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在一場熱鬧的展會上,人形機器人Digit前一秒還在流暢地搬運箱子,下一秒就毫無征兆地臉朝下狠狠砸在水泥地上!箱子散落一地……
敏捷機器人(Agility Robotics)的Digit,作為倉庫“新員工”,本應流暢搬運貨箱。
但當身高1.8米、體重65公斤的大家伙在眾目睽睽之下毫無征兆地失去平衡,而后轟然倒地,著實嚇了圍觀群眾一跳。
這一幕直觀暴露了人形機器人的核心風險:人形機器人的“類人形態”使其具備獨特的安全挑戰,物理不穩定性帶來的巨大安全隱患。
技術故障下,人形機器人不僅需要對于交互物體的保護,也敲響了人形機器人規模化應用的安全警鐘。
若人形機器人摔倒或者故障的一幕,發生在人機交互作業區,人類喉嚨等脆弱部位被機械臂撞擊的風險將不堪設想。
IEEE人形機器人研究組主席Aaron Prather指出關鍵差異:傳統工業機械臂遇險可緊急斷電停擺。但對靠動力維持平衡的動態穩定人形機器人可能很難接近按下急停鍵。此前不少實驗室傳出的視頻都顯示,在機器人出錯過程中,人類很難去控制它們。
“即使按掉急停鍵,結果可能是它直接砸向你,風險更大。”Agility Robotics CTO Pras Velagapudi也警示認為:金屬輕微碰撞人體脆弱部位,后果也可能很嚴重。
當人形機器人動態性能越來越強,趨于人,甚至超越人類,我們也應該開始考慮安全策略的革新。
正如有專家提到,“如果不做規范,未來讓人形機器人突然斷電,相當于把人打暈直接撂倒!”
▍安全是永恒的命題
當前,養老新政出臺,人形機器人被視為養老的重要支撐。
但老年人現階段可能并不需要80kg的強壯守護。
因為當機器人從受控倉庫走向醫院、養老院或家庭,安全挑戰陡增,盲目場景遷移會造成風險升級。
人形機器人的風險遠不止物理碰撞。深層挑戰是超越物理的意識隱患。
尤其是服務于弱勢群體(老人、兒童)時,若機器人無法營造安全感,其交互可能造成深層次的傷害。例如老人害怕被人形機器人抱住,有恐懼感,可能會扭動,造成多個次生風險。
人類天然會對類人形態機器人產生情感投射,外觀與功能的錯位也可能引發信任危機。例如現階段,部分機器人具備類人外觀卻只有基礎功能很容易造成用戶對人形機器人概念失望。
有專家類比:“自助結賬機是機器,你對此沒有額外期待。若它形似店員卻只會復讀指令,用戶必生厭惡。”
目前,人形機器人正陷入擬人化陷阱:IEEE的一份報告就警示道:人類極易將人形機器人擬人化,導致高估其能力和低估其風險。
用戶中心設計師Greta Hilburn的研究更顯示,公眾對人形機器人交互能力(表情識別、手勢、語音、觸覺)的期望遠超當前技術水平。這種期望落差會引發挫敗感,在涉及情感支持(如養老、陪護)的場景尤其危險。
目前,國內有地區出臺政策,讓企業嘗試與醫療機構合作,開發落地基于具身智能的人形等保姆式養老護理機器人,但這種共享空間更需高效的人機交互和安全機制。
因為大多數人形機器人雖有指示燈,但在嘈雜環境,或面對多個人類時展現的處理能力遠遠不夠。例如語音提示易被淹沒,意圖傳達不清將導致混亂甚至事故。人機協作目前仍需要更優的溝通界面和交互機制。
正如IEEE報告呼吁:在人形機器人滲透醫療、教育、養老等敏感領域前,需通過 “動態平衡安全規范”“人機交互協議”“心理影響評估” 等多維度標準,為技術發展裝上 “安全護欄”。
在有監控的結構環境中嘗試落地,小步快跑迭代,摸索出共性特點和規律,或許才是目前養老人形機器人進入市場的可靠路徑。
▍進一步優化安全的舉措與思考
IEEE團隊就提出建議,人形機器人應該拋棄“人形”標簽?放棄以形態定義,而是轉而根據能力、行為、預期用途建立分類體系。
標準組織ASTM International與ISO等機構也正嘗試推動新標準制定:ISO工作組提出“主動控制穩定性”機器人的安全框架,覆蓋波士頓動力Spot四足機器人與Atlas雙足機器人等,強調“目標標準化而非實現方式固化”。例如,剎車邏輯不限制具體技術路徑,但要求機器人在異常時必須通過緩沖機制(如減速、肢體支撐)避免傾倒。
為應對傾倒風險,部分廠商已經開始探索新規則。例如Agility已經為Digit設計了急停新機制:感知到人靠近時,并非粗暴斷電,而是嘗試平穩減速、放下負載,甚至進入低姿態支撐狀態后再關機。
雖然業界已經認識到,人形機器人需要側重物理防護與故障緩沖,如在緊急制動時優先保護操作人員,但波士頓動力安全主管費德里科·維森蒂尼(Federico Vicentini)同樣強調,如避免碰撞、穩定停機等規則、安全目標需統一,但實現路徑可多樣,因為需為創新留空間。
設定安全底線,核心目標是建立普適的最低安全標準。專家解釋:標準并非限制創新,而是明確制造商、監管者、用戶各方對“安全”的共識底線。因為不同場景可有差異標準,但基礎原則需確保公眾能預判人形機器人行為,但試圖制定通用標準可能會帶來挑戰。
IEEE在報告中也承認,在全球技術快速迭代、廠商眾多的背景下,制定完美標準極難?!白屗袇⑴c者同樣‘不滿意’,可能已是現階段的最佳平衡?!?/p>
這使得IEEE探索的標準中,有類似強制要求“外觀-功能一致性”的要求:如醫療輔助機器人若設計為類人面孔,必須具備基礎情感交互能力,否則需采用非人形外觀。
▍結語:安全,是通往未來的通行證
Digit的“摔倒”并非偶然,它揭示了人形機器人融入人類環境的必經考驗。
物理穩定、有效溝通、情感適配、場景適配——每一環都關乎安全底線。
標準制定雖難,卻是產業健康發展的基石。
當“鋼鐵同事”與“機器護工”日益臨近,我們需要思考,是否已準備好,為它們劃定清晰且可靠的安全邊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