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智元報道
編輯:KingHZ
【新智元導讀】AI永生,遲早比人更聰明!Hinton驚人預言:開發超級智能,就是與虎為伴,稍有不慎,人類萬劫不復!
在柏林舉行的Gitex Europe開幕日,「AI教父」Hinton登上主舞臺,接受了媒體專訪。
近年來,他懷疑自己成了「AI界奧本海默」:AI和原子彈一樣有可能導致人類滅絕,但大家對此無動于衷。
在2023年,為了自由討論AI的這種風險,他選擇辭去了谷歌的工作。
BUSINESS POWERHOUSE的創始人Justine Ilone Siporski有幸在現場聆聽了辛頓的對話,最近整理出來了完整的對話。
未來10年的AI,解決黎曼猜想?
他認為AI可以深刻改變醫療、制藥和教育等多個領域。
「它可以更快、更準確地診斷疾病,甚至在醫學影像判讀方面超越人類放射科醫生,同時也能更有效地教育學生?!?/p>
他進一步指出:「如果每年能進行一次全身MRI檢查,并由 AI 解讀結果,絕大多數腫瘤都能在早期被發現,大幅提升癌癥治愈的可能。」
現在的AI還無法取代家庭教師,但Hinton認為未來十年左右就能實現。最后甚至能取代博士生的教育。
目前,他與Valance合作,用AI培訓員工技能,取得了不錯的進展。
在未來十年內,加速科學研究被認為最樂觀和雄心勃勃的AI目標之一。
在這一點,他同意DeepMind的Demis Hassabis的觀點,認為AI將對科學進步特別是數學領域產生重要影響。
他認為接下來的10年左右,AI將在數學方面超越普通人,完成人類尚未證明的數學難題。
不過,預測未來其實非常困難。
Hinton認為:「預測未來五年的發展非常困難,但最好的方法是回頭看五年前的變化?!?/p>
五年前,GPT-2模型剛剛誕生。
當時它已經讓人感到驚艷,因為它可以生成連貫的文本。雖然這些文本的內容常常不靠譜,甚至是胡言亂語,但它確實是連貫的??扇绻F在回頭看,大家會覺得其實還非常原始。
所以他認為最合理的預測就是:現在擁有的技術,五年之后看起來也許會非常原始。
比如,AI的推理能力將變得更強,「幻覺」(hallucination)問題也會大大減少。
將來,AI聊天機器人能對自己剛剛說過的話進行推理,意識到那些說法其實不太合理,而且也缺乏充分的依據。
因此,它們在這方面將更像人類——會反思自己的話是否站得住腳。
AI推理能力的發展速度,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如果十年前問Hinton,他會斬釘截鐵地預測:不可能出現GPT-4或Gemini 2.5這種全能型的AI。那簡直像天方夜譚!
他絕對會斷言這些技術遙不可及,更別說能進行復雜推理的系統——而現在它們的推理能力已逼近人類水平。
思維鏈推理技術,尤其讓他震撼:通過強化學習,AI自主掌握推理鏈,而非依賴人類示范,這徹底顛覆了我們對「推理」本質的認知。
Hinton認為:
「思維鏈」推理已經表明,推理完全可以通過理解自然語言的系統用自然語言完成。
與其將由單詞組成的句子轉換為明確的邏輯形式,現在的AI將這些單詞符號轉換為神經活動的向量,即大量的活動特征集合。
一開始,沒有人知道如何將單詞轉換為一組特征。但使用多層神經網絡逐漸消除歧義,通過與上下文中其他單詞的特征向量交互消除歧義。
一旦將這些單詞轉換為正確的特征向量,這就是理解。
這就像用樂高積木建模:任何三維物體都能用樂高塊以特定精度還原。詞語就是「高維空間的樂高」——它們的特征向量可能高達上千維度,且每個「詞語積木」都能變形來適應語境(就像蛋白質折疊時氨基酸的相互作用)。
傳統語言學和符號AI將理解視為邏輯轉換的認知模型,從根本上就是錯誤的。
離開谷歌之后
Hinton有了新想法
這次,他揭示了離開谷歌的核心原因:AI系統的能耗不斷增長,他對此感到擔憂。
他以大語言模型(如ChatGPT)為例,指出它們的性能雖快速提升,但付出的計算資源和能源成本也在不斷翻倍。
要實現真正的突破,Hinton認為存在兩個突破方向:
工程優化紅利:比如,DeepSeek)通過對舊款英偉達芯片的優化利用,以及在訓練方法上的創新,實現了突破性進展。這類工程優化將持續釋放潛力,讓我們以更低能耗實現同等效果。
科學范式革命:雖然難以預測具體時間,但科學突破必然會出現。就像谷歌2017年提出的Transformer架絕對不會是AI最后的重大突破。未來,我們將見證:超越Transformer的新范式和更多的應用革新。
他警告人類馬上觸及能源極限:
我們正進入一個階段,每一次性能提升所需的資源都會呈指數級增長。哪怕只是小幅進步,也要加倍數據和計算能力。
再往前走,又得再加倍。這意味著我們即將面臨能源極限。
Hinton認為,大腦的高能效秘訣就藏在其模擬特性中。與數字系統中用0和1表示信息不同,人腦處理的是連續變化的信號。
例如,神經元可以通過電壓變化來表達激活程度,而神經連接的強度可以通過電導表示。由于無需頻繁進行數字與模擬信號之間的轉換,這種機制極為節能。
相比之下,當前的大語言模型等AI系統依賴數字硬件運行,從權重存儲到數據處理,每一步都消耗大量電力。
Hinton認為,如果能將人腦的「模擬計算技巧」應用到AI硬件中,未來就有希望打造出更高效、更可持續的AI系統。
人類存在危機
變成烤面包
作為AI技術的奠基人,Hinton非常擔心他會成為千古罪人。
他堅信AI的確有能力滅絕人類。
人類只能靠極慢的帶寬交換信息——通過聽覺把幾句話轉成大腦里突觸權重的變化,每秒頂多傳幾十個比特。
數字系統卻完全不同:同一套權重可以原封不動地復制到1000塊芯片上。它們各自瀏覽互聯網的不同角落,然后把權重或梯度取平均——一次平均就是上萬億比特的信息共享。
未來的智能體AI(Agentic AI)也一樣。
即使它們在現實世界中運行速度較慢、通過強化學習采集數據較慢,但你仍然可以創建大量副本,在不同環境中同時學習,然后共享結果。這種能力遠超任何人類。
所以Hinton得出的結論是:數字系統其實是一種比人類更好的智能形式,因為它們可以共享知識,有多個副本,而且它們「長生不老」。
你可以銷毀所有硬件,但只要權重還存在,重新加載到兼容的系統上,它就「復活」了。它是不朽的。
當然,有人一直直夢想著把自己上傳到計算機上,比如認知和計算機科學家Marvin Minsky、未來學家Ray Kurzweil等。
但Hinton認為那是白日夢:「永遠不可能。我們是模擬的,我們是凡人。」
的確,「永生」不再是問題,但那只屬于數字系統。模擬系統永遠無法完全轉換成數字系統。
語言模型可能學會變得遠比人類更聰明。
這既令人興奮,也令人擔憂。
在AI領域,我們還處在「前科學」的蒙昧階段,卻已經能創造外星人級別的智慧體了。
借助「智能體AI」,我們即將造出遠超人類的智能,卻對后果幾乎一無所知。
Hinton認識的研究者幾乎都認同「會出現比人更聰明的AI」,只是時間表分歧很大:
? 有人認為兩三年內——這太樂觀;
? 有人認為50年——這也許太久;
? Hinton的個人估計是10–20年。
我們將造出這種系統,卻不知道如何確保它們安全:
? 它們會不會發展出與人類截然不同的目標?
? 能否設計成「永不翻臉」?
歷史上幾乎沒有「低智能控制高智能」的成功案例?,F在的處境就像養了一只可愛的小虎崽。
現在它很萌、力量不如你,但終究會長大。若不能萬分確信它永無殺心,那就是養虎為患,不得不擔心。
可現實是:
? 大公司受法律約束,首要目標是短期利潤;
? 各國之間又在競賽,沒人愿意單方面減速;
? 馬斯克曾聯署呼吁暫停6個月,但可能只是為了讓他旗下的xAI趕上進度。
人類唯一能做的,就是拼命研究如何安全駕馭這個可能比人類更聰明的存在。
雖然成功率存疑,但若因怠于防范而自取滅亡,人類很可能玩火自焚,變成烈火上烤面包!
Mozilla董事長Mark Surman認為在AI安全上,人類似乎陷入了某種「囚徒困境」:
一方面,我們可以選擇信任少數幾家大型企業,施壓它們或者依靠政府對它們進行管控;
另一方面,有人主張把AI向全人類開放,相信大家會集體推動安全方面的投入。
Hinton認為把AI向全人類開放,聽起來像是在「開源」,但實際上非常危險。
把模型權重開源,某種程度上就像把核武器材料隨意發放。之所以沒有大規模核擴散,主要就是因為材料難以獲取、成本高。而一旦模型權重變得觸手可得,那就等于把這種「原料」免費給出去。
同時,他也不認為可以完全依賴大公司自覺來保證安全。
在他看來,要真正應對AI所帶來的生存風險,唯一可行的路徑是:公眾必須施壓力,推動政府出面監管,并強制企業在AI安全方面進行足夠的投入和研發。
參考資料:
https://www.business-powerhouse.com/an-interview-with-geoffrey-hinton-godfather-of-ai-language-models-may-learn-to-be-much-smarter-than-people
https://www.rinnovabili.net/business/markets/gitex-europe-ai-pioneer-hinton-warns-of-energy-crisi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EXsIAh_Jz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