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 950字
預計閱讀時間:3分鐘
當患者拿到病理報告顯示為“肉芽腫”或“肉芽腫性炎”時,常會感到一頭霧水。其實這樣一個專業(yè)的病理診斷術語,就連一些臨床大夫也是一知半解。別著急,本文將從病理學的角度,解析肉芽腫的形成機制、病理特點及其臨床意義。
肉芽腫(Granuloma)是病理學中一種特殊的慢性炎癥反應,主要由巨噬細胞及其演化的細胞增生所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結節(jié)狀病灶。簡單來說,當身體受到一些持續(xù)的入侵(如細菌、異物等),我們的免疫系統就會派出“免疫細胞大軍”中的巨噬細胞等去剿滅這些外來入侵者。這些細胞聚集在一起,試圖“包圍”和“消滅”這些入侵者,將它們局限在有限的區(qū)域內防止其擴散,最終形成了肉芽腫。所以,其實它是身體免疫系統的一種防御反應。
肉芽腫的種類
不同的病因會形成不同的肉芽腫,我們簡單的介紹幾種常見的肉芽腫。
01 感染性肉芽腫
(1)結核性肉芽腫是最常見的肉芽腫,也就是結核桿菌入侵人體(肺、淋巴結、消化道等部位最為常見)后所形成肉芽腫反應。當人體免疫力比較強,且入侵的結核桿菌比較少時,人體免疫反應可以殺滅結核桿菌,反之,可能會有較明顯的臨床癥狀。典型的病理組織學形態(tài)為中央干酪樣壞死,周圍環(huán)繞上皮樣細胞、朗漢斯巨細胞和淋巴細胞。
(2)真菌性肉芽腫,發(fā)病部位以肺臟多見,如:隱球菌感染、組織胞漿菌感染等。有時可見壞死及鈣化。
(3)梅毒性肉芽腫,相對于過去,現在已經較難見到典型的梅毒性肉芽腫,其多見于梅毒第三期,其肉芽腫內也可見到少量凝固性壞死。
02 肺感染性肉芽腫
如結節(jié)病、異物性肉芽腫等。
03 免疫性肉芽腫
如肉芽腫性多血管炎,常見于呼吸道和腎臟。
肉芽腫的形成機制
形成機制比較復雜,涉及抗原識別、Th1免疫反應、巨噬細胞轉化、包裹與隔離等。
肉芽腫的診斷與鑒別診斷
病理診斷是肉芽腫診斷的金標準,但病理診斷又受病史信息、取材量、有效成分、病變內部異質性等因素影響,有時還需參考特殊染色(抗酸染色、PAS染色等)和臨床信息及其它實驗室指標(如免疫性肉芽腫)才能做出正確的診斷。所以,少數病例診斷起來確實具有一定挑戰(zhàn)性。好在分子病理高速發(fā)展的今天,其在肉芽腫病理診斷中起到了高效精確的輔助作用(如:TB-DNA檢查、基因測序鑒別病原體等)。
來源:河南省新鄉(xiāng)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告訴小伙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