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力量,從來都不容忽視。
4000多年前,良渚文化的玉器已融入紅山文化元素,陶寺文化的銅禮器則吸收大汶口技術,跨區域文化交流推動了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
隋唐時期,日本先后十幾次派出遣唐使來中國學習文化,效仿中國建立各種制度,推動形成了日本歷史上著名的“大化改新”。中國的造紙術、火藥、印刷術、指南針、天文歷法等,更是有力推動了人類文明發展進程。
北宋汴梁因《清明上河圖》中的市井文化成為世界最大都市;工業革命時期曼徹斯特憑借文學與科學社團文化,孕育出紡織技術與自由貿易思想。
從古至今,文化都是經濟發展的引擎、國際交流的紐帶甚至是城市興衰的密碼。
1
“大干一場”
這一點,廣東深有感觸。
5月22日,第二十一屆文博會上,廣東重磅出臺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政策包”,提出一攬子87條政策措施,覆蓋影視、演藝市場、動漫影視、網絡游戲、電子競技、網絡視聽等6個領域,全力激活廣東文化產業市場潛力和投資熱力。
這個文化“政策包”里頭,到底包含哪些內容?咱們一個個來看。
其一,影視政策15條,覆蓋院線電影、電視劇、網絡劇、微短劇,圍繞打造環珠江口影視產業帶、建立影視創作選題庫、健全扶持激勵機制、完善產業體系、資助前沿科技應用、鼓勵推廣交流、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影視合作、支持人才引進培養、健全拍攝服務體系等方面,形成高集成度的影視政策。
啥意思?一句話概括:廣東要打造更多的影視基地,生產更多優秀的影視作品。更通俗一點說,廣東要打造更多的橫店,拍出更多的《哪吒》!
其二,演藝市場政策17條,聚焦市場培育,圍繞打造國際一流演藝城市群、培育壯大演藝市場主體、促進市場供給和消費、拓展“演藝+”產業鏈條、培育演藝新空間、推動演藝賦能“百千萬工程”、做強大灣區特色演藝展會、發揮行業協會引領作用、加強演出市場服務保障等,在多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同樣一句話概括:廣東要舉辦更多的優質演唱會、音樂會、藝術節、運動會,聚集更多的演藝人才!
其三,動漫影視政策15條,聚焦動漫產業中影響力、關注度最高的影視方面,圍繞營造大灣區動漫影視良好生態、鼓勵優秀作品創作、支持應用前沿技術、加大作品獎勵、加強人才引進培養、推動全鏈生態協同等環節,提出系列政策措施。
這是要干啥?廣東要進一步培育動漫影視生態,打造“全球動漫影視高地”!多建動漫影視城,多生產優秀動漫作品。
其四,網絡游戲政策13條,圍繞支持原創精品和科技創新、優化營商環境、打造產業集群、完善支撐體系、強化服務保障機制等方面形成政策舉措,創新力度大,填補了廣東在該領域的政策空白。
廣東還是很有魄力的,長期以來,很多城市對網絡游戲產業都是避之不及,不敢明面支持。但實際上,很多高科技領域,都是游戲產業帶動的。典型的是英偉達,2022財年之前,英偉達的核心業務長期是游戲。在獨立顯卡市場,英偉達長期占據著80%以上的市場份額。
《黑神話:悟空》的全球爆火,也讓大家意識到游戲的文化力量。廣東這波發力,是想搞出更多的《黑神話:悟空》!
其五,電子競技政策18條,圍繞完善“雙核多點”產業布局、加強電競內容生產、構建頂級和特色賽事雙軌體系、加強市場主體和人才培養、推動場館建設與科技賦能、優化產業發展環境、提升服務保障水平等,提出系列舉措,清晰了管理責任,釋放出更強發展信號。
早在2008年,國家體育總局就將電子競技改批為第78個正式體育競賽項目。雅加達2018年亞運會將電子競技納為表演項目。乘著這股東風,廣東將進一步成為“全球電競高地”!
其六,網絡視聽政策9條,著眼在全國競爭中強化廣東優勢,圍繞加大資金扶持和金融支持、提升產業園區發展能級、提升優質內容供給、加速全產業鏈布局、打造全球網絡直播經濟高地、推動文化科技融合發展、促進大灣區產業協同發展、加大人才引育力度、提升政府服務企業水平等方面,提出系列鼓勵扶持政策。
一句話概括:廣東想要生產更多好電視、好顯示屏,并打造全球網絡直播經濟高地!
整體看下來,筆者的感覺是,廣東這回動真格了,要在文化領域全方位地大干一場。
2
“路線圖”很清晰
為什么說廣東動真格了?細看這些政策,并非空中樓閣,而是有目標、有路線、有真金白銀投入的。
先看目標。筆者梳理了一下,各大政策里有著清晰的表述:
影視產業。打造環珠江口影視產業帶、建立影視創作選題庫、完善影視產業體系、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影視合作、健全影視拍攝服務體系……
演藝產業。打造國際一流演藝城市群、培育壯大演藝市場主體、促進演藝市場供給和消費、拓展“演藝+”產業鏈條、推動演藝賦能“百千萬工程”……
動漫影視產業。構建廣州、深圳動漫影視“雙核”高地;鼓勵生產全年齡段原創IP動漫影視內容;支持動漫影視機構應用前沿技術;加強動漫影視人才引進培養……
網絡游戲產業。對標國際一流水平,大力培育、挖掘、引進優秀游戲團隊和優質項目;鼓勵企業圍繞游戲領域“卡脖子”技術開展研發;優化營商環境;打造產業集群……
電子競技產業。完善“雙核多點”產業布局、大力扶持電競內容生產、構建頂級和特色賽事雙軌體系、加強市場主體和人才培養、優化產業發展環境……
網絡視聽產業。加大資金扶持和金融支持力度、提升產業園(區)發展能級、提升優質視聽內容供給水平、打造全球網絡直播經濟高地、加大網絡視聽人才引育力度……
再看路線。產業千城千面,各地該如何執行?別急,這些政策已經劃出了重點:
一是突出扶持精品生產。
二是突出全產業鏈扶持。
三是突出大灣區協同聯動。
四是突出鼓勵前沿技術應用。
五是突出支持文化出海。
六是突出人才引進培養。
七是突出營造良好環境、強化服務保障。
這些,都是各地要著重落實的“考點”。
發展文化產業,廣東可不是說說而已,是投入了真金白銀的。筆者簡單列幾條給大家看看:
故事影片國內票房達1億元的獎勵500萬元,達5億元的獎勵800萬元,達10億元的獎勵1000萬元,此后票房每增加1億元增加獎勵100萬元,最高獎勵3000萬元;對影視制片基地新建外景地、高新技術攝影棚和應用先進技術設備及設備更新改造的,最高給予2000萬元一次性扶持。
支持演出單位組織優秀演藝作品赴境外演出或參賽參會參展,鼓勵粵產演藝精品海外巡演,對符合條件的最高予以500萬元扶持資金;各地對引進國際知名大型演唱會、音樂節提供便利,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按當地有關規定,對觀眾人數達到一定規模的項目予以獎補,對同一主辦單位每年最高予以400萬元獎補。
經征集評選產生的重點動畫電影選題孵化或劇本創作階段最高給予500萬元扶持,生產階段按完成30分鐘分鏡頭、領取龍標、公映等環節分步給予扶持,合計最高2000萬元。
經公開評選公示,對在游戲科技領域取得顯著突破的優質項目,給予最高500萬元的一次性扶持獎勵……
筆者了解到,這些政策,按照廣東省委、省政府的有關部署,省委宣傳部和省文化和旅游廳、省廣電局等已于近期印發實施,各地市也將出臺配套政策。
有目標、有路線、有激勵,相信各地已經摩拳擦掌,開始行動了。
3
“金脈”與“文脈”
廣東在文化領域的陣仗為何如此之大?這離不開廣東的兩重底氣。
第一是經濟基礎。
2024年,廣東地區生產總值邁上14萬億元新臺階、連續36年居全國首位。
這個體量什么概念?放在全球各大經濟體中,可排進前十,超過俄羅斯、澳大利亞等國家。時至今日,廣東GDP已全面趕超“亞洲四小龍”。
而且,2024年廣東經營主體突破1900萬戶,其中企業超830萬戶,總量均居全國第一,不愧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
廣東同樣是全國文化產業第一大省,文化產業規模總量連續22年居全國首位。2024年,全省規模以上文化企業營業收入2.5萬億元,約占全國1/6。其中,數字出版、動漫、音樂、游戲營收規模分別占全國的1/5、1/3、1/4和4/5。
你也許不知道,“熊出沒”“豬豬俠”“喜羊羊與灰太狼”等國民級IP都來自廣東;廣州科韻路被譽為“中國游戲第一街”,這里匯聚近150家規模以上游戲企業,形成了千億級產值的產業生態圈……
第二是文化底蘊。
廣東的文化底子非常扎實。廣東是全國考古資源涉及年代最全、遺址類型最豐富、田野和水下考古并駕齊驅的省份之一。例如,“南海I號”出水文物總數達18萬件(套),是我國最大的沉船考古發掘項目。
廣東全省現有國家重點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86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65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701項,歷史文化資源的數量、級別均居全國前列。
拿省會廣州來說,廣州是國務院頒布的全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先民們就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建城2200多年來,廣州始終是嶺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位從未動搖。放眼世界,超過2000年城址不變的城市,只有雅典和羅馬等少數幾個。
當千年“文脈”與潮頭“金脈”交融,迸發出的磅礴之勢不可估量。
4
尾聲
底氣之外,還有趨勢。
一方面,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文化含量成為帶動中國消費需求有力釋放的重要因素。例如通過“文化+科技”“文化+產業”的深度融合,廣東迎來文旅消費新增量,2025年春節期間全省4A級以上景區日均接待量同比增長5.9%。
而且,文化產業具有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特點,屬于典型的綠色經濟。
另一方面,文化不僅僅是一個產業,更關乎民族的精氣神、國家的軟實力。文化產業的發展質量,也成為觀察一個地方綜合發展水平的重要維度。
正因此,年初國務院發布《關于推動文化高質量發展的若干經濟政策》,明確提到:
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出口重點企業,促進文化企業和產品、服務“出海”;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進一步提升對文化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和服務水平......
《黑神話:悟空》全球爆火、TikTok上中國歌曲播放量破百億次,都讓我們意識到,文化軟實力已經成為大國博弈新戰場。
在這樣的背景下,廣東省委宣傳部牽頭推出的六大文化“政策包”,恰逢其時!
最多年輕人涌入、最多的出生人口、最多的資本、最多的企業、最多的商服配套設施和供應鏈,這是廣東最大的底氣。
歷史一再證明,當文化符號轉化為商業符號,便形成最可持續的經濟護城河。正如嶺南文化的包容創新基因,始終是廣東發展的原動力。
珠江潮涌,風從南方來。一輪新的文化熱潮,正從廣東開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