈現不同透明度的黑白條紋疊加電視靜態噪點,同時讓他們想象或確實看到了條紋,并記錄他們的主觀報告。這種巧妙設計揭示了大腦分辨策略。
神經影像結果顯示,感知現實時,視覺皮層與高級視覺區域高度活躍。想象畫面也會激活類似腦區,但兩者活動之間存在細微的時間和強度差異。研究指出,特定腦區(如某些前額葉區域)在調節這兩者區別中發揮橋梁作用——它們負責給“我是真的看到了”貼標簽。
這與精神疾病有什么關聯呢?研究之一的共同作者Nadine Dijkstra強調:這種分辨能力對于正常生活至關重要——一旦失衡,可能與精神病、幻覺癥狀(如精神分裂癥)有密切關聯。換句話說,我們常說的“想象力太豐富”,也可能意味著大腦“現實邊界”出了問題。
這一研究方法新穎,融合了感知與想象實驗,讓主觀報告與fMRI數據同框,為理解幻覺機制與精神障礙提供了大腦運作層面的新視角,并且向普通讀者揭示了一個人人都好奇的問題:“你到底是看到了,還是想到了?”,具有科普價值。
真實與虛擬,只差幾句「大腦說明書」
現實與想象并未被大腦“糊涂記憶”,而是由微妙的大腦網絡調控,實現精準區分。這不僅是認知神經學的突破,也為精神疾病的早期識別提供了切入點。你是否也曾有“那一秒,我真以為是真的”的體驗?如此可見,科學,就在我們每一次的“眼見”與“心想”之間。
友情鏈接
中國科協之聲
中國科協官方公眾平臺。傳播科協聲音,凝聚價值共識,弘揚創新文化,展示科協形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