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春梅狐貍
新書《圖解傳統服飾搭配》已上線,請多支持
聊聊后臺點名的“蔣雨融的云肩”。
(網絡圖片)
本文你將看到的內容有,關于蔣雨融云肩設計的創新與思考;本文你將回顧到的內容有,《》里提到過云肩搭配學位服的討論;本文你不會看到的內容有,關于蔣雨融身份背景與演講內容的討論(其實我就壓根沒去仔細吃這個瓜)。
下面,正文開始——
1
這甚至不是哈佛的新款
關于蔣雨融的云肩討論在小紅書上就有不少,甚至有的標題直接寫“為啥這款衣服中國卻沒有!”這就滑稽了,因為這款云肩不僅是中國產的,甚至都不是哈佛新款,早在蔣雨融之前就有人與哈佛學位服搭配過了。
(小紅書截圖)
網購APP都有一項識圖功能,隨隨便便就能識別出來蔣雨融的云肩來自于哪家店。可能因為是多年前的老款,也可能是事件人物引發了爭議,所以目前還沒看到掛出“XX同款”的標簽。
本著尊重“原創”的精神,還是要說明一下原款已經下架了,目前在售的不是仿造就是二手。原款是TQQ商家在2020年雙十一開售的,品名叫“錦鯉少女”。全套包括云肩、馬面裙、立領長襖,售價大約在一千六百多元,其中云肩的售價是五百多。
(微博截圖)
(商品圖片)
因為我已經多年不關注這類漢服店鋪了,由于這件事在群里提了一嘴,朋友就說這款其實是多年前的圈內爆款。于是我就用關鍵詞搜了一下,發現在微博、小紅書曬的人的確不少,并且可能由于品名和色彩比較喜慶吉祥的緣故,不少買家的曬圖場合都集中在畢業與婚慶。
我在小紅書以該款的品名+學位服為關鍵詞進行檢索,直接就能得到2024年另一位在哈佛畢業的女生也使用這款搭配學位服。
(小紅書截圖)
可見蔣雨融搭配的云肩除了并非新款以外,就是個公開銷售還有點熱門的商品,并無其他特別之處,可笑爭論的兩端中有不少人誤以為這是什么定制款,想從中找出一些隱晦傳達的信息。可是,這款云肩就連在哈佛都不是第一次出現呀!
2
漢服云肩有哪些不一樣?
但這個云肩的設計的確是有些特別的,雖然它被擺在漢服網店中、出現在漢服照片中并不顯得那么特別,因為“特別”的不是這款云肩的設計,而是大多數漢服云肩的設計。
漢服云肩偏愛將云肩主體做一些擬物變形,最常見的就是各種蝴蝶花卉,而“錦鯉少女”這款則是插入金魚。
(網絡圖片)
這些變形的特點是比較有漫畫感,并且圖案幾乎都是由機繡完成的,會連成一片,層次就比較少,應用的工藝和使用的輔料比較單一。
其次就是垂掛比較多。漢服云肩的垂掛一般有飄帶、穗子、珠簾等,“錦鯉少女”幾乎是我見過的最多的,幾乎把漢服云肩里能垂掛的都掛上了。
(網絡圖片)
第三就是搭配屬性比較強。如“錦鯉少女”的套裝里,白色長襖的衣緣和立領都加了紅色,紅色馬面裙加了黑色底邊,這些是為了搭配云肩而做出的設計“妥協”。
(商品圖)
因為這些設計是不符合明制漢服的一般設計規律的(此處并沒有說這個這類云肩為明代風格的意思),并且脫離云肩后僅以長襖與馬面裙成套也會在視覺上有空缺感,可以說這個套裝里的衣裙就是為了云肩這碟醋包的餃子。
這也是漢服云肩的常見現象,云肩看似是附加的搭配配件,但在設計時被視作了套裝整體,在其中充當的服飾生態位更像是裝飾夸張的翻領或小斗篷。我們之前在《》里提過越劇的云肩衣,也多屬于這類,套用食品行業的命名習慣,這類云肩應該被稱為“風味云肩”更為貼切。
(網絡圖片)
以上這些漢服云肩的特點,并不是說在傳世云肩里看不到。每次說到這類問題的時候,總有大聰明要舉手證明有存在痕跡,中華歷史上下幾千年,想證明什么都能扒拉出外觀相似的文物或模糊匹配的文獻,所以論證更需看重因果邏輯和整體完備。
以垂掛為例,飄帶、穗子、珠簾等在傳世云肩里都可以看到,但并不具備普遍性。《中國民藝館 云肩》一書的附錄中有館藏云肩輯錄,可見傳世還是以“基礎款”云肩為主(云肩形制打算單開一篇,會跟目前出版、發表的書籍和期刊的分類方式有所區別)。
(《中國民藝館 云肩》書頁)
由于制作工藝的差異,傳世云肩分片、分層較多,垂掛也較為靈活,喜歡分片綴連和網結,而這些無法機械化生產的裝飾工藝在漢服云肩里是看不到的。
(《中國民藝館 云肩》書頁)
更重要的是,垂掛越多的云肩,意味著就越華麗隆重,其所用的工藝復雜程度和種類也隨之提升,而這些是建立于現代服裝工業之上的漢服云肩里看不到的。
(一些帶飄帶垂掛裝飾的云肩,網絡圖片)
而這樣華麗的云肩,與之匹配的服裝也是“水漲船高”,盡管可以看到為了“配套”在服裝上加了一些對于明制漢服來說冗余的設計,但依然是不足夠的。
(新加坡華人老照片中的飄帶云肩)
(娘惹服飾中的飄帶云肩)
所以漢服云肩往往是通過色彩呼應來平衡可能存在的搭配不均等問題,很容易造成視覺上看起來貌似元素很多、花紋很碎,實際上缺乏可供細察的工藝的問題。
3
學位服混搭云肩的另一個觀察
作為同樣橫跨明清并在中式風格中出圈的服飾單品,云肩與馬面裙的情況是有所不同的。
混搭馬面裙往往要與原本服裝穿著體系中的生態位進行替換,如替換原本半身長裙的生態位(詳細展開見《》)。而云肩是附加裝飾性配件。當它們同樣作為文化標簽進行展示的時候,也會給人不同的心理觀感。
很多人覺得蔣雨融的云肩搭配比較刻意,雖然這有很多大一部分是在吃瓜以后投射在服裝上的解讀。但既然蔣雨融的云肩是熱銷款,是可以隨意買賣且很多人都與學位服搭配過的,就完全沒有可觀察的地方了嗎?
顯然并不是。這個時候我們就遙倒過來看穿著體系的生態位,如果說馬面裙的出圈流行很大程度的原因是可以替換現代服裝的半身裙的生態位,那么云肩成為學位服的出圈配件則在于,學位服的袍子可以替換明制漢服中外褂類服飾的生態位。
所以我們看明制漢服愛好者用云肩搭配學位服的時候,馬面裙和里面的長袖都不會缺席(僅以國內為例,因為國內的學位袍袖子較短)。如前面提到的另一位在哈佛穿“錦鯉少女”的小紅書用戶,就是全套穿著,只是在長襖之外、云肩之下多加了學位袍。
(左:“錦鯉少女”的學位服搭配;右:明制半袖漢服)
而非明制漢服愛好者(含葉公好龍)在模仿云肩與學位服的組合時,云肩其實是起到替代或覆蓋原本披肩的生態位,除此之外還是保持原有的穿著搭配。當然,馬面裙火了后,搭配馬面裙的人是不少的,但上衣并不會搭配,這里的馬面裙其實還是起半身裙的作用。
(沒有搭配漢服上衣[左]和基本全套搭配的視覺差異)
蔣雨融的的搭配就是這種,她就只搭配了云肩。至于有些人說她“披頭散發”、妝容西化等,只是延展現象,她所錨定的穿著體系就不是明制漢服這個框架。(這里沒有評斷某個穿著體系是忠義的、正當的意思。)
(蔣雨融)
盡管不是所有人都熟悉明制漢服,更不熟悉云肩,但還是能分辨出穿著體系的差異。現在挺多人喜歡使用大量的漢服單品搭配出所謂的“日常”,并在網上曬出搭配成果“大隱隱于街”的路人不識效果,實際上就是因為體系還是現代服飾那套,這就好比你用農貿市場買的原材料和調料做了一份西餐一樣。
本文也僅是以蔣雨融為例,大家可以去檢索這類“混搭”學位服甚至是“混搭”其他、乃至全部漢服單品,從體系生態的角度觀察搭配的差異。類似的討論與思考,也可以延展到許多與“中式”相關的討論中,為何有些元素的使用是有文化傳達意義的,但在另外看似一模一樣的拼貼里卻有了不同的感受和解讀。世界始終是一個復雜的、彼此牽連的、對立統一的世界,所以本文說的也只是觀察和思考,成為“二極管”始終是本號所不擅長的。
感謝閱讀,喜歡請記得分享哦^_^
※ 如無另外標注,文章為 春梅狐貍 原創,如有疏漏歡煩請指正,文章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轉載須經授權并支付稿費;
※ 所使用的圖片、視頻屬于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以協商相關事宜。
* 最近的文章 *
春梅狐貍 傳統服飾
臉著地的藏狐,故紙堆里的服飾愛好者
筆者已出版《圖解中國傳統服飾》《圖解傳統服飾搭配》,請多支持
如果喜歡 ? 記得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