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我們是農村留守兒童;現在,他們變成了另一個意義上的“留守兒童”。
農村社會,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如果說過去的城鎮化推動了農村勞動力進城,留下了大量的留守兒童,那么今天,當這些留守兒童開始長大進入城市后,另一個意義上的“留守兒童”出現了。
2025年最新數據顯示,我國農村60歲以上人口達1.21億人,老齡化率高達23.81%,高出城市近8個百分點。
農村老齡化程度持續高于城市,形成“城鄉倒置”格局。
如此格局,造成了另一個現象,即農村留守老人。對這1.2億農村老人而言,他們當下的處境,猶如當年的留守兒童一樣,值得我們關注。
但更重要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他們不斷變老,這1.2億老人,“沒有未來”。
和許多80后90后一樣,我曾經也是“留守兒童”的一份子。小時候最開心的事情,就是盼著過年,除了過年有壓歲錢之外,更重要的是在這個短暫的日子里,能夠看到自己的父母歸來。
當春節漸漸過去,就迎來了自己最舍不得的日子,即父母出門打工。
到今天,曾經的留守兒童已經長大,根據最新的人口統計數據來看,我國留守兒童人數已經不足千萬,這說明父母開始重視到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即便出門在外,也會把孩子帶在身邊。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新的“留守兒童”也漸漸出現了。
他們是曾經撫養80后90后一代人長大的爺爺奶奶們,隨著他們年齡不斷增長,體力不斷下滑,隨著兒女和孫子們都出門賺錢,他們成了堅守在農村陣地“最后一批人”。
到今天,這批人所面臨的養老問題,遠比當時的留守兒童問題要更為復雜。
和留守兒童相比,留守老人是沒有未來的。
留守兒童因為父母要出門上班,所以交給爺爺奶奶帶,但對留守兒童而言,他們終有一天會長大,然后走出大山、走出農村,來到城市,自己在城市安家,然后組建新的家庭。
而留守老人呢?
他們不斷變老,眼睜睜看著自己身邊的人不斷離去,最后只剩下自己。
這個過程,在今天我看到的更為徹底。
今天陪同學去外婆家,同學在路上就對我說,外婆已經八十多了,自己一個人在家,而她們那個村子里由于人少,天一黑,甚至連路燈都沒有。
當我聽到這里的時候,孤獨感已經油然而生。
到了同學外婆家后,外婆很熱情地招待了我們,給我們煮了昨天剛剛包好的餃子;當我還在疑惑為什么這位婆婆昨天會包餃子的時候,我才聽到她自言自語地說,“那個手機又壞了,你幫我看哈呢?我昨天過生,都沒收到一個人的電話。”
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一個人在家過生,因為手機壞了的原因,還沒有收到一個電話。
我和同學面面相覷,那一刻我們雙方在心里想的可能是一樣的。
在吃餃子的時候,婆婆自顧自地說,自己已經這么大歲數了,也很難再種莊稼了,那個電話總要修好吧,不然萬一自己哪天死了都沒人知道。
這可能是一個老人能夠所說的最絕望的一件事了。
吃了飯,聊了一會天后,同學要走,外婆出門來送,到了車前,外婆先是夸這輛車真好,應該好好賺錢,末了她又說,要不把我也帶上成都去耍吧,年齡大了也種不了地了。
我清晰看到同學臉上苦笑了一聲,卻并沒有說話。
而類似的事情,在農村地區并不少見。
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的出現,本質上原因都是一樣的。
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出門在外上班;當孩子長大后,和父母一起出門在外上班,這個時候,也就只剩下了老人還在家。
能夠怎么辦呢?
這件事是幾乎無解的。
老人若是要跟著孩子們一起出去,就勢必需要騰出一個人來照顧她;即便老人能夠生活自理,能夠自己做飯,但也會因為認不到大城市的路,而出現迷路的情況,最終,還是需要一個人來照顧她。
人口,尤其是年輕的人口,本質上還是勞動力,是就業,是創造財富最直觀的體現方式。
從這個角度來看,留守老人再次繼留守童之后,成為了城鎮化之下,另一個大趨勢。
有可能解決的辦法嗎?
除非,大規模提高進城人員的收入,最理想的情況是,一個人工作,可以養活一家人,但在當下的收入語境下,全家人工作,可能都不夠。
所以,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是無奈之下的選擇。
有多無奈呢?
我同學告訴我,他媽媽來的時候,他外婆是哭著來送的,而且還會送更遠更遠。
對這個年齡段的老人來說,對她而言,每一次見面,可能都是最后一次,每一次聊天,可能都是最后一次。
農村留守老人的問題,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嚴重,但因為這個群體甚至不會智能手機,在互聯網上,他們的存在感恰恰也是最弱的。
從經濟狀況來看,我國1.2億農村留守老人,他們月均養老金只有204元,這遠低于基本生活需求,這也導致超過一半的老人依賴子女。
而農村老人最需要的醫療資源上,更是短缺。
目前我國每萬名農村老人僅1.2名全科醫生;急救響應比城市慢2.3倍,而老人患慢性病率更是高達80%。
在精神上,留守老人更是困苦的。
我國有62%的農村老人存在中重度抑郁傾向,心理危機指數遠超物質匱乏,空巢率近60%,這意味著有超過一半的農村老人,都是獨自居住,精神危機,遠比物質匱乏更可怕。
從資源來看,城鄉資源也出現了倒掛。23.7%農村老齡化率 VS 城市18.5%老齡化率,但公共服務投入仍向城市傾斜。
正如我同學的外婆所言,在巨大的精神孤獨壓力之下,她甚至對家人說出了去養老院的想法,在農村,這可謂是非常大膽的想法。
這批老人,是目前我國最苦最苦的一群人;年輕時他們飽受物質匱乏侵擾,好不容易等到市場化,生活一步步變好,但隨之而來的,就是空巢化和留守農村。
這個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不會變得更好,反而還會惡化。
以70后60后為例,因為計劃生育的原因,大部分都只有一個子女,等到他們老去,等待他們的孤獨感,可能還會更強烈。
這是一個時代蓬勃發展背后的現象,卻也是每個農村家庭不得不重視的現象,也是每個人背后不可言說的傷痛。
當顧家和賺錢難以兼顧的時候,這本身就是一件違心的事情。
對子女而言,子欲養而親不在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親還在,但子女卻很難去盡贍養的完全責任和義務。
這是一個時代的悲哀,也是老齡化社會之下,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
老有所養,今天乃至未來,在多子女和獨生子女的背景下,還仍將是一大挑戰。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